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一下《民間故事》心得體會.
寒假里我讀了《中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廣大人民群眾以自發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一種文學樣式,許多故事人們都耳熟能詳、膾炙人口。
牛郎和織女的美麗故事深入人心。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節日。傳說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的這一天夜晚,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織女便會在銀河上的鵲橋相會,據說在這天晚上,人們還能在瓜果架下,聽到牛郎和織女的脈脈情話呢!
阿凡提是一個機智勇敢、愛憎分明、不畏權貴的智者。國王問阿凡提“智慧從哪兒找到?”阿凡提說“智慧通過艱苦的勞動找到!”國王跟著阿凡提開墾荒地,種上“智慧”,苦苦干了一年。到了秋天,國王收獲了糧食,也收獲了一條智慧“糧食吃起來容易,種起來難。”我們應該珍惜糧食啊。
中國民間故事給了我知識與啟發。
2.民間故事 簡短
還春節呢,就講點有關春節的 1."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
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
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3.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
3.簡短的民間故事
白素貞是修煉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煉只為做快活神仙。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間的女子更美,只是沒有眼淚。觀音菩薩指點,只要集齊人間八滴晶瑩的眼淚,她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神仙。
前往寶芝堂學徒的書生許仙,遇到大胡子刀客八兩。兩人誤入“半步多”,與急于成仙的白素貞、小青姐妹和捉妖和尚法海不期而遇。
在“半步多”,人妖仙混雜,處處是陷阱。白蛇和許仙在相互的舍命相助中,產生了感情。只是身為蛇妖的白素貞,還不能理解它。而法海分不清誰人誰妖,執 意妄為,遭受天雷之譴,盲了雙眼。
白素貞歷經艱辛送許仙回人間,法海變作白素貞的模樣,騙許仙回頭,使他被無情槌擊中,忘了“半步多”的一切,忘了心中所愛白素貞。
白素貞來到人間,開始悉心收集人間的眼淚。
許仙在西湖斷橋遇到一場急雨,與白素貞再度重逢,留下借傘還傘的情緣,兩人產生感情。
白素貞陸續收齊七滴眼淚。每滴眼淚背后都有一個人間致情摯愛的故事。它們風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別應在“生老病死恨離別”之上。
法海利用自己天生生有天眼的小徒弟十天,設計逼迫白素貞現形,嚇死了許仙。法海又將許仙囚于金山寺中……
白素貞盜來救命仙草,不見許仙。她跪上金山寺,哀求不成,水漫金山。法海將許仙掠到心境臺,讓他在心鏡中看到白素貞的蛇身。許仙坦然處之,要定了素貞。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絕義,想成佛,卻成了魔。
白素貞產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貞不認為愛許仙是錯,自愿走進雷峰塔。訣別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淚。她愛許仙一生,這滴眼淚應在“愛”上。白素貞被鎮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否則永世不得出塔!
許仙上山進寺,自愿剃度,只為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內,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法海踉蹌地站起身,退了三步,一回頭,須發皆白。許仙每日掃塔,和娘子一個塔里一個塔外。白素貞用法術打開油傘為許仙遮陽。
4.民間故事的讀后感
當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躺在媽媽的懷抱里,偎在外婆的膝下,在滿天星斗和明亮月光的陪伴下,聽她們講最有趣動聽的民間故事。
這些故事開啟了我們的心田,使我們明白外面的大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它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點燃了我們尋求知識和美德的心靈火焰。當我們長大成人,走過很多個春夏秋冬,經歷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些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往往是最純真美好的童年時代的點點滴滴。
它在我們煩惱時,滋潤我們的心田;在我們痛苦時,安撫我們的創傷。而小時候在媽媽、外婆身邊聽到的故事,就是這樣一些給人溫暖和希望的片段。
啊!誰沒有聽過勇敢堅強、美麗善良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呢?誰不知道三個又懶又笨的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呢?這些在民間長期流傳、陪伴我們一生的故事,教會我們勇敢、善良、樂于助人,教導我們勤奮學習、不驕不躁。它們像一泓清澈明凈的泉水,無時不在滌蕩我們心靈上的灰塵;它們像一個絢麗嬌艷的花園,用幽遠沁人的花香熏染我們的氣質,陶治我們的精神。
這背書為你準備,正是幾滴清純的泉水,幾縷曼妙的花香。
5.差一點兒大班故事教學反思
1、分別請幼兒到黑板前摘蘋果。
2、當大家都摘不到蘋果時,請幼兒想想辦法。
(二)、學習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有感情地講故事一遍。
2、結合多媒體課件,邊講故事邊提問。
(1)、故事里想吃蘋果的小動物都有誰?
(2)、小烏龜摘不到蘋果怎么辦?
(3)、小動物們最后吃到蘋果了嗎?
(三)、討論:怎樣才能摘到蘋果?
1、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小動物還差一點才能摘到蘋果,怎么辦?誰可以想出好辦法來?
2、教師小結。
4、讓幼兒完整觀看故事,教師再選擇孩子們想到的某一種辦法編成故事結尾,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6.主題有趣的故事的教學反思是什么
一、什么是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
二、為何要寫教學反思
1、促進思考向縱深發展的意義。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時間、大腦遺忘規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導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還沒思考出具體的結果就產生了擱置現象。而寫,首先需要教師對在教學中的引發了注意的教學現象進行認真地回憶,具體、細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進一步細致地、比較全面的認識,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礎。其次,寫反思的時候,因為要落筆,就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同時,對寫下來的教學現象、個案進行思考,因為寫得翔實,思考也會趨于全面。
2、促進教師教育理論學習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師的思考不能夠與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導致思考的膚淺。而寫,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寫的深刻一點的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往往要參閱一些資料、翻看一些書籍,促使教師進一步學習,是自己的思考與倡導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3、促成教師的經驗積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將往事淡忘。而寫,能夠幫助教師把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使自己對自己教學現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記憶下來。因為寫的積累作用,教師便真正成為了一個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理性思考的教師。同時,寫下來的東西更方便與人交流,會促進教師更好的發展。
7.簡短的民間故事(300字內)
民間小故事《難得糊涂的鄭板橋》
一紙“難得糊涂”,使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鄭板橋享譽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處事為人的宗旨。鄭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二甲88 名),曾任山東范縣、維縣知縣,在任時幫助農民勝訟及辦理賑濟,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因得罪豪紳被免職。在民間流傳的他戲弄豪強、貪官的故事很多。
鄭板橋作官前后均居楊州賣畫,擅寫蘭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運筆,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描寫民間疾苦頗為深切。
當時江蘇揚州有八位代表畫家,其書畫能不拘前人陳規,獨具風格,畫風有和所謂“正統”所不同,被時人視為畫壇的“偏師”、“怪物”,稱他們為“揚州八怪”,鄭板橋即為其中一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講民間故事課后反思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