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紅色故事
有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會,想硬挺過去,但又一想,明天還要出車,這樣疼下去可不行,趕快爬了起來,跑到衛生連。 值班醫生問了問病情,按了按肚子,給了些藥片,囑咐說:不要緊,回去用熱水袋壓一壓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別再累著呀! 雷鋒往回走,路過一個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熱烈的勞動場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里贊嘆著: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煤渣地,現在就要蓋起高樓大廈了。在這里勞動的人,個個汗流浹背,干勁十足。砌磚的和運磚的,展開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擴音器里響著一個尖嗓子姑娘的聲音,鼓動得整個工地熱氣騰騰的。 他正要離開這里,忽聽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磚的同志大顯身手,以懲每小時一千二百塊的速度,打破了過去的紀錄,運磚的同志加油呀!雷鋒回身一看,見運磚的兩人一輛小車,一個拉一個推,個個干得挺歡,還是供不上砌磚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磚場,操起一輛小車就干起來。他一個推一輛車,裝得滿滿的;上坡時挺費力,幾個工人趕來幫助他,有個工人問道:同志,誰叫你來的?雷鋒笑著逗他說:你們叫我來的呀!我們?是呀,你們為了社會主義,干得熱火朝天,就不許我來嗎? 雷鋒覺得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添一塊磚,也是好的,他越干越高興,推著小車跑得飛快,一口氣推了十幾車,臉上的汗珠子直淌,衣服全濕透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納悶:哪兒來了這么個解放軍戰士,干得這么帶勁!有的說:嘿,真了不起,解放軍同志干什么都是好樣的! 有一位工人端來一碗水,對雷鋒說: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吧。 雷鋒說:不累,謝謝。接過碗,一飲而盡,用手背抹了抹嘴,又推磚去了。運磚供應不上的情況很快轉變了。當雷鋒剛剛裝好一車磚的時候,尖嗓子的廣播員甩著辮子跑出來,問雷鋒:喂,同志,你是哪個部隊的?叫什么名字?你問這個干啥?你給我們帶來很大鼓舞,大家要求寫篇稿子表揚表揚你。雷鋒說:我今天沒事兒,到這兒干點活是應該的。有啥可表揚的。說罷,推上車就走。廣播員感動地望著他的背影,自言自語:還向我保密哩,我非打聽出你的名字不可!整個工地你追我趕,熱火朝天,大家越干越歡。上半天,超額完成了施工任務。中午,勞動結束后,雷鋒拿起軍衣,準備回連隊時,一幫工人忽地把他圍住了。這個和他握手,那個向他致謝。一個穿白襯衣的人,上前來拉住他的手,熱情地說:你到這里來勞動,給我們的鼓舞不小。雷鋒不好意思地說:“這有什么!我和大家一樣,只是盡了我應盡的義務。那位女廣播員又問道:可是干了半天,還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呢?我該回去了……雷鋒拔腿就走。廣播員故意板起面孔說:同志,廣播你的事跡,不能看成光是對你的表揚,這對我們今后的工作,也會有推動作用呀!雷鋒只好說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位廣播員一甩辮子,笑著跑。不一會兒,她那尖嗓丹廠草斷禺登碴券廠猾子傳遍了工地:感謝解放軍,向雷鋒同志學習……
參考資料:**question/*
2.紅色故事觀后感
讀《紅色經典故事》有感
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后,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鐘叔發現了,高老鐘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兇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鐘,就在鐘聲回蕩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鐘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鐘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鐘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里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后,什么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準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么?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樣打敗日本人的,知道了他們的辛苦。六十幾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3.紅色經典小故事讀后感
紅色經典小故事讀后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小兵張嘎》的紅色經典讀物。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抗戰時期的冀中平原一位名叫張嘎的少年英雄的感人故事。張嘎和他的奶奶住在白洋淀邊的一個名叫“鬼不靈”的村子里。張嘎和奶奶的家住的地方比較偏僻,奶奶又很熱愛八路軍,常常幫助八路軍做事。他們經常掩護八路軍干部轉移,也常有八路軍的傷員躲在他們家里養傷,時間長了,張嘎也喜歡上了八路軍,常常和奶奶一起照顧八路軍。他渴望自己也能擁有一把槍,也想早日能當上八路軍戰士。
有一天,一位在他們家養傷的名叫鐘亮的八路軍做了一把木頭手槍,并且說要送給一位抗日小英雄。這下嘎子要當八路軍的決心就更強烈了。后來張奶奶被一個叫肥田的日本鬼子殺害了,鐘叔叔也被鬼子抓走了,他懷著對日本鬼子的仇恨,抱著為奶奶和鐘叔報仇的決心,通過種種考驗,加入了八路軍。張嘎參了軍后,用他的機智勇敢在一次又一次的戰斗中獲得了勝利!并通過“挑簾戰”繳了一只偽軍手槍。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戰斗是:區隊長安排張嘎去引敵人到埋伏區。張嘎化裝成村民,帶著雞蛋去哄騙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引入了埋伏區,自己還順利的脫了身。隨著“轟”的一聲雷響,敵人的部隊被炸,大個李拿著機槍掩護戰友們前進,在20分鐘內就把日本鬼子給打敗了。
《小兵張嘎》的故事告訴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的, 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這個故事還使我認識到我們應該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從嘎子身上我還看到了勇敢機智和堅強,我要向嘎子那樣,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4.求一篇紅色故事的讀后感,600字左右 多了不要 簡單一點寫的別太好
讀了紅色故事《 》,我知道了抗日時期不論男 女老少都不怕敵人,拼死殺場。
故事里一件又一件事真讓我感嘆。 就說王二小吧,他是兒童團的成員,常常一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聰明的王二小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這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被消滅不少,當知道上當后,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王二小犧牲后,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當時任淶源縣青救會干部張士奎(現為保定市離休干部)同志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報道給了邊區青救會,《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
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
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靜靜地臥在山溝里,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
為了紀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二小的家鄉淶源縣上莊村建設了“二小希望小學”,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作家陳模創作了革命傳統紀實小說《少年英雄王二小》。 這個故事打動了幾代人,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們這一代。
5.簡短的“紅色故事”有哪些
簡短的“紅色故事”有:一、農忙1942年年底,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始后,**更忙了。
他有個習慣,喜歡晚上辦公,有時一忙就是一個通宵。這樣,**的睡眠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大生產運動期間,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還要和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塊去參加勞動。那時,熊云在中央機要科當譯電員,他們跟主席一塊住在棗園。
棗園有一排窯洞,用兩道墻隔成了三個院,主席住在北邊的院內,機要科住在中間的一個院里。機要科的同志們見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時間卻那樣少,很擔心他累壞了身體。
趁主席到地頭去的當兒,他們幾個機要員一合計,就搶著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幫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著他們這一幫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擺手示意不讓他們幫助,并說:“你們挖的地,不算我的勞動,親手干才算自己的勞動。”
就這樣,**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親手挖了兩畝多地,并在地上澆了水,上了肥,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綠油油的蔬菜、豐碩的果實綴在枝頭上,把棗園的后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了。
二、有轎車不做 延河畔響起的隆隆馬達聲和清脆的喇叭聲,吸引著延安軍民。警衛戰士們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 老紅軍楊辛克,貴州松桃人。
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的警衛員。后任抗大學員、八路軍129師358旅教育干事、指導員、公安總局科長、豫西地區副專員、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省經委副主任。
1983年6月,楊辛克同志向我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坐車還是騎馬而引發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抗戰時期的延安,中央領導到哪里都是騎馬或步行。
一位華僑送給延安兩輛小轎車,警衛戰士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可是沒料到,在分配車時,**提出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照顧年齡較大的同志。盡管大家都希望配給**一輛轎車,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臺配給了主管軍事工作的朱老總,另一臺配給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吳玉章)。
三、**對**“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干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田志芳,四川廣安人。
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營長、團參謀長,建國后,曾任東北軍區后勤部車管處處長、沈陽軍區后勤部軍事代辦處顧問。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說的延安時期**對兒了**嚴格要求的故事,對**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機關大食堂吃晚飯時,田志芳發現新來了一位同志,高個、寬肩、體格健壯,著一身洗得干干凈凈的藍布軍裝,顯得很精干。他發現這人有些面熟,在哪見過呢?尋思半天,可怎么也沒想起來。
吃完晚飯,田志芳來到楊家嶺溝口的花園。這里原來是個墓地,叫楊家墳。
中央機關搬到楊家嶺后,就在這里種上花草、瓜菜,便成了個小花園。這會兒,紅茸茸的雞冠花、紫幽幽的牽牛花、黃橙橙的南瓜連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個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風文件準備看上兩頁。這時,只見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一個青年慢慢走來,細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們一邊走,一邊親切交談,從他身旁走過。他連忙問身邊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誰啊?”“那是**同志,剛從蘇聯回來。”
“**?”“就是**的兒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腦門,怪不得面熟呢,原來是**的兒子。
可他又有了疑問:“怎么**的兒子還和咱們一起吃大灶?他剛從蘇聯回來,能吃慣咱這小米飯、山藥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說:“**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給**‘約法三章’,要他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啊,原來是這樣。
過了一段時間,看不到**同志來大食堂吃飯了。后來,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的前夕,**又回來了。
他的臉變黑了,身體也瘦了。一打聽,原來是**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最艱苦的山區,上“勞動大學”去了。
在那兒,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身為領袖的**同志,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使邊區軍民很受教育。
由于黨的領導同志都這樣以身作則,所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風。四、**1948年5月1日,第11縱隊從朝陽地區西進,兵鋒直指熱河省會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
25日,隆化戰斗打響。**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長。
在全連戰斗動員會上,**代表全班表決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戰斗開始后,他帶領戰友們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此時,離發起總攻僅15分鐘。在這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員,請準許我去!”毅。
6.一篇紅色故事的讀后感
紅色經典書籍《紅軍長征的故事》讀后感
當我看完《紅軍長征的故事》,當我把這本書合上的一瞬間,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從內心不由自主的發出這樣的贊嘆:“這簡直是中國戰爭史上前所未聞的”.它已經深深震撼了我的靈魂。
震撼啊!數千人著萬里長征,面對的是百萬虎狼之師,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對高山懸崖,冰天雪地、湍急的河流、一片渺茫的沙漠、無底的沼澤。這一重又一重令人感到無比困難的困難,卻被這支隊伍戰勝了,這就是紅軍,這就是“堅韌不拔”的紅軍。
歷史的車輪已經把人類載入到一個嶄新的世紀,我們遠離了那戰火紛紛的年代,現在的人們面對困難有兩種選擇:知難而退或者就是知難本文來自。而進。知難而退的人幾乎占了三分之二。記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題不會做,沒有經過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現在想起來,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誤。
我后悔自己沒有去面對它,沒有去鍛煉自己,紅軍爬雪山的時候,吃的是皮帶、樹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們卻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戰勝了一道又道的困難。試想一下,我在他們的面前似乎變得那么的渺小和蒼白無力。
其實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對它,俗話說:“困難就像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我們學習的過程,正如科學家攻克難關一樣。只要我們克服困難就會獲取勝利!
7.紅色經典故事讀后感100字到250字左右
美好的今天呈現著過去的戰爭,多么的偉大!那些壯烈犧牲的戰士們,你們值得我們全國人們驕傲!光輝的歲月,掩飾不住英雄的人物,無不讓我們嘖嘖贊嘆!在書店中,我哦人找到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紅軍在冰天雪地中艱難的走著,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把這支裝備很差的軍隊吞沒。一個軍人高喊:“有人凍死了!”將軍發現,前方有一個靠在樹上,手里點著香煙,雖然已經熄滅,雙手深處,好像要想軍人借火。將軍眼睛紅了,像個發怒的獅子大吼:“軍需處長呢?怎么不給這位棉衣呢?軍官,聽見沒有?我叫軍需處長過來!”卻沒有人回答,四周一片寧靜……
一位軍人小聲對將軍說:“他就是軍需處長。”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中煙,熱淚從臉頰滑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的舉起又是,舉到齊眉處,想那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大雪覆蓋住了軍區處長已僵硬了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8.觀《紅色故事會》有感
江西,一個孕育了革命的地方;江西,一座譜寫了無數英雄事跡的地方;江西,一個開辟了中國新歷史的地方。在這一片紅土地上,英雄的故事代代流傳,在這一片藍天下,紅色故事永難忘懷。 3年前,我踏上了這片紅土地,帶著無限的激情與向往;2年前,我離黨更近了一步,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不斷的提高自己;1年前,我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堅持不懈地向黨靠近。
《紅色故事匯》是由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江西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大型黨員教育系列片,對于尋訪先輩足跡,重溫紅色經典,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宗旨意識,對于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熱愛江西、建設江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1年6月25日在江西南昌舉行了首映式。而我,由于總總原因,卻是在現在才遇到了它。 不是想像中枯燥的重復著一些已知的故事,不是所認為的說教式的教育片。平實的敘述,娓娓道來的故事,革命先烈們的革命精神便突破了厚重的歷史時空,透過熒幕深深感染了我。讓未曾經歷過那段激情歲月的我也不禁隨著故事的情節而感動、澎湃。
《紅色故事匯》通過一集集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建黨以來發生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的革命歷史足跡,頌揚了革命領袖和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及高尚的品質,深切緬懷了我們的革命先輩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所建立起來的豐功偉績。雖然僅有短短的30集,但我們
1/2
仍舊形象的了解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生活和戰斗的經歷,以及堅韌的革命精神。
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向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井岡山建立起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先輩都曾經在這里生活戰斗過。這一切的一切都正如影片中所說的一樣,紅色是江西永不退色的顏色。
當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我就感受到了濃濃的紅色氣息。八一廣場上高聳的八一起義紀念碑、難忘的八一起義紀念館、樸素而又平實的小平小道……第一次,我那么近距離得感受到革命的氣息,在這座英雄城。《紅色故事匯》無疑再次讓我重溫了黨的發展,讓我知道了很多不曾知道故事,更是對我有一種激勵。江西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土地:八一的軍旗在這里升起,中國革命的搖籃在這里編織,共和國的雛形在這里孕育。通過影片,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懷與高尚風范,真切領悟到我們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從中受到教育和激勵!
《紅色故事匯》,借著這一個個短小卻難忘的故事,帶著我們回到了那個風云際會的年代;《紅色故事會》,帶著那一個個感動又堅毅的故事,引領我們重溫黨的風風雨雨;《紅色故事匯》,講述著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江西這片永不退色的紅色土地。 借由這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滿懷激情,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譜寫新的壯麗篇章!
9.紅色小故事,要短的
抗日題材,夠紅了吧。我也是從其他地方翻出來的,希望能幫到你。
游擊隊巧捉鬼子官
在麻峪村東西兩個碉堡修好后,雖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崗放哨,但也阻擋不住在村民們掩護下的游擊隊河東河西自由地往來。日寇在其既有武裝駐防,又搞了“連環保甲制”的情況下認為萬無一失,便在永定河東一些村子隨便出行。
孰不知在抗日情緒高漲的村莊里,老百姓、游擊隊已成一家,同時下地干活,頻頻出現在街頭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兒)一名叫菊本的軍曹和一個叫白連碧的特務從河邊碉堡下來,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見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擊隊長杜鋼和隊員李英。兩人迅速背上背筐,帶上除草的小薅鋤,化妝成農民,尾隨敵人其后。當鬼子和特務走到麻峪南“武道廟”時,杜鋼隊長從后面用沒把的小薅鋤頂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舉手繳械,李英同志健步飛奔過去下了特務白連碧的手槍。抓住鬼子和特務后,將他們押在村中的進步戶中。第二天,在過河干活的人群掩護下,把敵人押送到河西游擊隊根據地。
事過兩天鬼子發覺菊本和白連碧失蹤,便派兵到各村尋找,他們把老百姓集中起來詢問,人人都說“不認識,也沒看見有一個日本官和一個中國人在一起”。無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
游擊隊員
活捉敵人翻譯官
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譯官潘**身穿鬼子軍裝,頭戴鬼子牛皮帽,腳下一雙黑色牛皮大馬靴,騎著一輛自行車來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長王**,帶他到一家吸鴉片的人家吸足鴉片后,又騎車回保公所。游擊隊安排的老鄉發現了潘**的行蹤,立刻報游擊隊的煉星海同志。
當天下午,太陽快落山時,日本翻譯官騎車走出東街要過大影壁時,被藏在影壁后的游擊隊員用河流石打了來,潘**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游擊隊員抓住,并奪下了他的手槍,帶回了“安全戶”,換了農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第二天,日本鬼子來麻峪村,把人們都集中到西街一個叫“西口兒”的地方,臨時找來北街楊某人的姑爺當翻譯,說明翻譯官失蹤之事,讓大家舉報,眾人全說不認識那個翻譯官,也不知道他來之事,敵偽保長說他在下午太陽下山時已經回去了。敵人無法只得作罷。
==================
步槍**
步槍**,聽起來簡直就是神話,但這的確是傳揚在平西抗日根據地齋堂川的一段抗擊日寇的佳話。
1939年10月某天,我平西抗日根據地挺進軍十團八連在門頭溝齋堂川青白口永定河畔與日軍展開激戰。挺進軍隱蔽在河邊山林中占據有利地形打擊來犯之敵,日軍匍匐在河北岸光禿禿的河灘上,目標暴露無遺。戰斗打響后,水面上,河灘上日軍尸體橫七豎八,傷亡很大。不甘失敗的敵人,在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調來飛機,妄圖以空中優勢遏制挺進軍火力,挽回敗局。
頭上敵機猖狂呼嘯,硬拼就中了敵人的圈套。看看手中頂不上勁的步槍,戰士們攥緊拳頭眼里噴出仇恨的火焰。敵機在八連陣地上空時而盤旋時而俯沖,戰士們的武器裝備與敵人懸殊太大,如果跟敵人拼火力肯定吃虧。地面的日軍得到空中支援后,乘勢又向八連陣地逼了過來,情況萬分緊急。
這時候,十團的徐存洋等20名戰士奉命趕來增援八連戰士。徐存洋和戰友們很快隱蔽好,等待戰斗時機。他觀察后發現,由于八連陣地在山谷之中,敵機投彈轟炸就必須盡可能接近地面俯沖,才能對陣地造成威脅。所以,敵機俯沖下來的時候距離地面很近,就好像就擦著戰士們的耳朵飛。而且,俯沖一次,敵機就得趕緊拉升,不然就會撞到山石上機毀人亡。敵機不能連續轟炸,攻擊力就減弱不少。得到這樣的結論,徐存洋心里有了數。
徐存洋發現不遠處有棵大樹,就趁敵機拉升的空檔迅速奔到大樹下隱蔽好,待敵機俯沖迫近的時候,他噌地閃出身體,抬起手中的蘇制水連注步槍“啪”的就是一槍。敵機翅膀一抖,直奔徐存洋藏身的大樹橫沖而來,“嗒嗒嗒”一梭子子彈打在石頭上火星四濺。徐存洋機智地就地十八滾,藏到一塊巨石后面。說時遲那時快,趁敵機還沒顧得上拉升喘息,徐存洋抬手對準敵機又是一槍。這一槍,小日本的飛機吃不住勁了,只見飛機左右亂擺,尾巴拖著長長一道黑煙,一個猛子就扎在塔嶺溝中。戰士們歡騰了。日軍飛行員至死恐怕也不相信,自己的飛機會被挺進軍戰士的普通步槍給打了下來。
挺進軍戰士徐存洋用步槍打下日軍飛機的消息,很快在平西抗日根據地傳揚開來,鼓舞著抗日軍民更加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者。
10.簡短的紅色故事
《**的zhidao扁擔》、《**》、《一袋干糧》、《少年英雄》、《雞毛信的故事》等等。
我們中國的歷史有一段是紅色的,也可以說是血色的!那個事情的故事,我們稱為紅色故事!以黨的光輝歷程為背景,以理想信念、黨的宗旨和優良傳統作風為主線,以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動人故事為內主要內容,講述了人民英模——陳延年、兩彈元勛——鄧稼先、血色青春——李家發、不拿槍的上將——李克農、智勇雙全——彭雪楓、錚錚鐵骨——王步文、愛兵模范——王克勤、一人頂幾個師——熊向暉、軍中鐵將——許繼慎、鐵漢戰將——葉挺等革命先烈們生前的英勇事跡,生動地再現了不同時期**人為實現心中的容理想而無私奉獻的英雄壯舉,展現了中國**人高昂的革命斗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