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篇現代文閱讀[一定要短啊,越短越好】
寒冬深處的暖 發布者: admin 冬。
雨。很久很久了。
這個冬天,關于陽光,關于明媚的記憶似乎太少。而雨就幾乎下了一個冬,偶爾地飄落幾顆雪粒子更讓我相信這便是冬,是江南的冬。
江南的冬也是冷啊。那冷,濕答答的,令人從骨子深處生出一份寒意,冷冷的寒,濕濕的冷。
我常會無來由地打寒顫,仿佛脊背上被無端地淋了一盆水似的。 我知道自己是越來越害怕冬了。
雖然我曾說過我喜歡這一年四季,我喜歡這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可我卻依然懼怕這冬。我總臆測自己會在若干年之后的某個冬垂垂老去,默默安眠。
于是,我喜歡上了空調,喜歡上了各種取暖設備,我也同樣用厚厚的服裝長長的圍巾高幫的靴子武裝自己。仿佛,唯如此,我才能在寒冬中為自己養一份暖,然后在這薄暖中讓自己漸漸心安。
我越來越懷念七月的陽光,越來越渴盼寒冬暖陽。 那日,初三期末考試。
監考。 按學校規定,監考老師一律得坐在考場后面,而我那日卻留戀在前門處。
因為,那日上午,有陽光。 我倚在教室門口,任那陽光在我背上停留,雖然不燦爛,卻也柔和溫暖。
我象征性地往教室后面走幾步,又踱回到教室前門,在光與影的追逐中,我貪婪地享受著這個冬難得一見的陽光。 抬眼,陽光中,塵埃正在輕舞飛揚,那么空靈那么飄逸,誰又能說它們沒有生命呢,那分明就是精靈分明就是舞者! 恍惚中,仿若年少,學生時代。
多少個似曾相似的情節。我凝視著黑板上的那一縷陽光,也凝視著那些在陽光中翩躚的塵埃出神,彼時的世界總是那么安靜,時光也總是悄然。
而教室里的這些學生,無論我教到的抑或教不到的,他們可會有這樣的記憶? 總是關著門,總是拉著窗簾,總是開著燈,無論風雪雨晴。因為多媒體教學的需要。
我總想,高科技到底是帶給人陽光還是讓我們學會在冷漠中獨自觸摸這世界? 陽光,教室里的陽光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啊! 走過去,把窗簾拉得更開一些,讓陽光更多地走進來。 而微笑,也就在學生與我對視的那一剎那綻放在我的唇角。
我懂,我想他們也懂! 至少,在他們的學生時代會有這樣一份溫暖的回憶,關于這寒冬深處的暖。 若干年之后的回首,我只愿他們會想起這么一間充滿陽光的教室,我只愿他們的回憶中會有冬日陽光下的安寧,會有微笑,于是,也便會有希望。
冬,亦是美好,在我不冷的時候。 那日,從教學樓下來已是晚上六點多了。
黑夜中一陣幽香襲來,沁人心扉。 臘梅,是我熟悉的那株臘梅,是臘梅飄香的時節了。
我尋香而去,朦朦朧朧中見得那一朵朵的小花兒,輕輕一嗅,那香味兒依然令我沉醉。 很多年了,我一直在教學樓最西端的兩個教室上課,1班和2班是我接觸到最多的兩個班號,通常是安排在最西端的兩個教室;那一年的11班和12班亦如此;甚至去年的5班和6班都被安排在最西端的兩個教室。
每逢課間,我總喜歡呆在走廊上,讓陽光溫暖我,而那臘梅的香氣便裊裊挪挪地從一樓直飄到三樓、四樓甚至五樓,當花香氤氳在整個空氣中時,我的心也便被花香浸潤了。 只是,今年,我卻被安排了2班和6班的課,6班的教室位于最東端。
每每課間,我總得從西端往東端走。時光匆匆,我的腳步亦匆匆。
于是,我忽略了這株臘梅,也忽略了這本應臘梅飄香的時節。任歲月如水,卻停不下我忙碌的步伐。
而那日,偶爾的,在那個寒夜,在那難得的日與夜的罅隙中,我讓自己的心駐留在這份幽香中,我想象著那記憶中的黃色的小花兒,潤澤的猶如涂了蠟般的小花兒。 走出校園,已是華燈閃爍,萬家燈火。
讓馨香再次化為我唇角的那抹微笑,在心中永恒。 而家便在不遠處等著我。
往家走的時候,總是越走越暖,不知是走的路多了才暖了身子,還是離家近了便暖了我的心。 站在樓下,抬頭,望見自家那扇被水汽迷蒙的窗,望見那餐廳廚房的燈光,有點感動有點歡喜有點欣慰。
總是喜歡冬日里那霧蒙蒙的窗玻璃,因為知道有溫暖的家才會有這樣的玻璃窗。總是想象那窗戶后面 的故事,無論喜或悲,無論笑或淚,我知道一切皆因愛。
因為愛,所以溫暖,因為溫暖,所以騰騰彌漫窗玻璃。這樣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啊!倘若玻璃窗清亮,我只能說那是個潔凈的房子,因為那樣的清亮又何嘗不是清冷?何嘗不是寂寞? 而在寒冬深處,我要一份暖,要一份能暖了我心的愛!哪怕寒冬的清冽流轉在大氣的每一個分子中,我都會因擁有了那暖那愛而心安! 幸福似水 發布者: admin 這是今年的第幾場雨,我沒有留意,但這樣的雨中漫步我并不陌生,如此的神清氣爽讓我很享受。
閉上眼睛、深呼吸,雨霧讓我放松,轉瞬間,糾纏已久的倦意漸漸消散,無以明晰的煩躁與我暫別。就在此時,我的手機響了,是媽媽的電話。
又一次聽到熟悉的聲音:“兒子,天涼了,要多添些衣物”。輕輕的言語溫暖了我的心房,讓獨在異鄉的我不再感到孤獨和彷徨…… 時間淡淡的滑過,仿佛如昨,輕淺流淌,和著流水,帶走了頹敗的葉子。
流年匆匆一瞥,人生如夢幾多愁,世事紛擾幾時休,鏡中花,水中月,不變華麗的只是虛幻,時間終究會洗了一切的浮華。我已從懵懂的少年走上了工作的崗位,在時光如梭的流年里,我學著體會人間冷暖和世事無常。
終于懂得幸。
2.關于冬季的現代文簡短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并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只劃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凈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里,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著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里收特稅了,以后便沒有消息。
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臺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里。只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里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著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風聲,跟天上一只兩只的鳥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著。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地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里出來,滿自在。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選自朱自清散文集《你我》 )
3.求3首經典短篇現代文
《七月七日晴》兄妹戀
經典語句:我掏盡生命中最后的光熱,把畢生的感情都留給你,而這些足夠支撐你熬過所有的悲傷……
如果我還能再多活一天
我要勇敢告訴你——我愛你
將我最后的僅有的二十四小時的美麗獻給你
等待來生化為秋蟬為你吟唱一個夏季的纏綿
偷一晌貪歡
換一世情懷
從此南方北方
地球的兩端
聚也相思離也相思
《葉落無痕》
經典語句:踏遍千山萬水,w回到你身邊!%
可是親愛的,我偏偏是在,
牽著你的手時離開了你,所以,
我只能對你說:
愿你這一生,+將我永遠忘記!
葉落了,我知道,不久之后,春再回,已不是我的季節。
肖歡,我真的曾想問過你,這一生,春有幾度……
把愛錯給了你(葉落無心)
墮落無罪(葉落無心)
紫藤蘿(千尋千尋)(連載中)
愛,在你轉身時盛開(千尋千尋)
停尸房的哭聲(千尋千尋)
咳咳。。這里找找
就這樣吧、有的是長滴
4.請各位幫忙找一短篇現代文或短篇名著
這篇《最后一片葉子》可以嗎?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短篇了~~~~作者是:美國作家,歐·亨利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小區里,街道仿佛發了狂似地,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本身往往交叉一兩回。
有一次,一個藝術家發現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一個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上一文錢也沒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因此,搞藝術的人不久都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美國紐約市西區的一個地名,住在這里的多半是作家、藝術家等。
]來了。他們逛來逛去,尋找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三角墻,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
接著,他們又從六馬路買來了一些錫蠟杯子和一兩只烘鍋,組成了一個“藝術區”。蘇艾和瓊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層磚屋的頂樓設立了她們的畫室。
“瓊珊”是瓊娜的昵稱。兩人一個是從緬因州來的;另一個的家鄉是加利福尼亞州。
她們是在八馬路上一家“德爾蒙尼戈飯館”里吃客飯時碰到的,彼此一談,發現她們對于藝術、飲食、衣著的口味十分相投,結果便聯合租下了那間畫室。那是五月間的事。
到了11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潛行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在廣場的東面,這個壞家伙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
但是, 在這錯綜復雜,狹窄而苔蘚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腳步卻放慢了。“肺炎先生”并不是你們所謂的扶弱濟困的老紳士。
一個弱小的女人,已經被加利福尼亞的西風吹得沒有什么血色了,當然經不起那個有著紅拳頭,氣吁吁的老家伙的賞識。但他竟然打擊了瓊珊;她躺在那張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望著荷蘭式小窗外對面磚屋的墻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醫生揚揚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蘇艾到過道上去。“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
他說,一面把體溫表里的水銀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們不想活,情愿照顧殯儀館的生意,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你的這位小姐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嗎?”“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蘇艾說。
“繪畫?——別胡扯了!她心里有沒有值得想兩次的事情——比如說,男人?”“男人?”蘇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聲說。“難道男人值得——別說啦,不,大夫,根本沒有那種事。”
“那么,一定是身憨丁封股莩噶鳳拴脯莖體虛弱的關系。”醫生說。
“我一定盡我所知,用科學所能達到的一切方法來治療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開始盤算有多少輛馬車送他出殯的時候,我就得把醫藥的治療力量減去百分之五十。
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醫生離去之后,蘇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
然后,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音樂調子,昂首闊步地走進瓊珊的房間。瓊珊躺在被窩里,臉朝著窗口,一點兒動靜也沒有。
蘇艾以為她睡著了,趕緊不吹口哨。她架好畫板,開始替雜志社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
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志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作的。蘇艾正為小說里的主角,一個愛達荷州的牧人,畫上一條在馬匹展覽會里穿的漂亮的馬褲和一片單眼鏡,忽然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重復了幾遍。
她趕緊走到床邊。瓊珊的眼睛睜得大大的。
她望著窗外,在計數——倒數上來。“十二,”她說,過了一會兒,又說“十一”;接著是“十”“九”;再接著是幾乎連在一起的“八”和“七”。
蘇艾關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數的呢?外面見到的只是一個空蕩蕩、陰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磚屋的墻壁。
一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糾結的根已經枯萎,攀在半墻上。秋季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幾根幾乎是光禿禿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上。
“怎么回事,親愛的?”蘇艾問道。“六。”
瓊珊說,聲音低得像是耳語。“它們現在掉得快些了。
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數得我頭昏眼花。
現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
只剩下五片了。”“五片什么,親愛的?告訴你的蘇艾。”
“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喲,我從沒聽到這樣荒唐的話。”蘇艾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數落她說。
“老藤葉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歡那株常春藤,得啦,你這淘氣的姑娘。別發傻啦。
我倒忘了,大夫今早晨告訴我,你很快康復的機會是——讓我想想,他是怎么說的——他說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喲,那幾乎跟我們在紐約搭街車或者走過一幢新房子的工地一樣,碰到意外的時候很少。現在喝一點兒湯吧。
讓蘇艾繼續畫圖,好賣給編輯先生,換了錢給她的病孩子買點兒紅葡萄酒,也買些豬排填填她自己的饞嘴。”“你不用再買什么酒啦。”
瓊珊說,仍然凝視著窗外。“又掉了一片。
不,。
5.幫忙推薦一些又好又短的現代文詩歌,六篇左右
古相思曲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暮與朝 ——古樂府 在那樣古老的歲月里 也曾有過同樣的故事 那彈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歲嗎 還是說 今夜的我 就是那個女子 就是幾千年來彈著箜篌等待著的 那一個溫柔謙卑的靈魂 就是在鶯花爛漫時蹉跎著哭泣的 那同一個人 那么 就算我流淚了也別笑我軟弱 多少個朝代的女子唱著同樣的歌 在開滿了玉蘭的樹下曾有過 多少次的別離 而在這溫暖的春夜里啊 有多少美麗的聲音曾唱過古相思曲 山月 我曾踏月而來 只因你在山中 山風拂發 拂頸 拂裸露的肩膀 而月光衣我以華裳 月光衣我以華裳 林間有新綠似我青春模樣 青春透明如醇酒 可飲 可盡 可別離 但終我倆多少物換星移的韶華 卻總不能將它忘記 更不能忘記的是那一輪月 照了長城 照了洞庭 而又在那夜 照進山林 從此 悲哀粉碎 化做無數的音容笑貌 在四月的夜里 襲我以郁香 襲我以次次春回的悵惘 暮色 在一個年輕的夜里 聽過一首歌 清洌纏綿 如山風拂過百合 再渴望時卻聲息寂滅 不見蹤跡 亦無來處 空留那月光沁人肌膚 而在二十年后的一個黃昏里 有什么是與那夜相似 竟爾使那旋律翩然來臨 山鳴谷應 直逼我心 回顧所來徑啊 蒼蒼橫著的翠微 這半生的坎坷啊 在暮色中竟化為甜蜜的熱淚 流浪者之歌 在異鄉的曠野 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 投入山澗再投入溪河 流過平原再流過大湖 換得的是寂寞的歲月 在這幾千里冰封的國度 總想起那些開在南方的扶桑 那一個下午又一個下午的 金色陽光 想起那被我虛擲了的少年時 為什么不對那圓臉愛笑的女孩 說出我心里的那一個字 而今日的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 在流浪的盡頭化作千尋瀑布 從痛苦撕裂的胸中發出吼聲 從南方呼喚 呼喚啊 我那失去的愛人 夏日午后 想你 和那一個 夏日的午后 想你從林深處緩緩走來 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蓮 是我的 最最溫柔 最易疼痛的那一部分 是我的 圣潔遙遠 最不可碰觸的華年 極愿 如龐貝的命運 將一切最美的在瞬間燒熔 含淚成為永恒的模子 好能一次次地 在千萬年間 重復地 重復地 重復地 嵌進你我的心中 送別 不是所有的夢 都來得及實現 不是所有的話 都來得及告訴你 疚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后的心中 盡管 他們說 世間種種最后終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錯過 可是 我一直都在這樣做 錯過那花滿枝椏的昨日 又要 錯過今朝 今朝仍要重復那相同的別離 余生將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靄里向你深深俯首 請 為我珍重 盡管 他們說 世間種種最后終必 終必成空。
6.請各位幫忙找一短篇現代文或短篇名著
這篇《最后一片葉子》可以嗎?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短篇了~~~~作者是:美國作家,歐·亨利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小區里,街道仿佛發了狂似地,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本身往往交叉一兩回。
有一次,一個藝術家發現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一個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上一文錢也沒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因此,搞藝術的人不久都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美國紐約市西區的一個地名,住在這里的多半是作家、藝術家等。
]來了。他們逛來逛去,尋找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三角墻,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
接著,他們又從六馬路買來了一些錫蠟杯子和一兩只烘鍋,組成了一個“藝術區”。蘇艾和瓊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層磚屋的頂樓設立了她們的畫室。
“瓊珊”是瓊娜的昵稱。兩人一個是從緬因州來的;另一個的家鄉是加利福尼亞州。
她們是在八馬路上一家“德爾蒙尼戈飯館”里吃客飯時碰到的,彼此一談,發現她們對于藝術、飲食、衣著的口味十分相投,結果便聯合租下了那間畫室。那是五月間的事。
到了11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潛行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在廣場的東面,這個壞家伙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
但是, 在這錯綜復雜,狹窄而苔蘚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腳步卻放慢了。“肺炎先生”并不是你們所謂的扶弱濟困的老紳士。
一個弱小的女人,已經被加利福尼亞的西風吹得沒有什么血色了,當然經不起那個有著紅拳頭,氣吁吁的老家伙的賞識。但他竟然打擊了瓊珊;她躺在那張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望著荷蘭式小窗外對面磚屋的墻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醫生揚揚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蘇艾到過道上去。“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
他說,一面把體溫表里的水銀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們不想活,情愿照顧殯儀館的生意,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你的這位小姐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嗎?”“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蘇艾說。
“繪畫?——別胡扯了!她心里有沒有值得想兩次的事情——比如說,男人?”“男人?”蘇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聲說。“難道男人值得——別說啦,不,大夫,根本沒有那種事。”
“那么,一定是身體虛弱的關系。”醫生說。
“我一定盡我所知,用科學所能達到的一切方法來治療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開始盤算有多少輛馬車送他出殯的時候,我就得把醫藥的治療力量減去百分之五十。
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醫生離去之后,蘇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
然后,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音樂調子,昂首闊步地走進瓊珊的房間。瓊珊躺在被窩里,臉朝著窗口,一點兒動靜也沒有。
蘇艾以為她睡著了,趕緊不吹口哨。她架好畫板,開始替雜志社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
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志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作的。蘇艾正為小說里的主角,一個愛達荷州的牧人,畫上一條在馬匹展覽會里穿的漂亮的馬褲和一片單眼鏡,忽然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重復了幾遍。
她趕緊走到床邊。瓊珊的眼睛睜得大大的。
她望著窗外,在計數——倒數上來。“十二,”她說,過了一會兒,又說“十一”;接著是“十”“九”;再接著是幾乎連在一起的“八”和“七”。
蘇艾關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數的呢?外面見到的只是一個空蕩蕩、陰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磚屋的墻壁。
一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糾結的根已經枯萎,攀在半墻上。秋季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幾根幾乎是光禿禿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上。
“怎么回事,親愛的?”蘇艾問道。“六。”
瓊珊說,聲音低得像是耳語。“它們現在掉得快些了。
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數得我頭昏眼花。
現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
只剩下五片了。”“五片什么,親愛的?告訴你的蘇艾。”
“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喲,我從沒聽到這樣荒唐的話。”蘇艾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數落她說。
“老藤葉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歡那株常春藤,得啦,你這淘氣的姑娘。別發傻啦。
我倒忘了,大夫今早晨告訴我,你很快康復的機會是——讓我想想,他是怎么說的——他說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喲,那幾乎跟我們在紐約搭街車或者走過一幢新房子的工地一樣,碰到意外的時候很少。現在喝一點兒湯吧。
讓蘇艾繼續畫圖,好賣給編輯先生,換了錢給她的病孩子買點兒紅葡萄酒,也買些豬排填填她自己的饞嘴。”“你不用再買什么酒啦。”
瓊珊說,仍然凝視著窗外。“又掉了一片。
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