1.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反思
原發布者:不想不想silent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在經過兩個月的教學,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我的反思如下:一、指導預習,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預習是讓學生了解課堂內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點是什么,疑難有哪些,問題在哪里。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效地進入課堂。首先,教師必須在講授新課前,預留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統一進行預習。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課堂的主要內容,直接指出這節課的頁碼和段落。最后,預習將就的是指導方法,先給學生指出這節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書中要求的問題瀏覽通讀全文,梳理點出問題的答案,勾畫重點,并將問題與答案做讀書筆記。二、緊扣課標,展示課堂教學(一)生動的引出教學主題。第一、用故事導入,引起學生興趣;第二、用周圍的新鮮事導入,貼近生活;第三、用時事導入,讓學生多了解時事,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第四、用問題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自主解決問題;第五、用名言警句導入,啟發學生思考,合作探究。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多讀課外書,多看新聞,不斷的擴大自己的視野,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二)多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播放聲像資料鮮活、生動、真實、直觀,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七年級的學生的所見的東西很少,有些東西說了以后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親眼所見,這樣就有必要讓我們借助一些現代教學手段來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課。
2.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我認識您了教案
017秋小學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我認識您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悉認識更多老師,遵從教導。
2、學習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與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3、表現對老師尊敬,鍛煉口頭表達和情感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習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與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喜歡和大家在一起)
1、說說你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干凈、整潔,學習好,經常受老師表揚的同學。)
2、你和誰是好朋友,為什么要和他做朋友?(我們經常一起玩,我們在一起會互相幫助。)
3、說說你幫助過誰?哪個朋友幫助過你?還有誰?
4、生活中,還有一個人也一直關心幫助你,你們想知道是誰嗎
課間活動:欣賞《我的好老師》歌曲
二、新授課程(我認識的老師)
(一)、認識自己班的教師
1、我們來到學校這個新的環境上學已經半個月多了,你們現在有喜歡的老師嗎?你能給同學介紹你喜歡的老師嗎?
2、了解學生是否喜歡自己,讓同學們講講老師給他們的印象。
3、有沒有喜歡別班的教師的,為什么呢?
4、由老師來說出一位老師的特征,由學生來猜一猜是哪位老師。(學生可以交流,思考,隨意的猜想)
5、小游戲(你說我猜)
(請一名同學說出一個老師的特征,再請同學說出該老師姓什么、教的哪個班、哪一科。以此類推。)
(二)我還想認識?
國旗、音樂、上課、郵遞員……
(三)我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可能還會遇到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我們可以放心地找到身邊的老師。
小組討論交流。
出示情境:
1、自己的書包帶開了,怎么也系不上。遇到了不是教本班學科的老師,疑惑:可不可以找老師幫忙呢?
2、學校有規定,不允許踩踏草坪,小同學的皮球不慎滾到了草坪了,怎么揀出來?
3、體育課剛下課,同學出了很多汗,拿出水瓶想喝點水,發現水瓶蓋打不開了,怎么辦?
小結:老師每天和我們一起生活,就是我們的大朋友。在學校里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可以請老師來幫忙,每一位老師都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
(四)尊敬老師。
動畫演示。
這些孩子的做法對嗎?你該怎樣做呢?
小結:老師是我們成長路上的第一盞指路明燈:尊敬老師從每一位同學做起!如:在課堂上,用專心致志的目光看著老師,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校園里,主動向老師問好表示出對老師的尊重;在生活中,用彬彬有禮的行為表示對老師教導的回報,養成良好的品德,把自己鍛煉成為祖國的棟梁。
3.道德與法治的心得體會400字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柜臺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么東西丟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么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么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后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么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后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于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么!”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4.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整體看學生還是很活潑。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其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嚴展,其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三、教學目的及要求: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冬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初步了解一些健康常識,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通過觀察感受寒冷的冬天,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
7、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8、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以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情感。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采取跟蹤調查,聯系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五、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我是小學生啦
1 我上學了 第一周
2 認識新朋友 第二周
3 走,看校園去 第三周
4 參加升旗儀式 第四周
第二單元 學校的一天
5 早早起,上學去 第六周
6 課堂上 第七周
7 課間十分鐘 第八周
8 放學啦 第九周
第三單元 我愛我家
9 說說我的家 第十周
10 愛心伴我長大 第十一周
11 把我的愛傳給大家 第十二周
第四單元 銀色的冬天
12 北風吹,冬天到 第十三周
13 冰雪世界樂趣多 第十五周
14 慶元旦,迎春節 第十六周
整理與考查(機動) 第十七十八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簡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