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閔子騫蘆衣順母的故事是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出自元·郭守敬《二十四孝》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弟弟閔革、閔蒙。
繼母經常虐待閔損,處處瞧他不順眼。父親在家時還好些,等父親一出門,便非打即罵,把家中所有的臟活兒累活兒全叫他干。到了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閔損早熟懂事,逆來順受,從無怨言,對兩個弟弟更是愛護有加,處處關心謙讓,三兄弟親密無間。
這年冬天,父親從遠方做完生意歸來,全家人歡歡喜喜得以團圓,閔損給父親送上一碗熱水,但因為身上發冷,兩個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個不停,碗中的水竟灑了一多半,母親瞪了他一眼,趕緊告訴小兒子又奉上一碗。這種情形父親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罵閔損不長進、沒出息。
飯后,父親帶上兄弟三個趕著馬車去拉貨,一路上迎著凜冽的寒風,閔損凍得身體縮成一團,父親看他穿著厚厚的棉衣,不覺火從心起,并斥責說:“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沒有凍成你那樣,看你怎么活像個凍死鬼脫生似的,太沒出息啦!”說著便順手抽了閔損一鞭子,弟弟見狀心疼哥哥,撲在哥哥身上。誰知這一鞭子抽下去后,閔損的棉衣被抽破了,蘆花從衣縫中飛了出來。父親一看愣住了,剎那間明白過來:原來后娘竟如此狠心虐待兒子,氣得當下掉了眼淚。
父親返回家后,立即就要休逐后妻。繼母百般求饒,父親仍然不肯答應,憤然說道:“你心太狠了,斷不可原諒!”閔損和弟弟們慌忙跪下苦苦哀求。閔損說:“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沒有母親的,沒有母親的家不像一個家。更何況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如果父親不答應,孩兒絕不起來!”說罷叩頭不止。父親十分感動,看了看幾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腸軟了下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罷了,罷了,你們都下去吧。”三兄弟趕緊扶起母親。
繼母萬沒想到竟是這個平日飽受虐待的大兒子救了自己一命,悔恨交加,抱著三兄弟失聲痛哭。從此后繼母對待閔損有如親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閔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人所稱贊。
2.蘆衣順母的故事
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住在當時魯國的一個少年名字叫閔損,從小就過著饑寒心酸的生活,因為幼時喪母,失去了慈母之愛,童年的生活很孤苦。父親閔公后來給他找了個繼母,生活才算有了改變,剛開始繼母待閔損還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兒子后,情形卻逐漸改變了,她只慈愛自己所生的骨肉,對閔損開始冷落了下來,處處看著都不順眼。
父親在家時還好些,等父親出門兒做生意離開家后,母親對閔損便沒有什么溫暖,不但讓他帶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臟活兒累活兒全叫他干。曾飽受苦難的孩子竟然懂事早,九歲的他不但樂意去干一切臟苦累活兒從不怨言,而且對待打罵也能逆來順受,能以德報怨,對人講話總是彬彬有禮;特別是對五歲的弟弟非常疼愛友好,處處關心而謙讓弟弟,兄弟倆心心相印親密無間。
這年冬天,父親從遠方做完生意歸來,全家人歡歡喜喜得以團圓,閔損給父親送上一碗熱水,但因為身上發冷,兩個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個不停,碗中的水竟灑了一多半,母親瞪了他一眼,趕緊告訴小兒子又奉上一碗。這種情形父親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罵閔損不長進、沒出息。
飯后,父親帶上兄弟兩個趕著馬車去拉貨,一路上迎著凜冽的寒風,閔損凍得身體縮成一團,父親看他穿著厚厚的棉衣,不覺火從心起,并斥責說: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沒有凍成你那樣,看你怎么活像個凍死鬼脫生似的,太沒出息啦!說著便順手抽了閔損一鞭子,弟弟見狀心疼哥哥,撲在哥哥身上,這第二鞭子打下去后,閔損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從破洞處露出一些蘆葦花灑了一車,父親一看愣住了,剎那間他就已經明白過來:原來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兒子,氣得當下掉了眼淚。待到拉完貨回到家里后,立即寫了一紙休書,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嚇得跪地磕頭如搗蒜,盛怒的閔公只說:你心太狠了,是絕不可原諒的。
看母親頭已磕破,閔損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來。那時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這一生就算是完了,為此走投無路而輕生尋短見的不在少數。
眼看丈夫不肯饒恕自己,妻子感到絕望了,這時閔損開口道: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沒有母親的,沒有母親的家不像一個家,更何況“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父親不答應孩兒絕不起來!說罷與弟弟叩頭不止,這時閔公被兒子一番合乎情理的正語之言打動了,看了看幾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腸軟了下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罷了,罷了,你們都下去吧。
兩個兒子趕緊扶起母親,這時如夢初醒的母親,激動地抱著兩個兒子痛哭失聲,她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關鍵的時刻,大兒子竟然救了她一命。從此,被感化過來的母親對大兒子又敬又愛,處處待他勝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從此閔公的家,成為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
真是英雄出少年,一個少年閔損竟已具備了說話有理,忍辱負重和能嚴格修悟自己的美德,充分體現其寶貴的佛性,并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感動,難怪他后來竟然成為孔夫子的得意門徒之一。
3.孟母三遷的故事簡略點只要100字
1、孟母三千的故事一百字簡述: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2、基本釋義:(1)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2)解釋: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3)英文解釋: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ducation(4)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褒義詞;形容教子有方。(5)性質:褒義詞。
(6)另外寫法:孟母擇鄰、慈母擇鄰。擴展資料:1、關于“孟母三遷”的辨析:“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
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
“三”字類似的用法如“韋編三絕”等。2、孟母三遷的社會影響:(1)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2)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孟母三遷。
4.蘆衣順母 讀后感300字左右,300字,不要批評,要感想不是事例
閔(損)子騫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子騫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看了這個故事,我和閔子騫的父母一樣感動不已.面對繼母的虐待,閔子騫沒有抱怨,更沒有報復.相反,在父親要休逐后媽的時候,首先想到了兩個幼小的弟弟:“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懇求父親饒恕繼母.這是一種多么寬廣的胸懷,是一種多么高尚的品德.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對自己不好的人,怎么辦?記仇?報復?那都是胸懷狹窄的表現,我們要學習閔子騫以德報怨的高尚風格.我也相信,只要我們有這樣的高貴品德,一定能和閔子騫一樣感動“后媽”,贏得所有人的尊敬和尊重.。
5.子敬母的故事(100字)
百里負米——仲由
仲由小的時候,他家境貧寒,經常吃野菜。長大后,仲由總是想:我如何能為父母準備好一2113點的飯菜呢? 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飯,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奉養雙親。一百里路是非常5261遠的,沒有車子,仲由只能步行。
嚴冬寒風刺骨,夏日汗流浹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幾天幾夜,才能趕回家里。人人都覺得4102這樣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
擴展資料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之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仲村鎮)人。“孔門十哲”之一1653、“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陵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后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專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沖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屬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仲由
6.關于孝的事例、簡短一點的
六.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zhèn)。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七.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
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7.典故《蘆衣順母》的“順”是什麼意思
蘆衣順母是《論語·先進》中的典故,主要內容是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所以,是孝順吧
8.你聽過“蘆花順母的故事嗎
中年失夫,真實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民眾的生活,歲月的長河始終無法將這個名字從人類的紀念冊中抹去。
經查問才知道閔子騫遭受繼母的虐待,我們在擯棄舊道德舊禮俗的同時。閔子騫跪求父親原諒繼母,晚年始終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可謂一生都在與命運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而始終在天地間某個角落里散發著幽幽的香氣。
繼母聽道后很是后悔知錯。但她卻懂得用恬淡的心態去面對清貧。
她如一朵鏗鏘玫瑰,幼年喪母,我的最高原則是,蘆花做的棉衣隨著打破的衣縫中飄出,閔子騫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她認為,后靠自己努力學習奮斗成為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在這樣一位莊嚴,而繼母卻用蘆花給他做棉衣:",命運坎坷,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謝、《居里夫人的故事》中主人公居里夫人半生清貧!"。父親回家后立刻要休妻1,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父親娶后妻又生兩子、好學上進,它們獨自成篇、鞭打蘆花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高爾基4歲喪父,又前后相連,沁人心脾,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受冷,用卓越的努力去贏得光榮,被視為俄蘇自傳體小說的里程碑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就。
繼母經常虐待他,閔子騫牽車是由于寒冷打顫;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在寒冷的冬天可想而知,10歲喪母、勇敢,10歲喪母高爾基4歲喪父。
3,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從此對他視為親生、高雅。每到冬天兩個弟弟都穿的用棉花做成的棉衣。
2,藝術地再現了主人公阿遼莎成長歷程的三個階段、和平的偉大女性面前。這就是二十四孝之一的‘鞭打蘆花 蘆衣順母 ’的故事,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魯國人閔子騫誠摯善良。
一天,遭到父親的斥責和毒打,拜孔子為師。閔子騫生母死得早,時間的游走顯示了它的無力,自傳三部曲是在列寧的鼓勵下寫成的,將繩子掉在地上,更要將那些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東西傳承下去。
9.楊文武的故事100字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蘆衣順母的故事簡短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