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獻之的小故事50字書法
相傳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第一個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王羲之。
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專心致志練習書法的王獻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筆,結果因為獻之抓筆套牢固,王羲之沒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稱贊自己的兒子將來必成大器。
到了十來歲的時候,王獻之子認為他的書法已經寫得很好了。于是他便跑去問父親:“我現在的水平只要再練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著并沒有回答,在一旁的母親搖著頭說還差遠了。
獻之于是又問那五年總可以了吧。結果母親仍舊是遙遙頭,獻之終于急了,問究竟要多久才能練好字,他的父親便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排大缸說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許你的字就會練好了。
于是王獻之開始夜以繼日地練習書法,這一練就是五年。一天,他帶著自己的得意之作來給父親看,父親沒有回答,而是在他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
獻之見父親沒有說話,悶悶不樂地帶著作品給母親看,母親看了很久之后,說道:“我兒練了這么久的字,只有這一點像你的父親。”獻之一看,母親指的那一點竟然就是父親剛才加上去的那一點。
獻之頓時感到十分羞愧,于是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書法。不知經過了多長的時間,他終于學有所成,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2.王獻之的故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愛練字,那個人就是王獻之。一天,王獻之想寫一個太字,可剛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獻之立刻跑到父親王羲之的書房,讓父親點上太字的那一點。王獻之把太字遞給母親看,母親夸他寫得非常好,只有一點似羲之。王獻之這才知道自己寫的字和父親比起來,相差還很遠哪。從那時候開始,王獻之練字就更認真了。
王獻之是著名的書法家,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樣努力鉆研書法這門藝術的呢?王獻之練字時不僅琢磨字的每一個支架的結構,而且非常的專心致志。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王獻之不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結構,而是一會兒寫兩個大字,一會兒又翻一翻書法字貼,一會兒站起來走一走。這樣王獻之會成為一代書法家嗎?正因為王獻之有了這種專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著名的科學家,哪個不是像王獻之那樣?所以呀,要獲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獻之這樣有恒心。
第二,王獻之所以那么愛書法,這跟他的興趣分不開的,就比如說我吧,非常喜歡畫畫,這也是我的興趣和我的愛好!我們每人都有自己愛做的事情,就要全身心投入的去做,這樣能在從中找到極大的快樂。不要像有一些人,就想著玩,一到寫字的時候,人的頭都要炸了。王獻之也是一個普通人,為什么他就這么愛好寫字呢?人們都說王獻之跟王羲之簡直就是一模一樣的人。王羲之在一次練書法時,錯把妻子送來的饅頭蘸在了墨汁上,還不停的夸贊它好吃……有一次,王獻之取過仆人手中的一把蘆葦掃帚,蘸著泥水在墻壁上寫了起來,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么東西,只是覺得非常的好寫,比起毛筆來是松軟多了……后來,王獻之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為與王羲之齊名的大書法家
3.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要求概括
相傳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第一個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專心致志練習書法的王獻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筆,結果因為獻之抓筆套牢固,王羲之沒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稱贊自己的兒子將來必成大器。
到了十來歲的時候,王獻之子認為他的書法已經寫得很好了。于是他便跑去問父親:“我現在的水平只要再練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著并沒有回答,在一旁的母親搖著頭說還差遠了。
獻之于是又問那五年總可以了吧。結果母親仍舊是遙遙頭,獻之終于急了,問究竟要多久才能練好字,他的父親便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排大缸說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許你的字就會練好了。
于是王獻之開始夜以繼日地練習書法,這一練就是五年。一天,他帶著自己的得意之作來給父親看,父親沒有回答,而是在他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獻之見父親沒有說話,悶悶不樂地帶著作品給母親看,母親看了很久之后,說道:“我兒練了這么久的字,只有這一點像你的父親。”
獻之一看,母親指的那一點竟然就是父親剛才加上去的那一點。獻之頓時感到十分羞愧,于是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書法。不知經過了多長的時間,他終于學有所成,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并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后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于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擴展資料: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于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于取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王獻之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并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子敬(王獻之字)游遍了整個花園后,只在那里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
顧辟疆生氣不已,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來看不起別人,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這種人是不值得為伍的傖父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獻之獨自坐在轎子里,左顧右盼,隨從很久也不來。然后叫顧辟疆派人把他送到門外,對被轟出來的事情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王獻之
4.王獻之練字的故事謝謝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后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后,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
王羲之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里非常高興。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于是他贊揚了兒子說:“此兒后當復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后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這十八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一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天下第一行書,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我們所見到的一些被稱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難得的珍品,“神龍本蘭亭”便是其中之一。這卷《蘭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據說是由唐太宗時期的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傳說唐太宗派人用幾近騙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跡《蘭亭序》,奉為至寶,命朝中善書者摹拓數本,廣賜王公大臣。最后,深愛羲之書法的唐太宗將真跡帶入了昭陵,留給后世無盡的遺憾。
5.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
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
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
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
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
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
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來自百度百科。
6.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故事
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 他做官。
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 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 名。
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
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 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 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 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 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 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 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
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
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
“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
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
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臺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
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
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
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
老人接過筆,笑。
7.書法家的故事,只要一小段
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 王獻之從小便跟著父親王羲之學字。相傳,王獻之曾向其父請教習字的秘訣,父親指著院中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口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里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也寫得不錯,決心顯點本領給父親看看。于是便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照父親的字,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了兩年,才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在一旁說:“有點象鐵劃了。”王獻之又天天練各種各樣的鉤,足足練了兩年。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響。媽媽評論說:“有點象銀鉤吶。”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天天練完整的字,足足寫上四年,才把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仍然搖頭、嘆氣,見到有個“大”字,嫌架勢上緊下松,于是在下面點了一點,成為“太”字。王獻之把字拿給母親看,母親一張一張地端詳,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一點象羲之。”王獻之簡直驚得發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正是父親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點啊!
王獻之慚愧已極,煩悶地走出家門,來到城門口,看見一位老婆婆在烙餅賣。老婆婆烙好一張,就用竹筷挑起,一下撩進背后竹匾里,一張張疊得很齊整。王獻之見了十分驚訝,便上前問那老婆婆:“你頭也不回,怎么撩得這么準呀?”老婆婆回答:“這沒什么,也不過象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王獻之猛然醒悟,大受啟發,于是回家繼續下苦功練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后,猛然間拔他手里的筆桿,沒有拔動,感嘆說:“此兒后當復有大名。”他知道王獻之寫字有了手勁了,這才悉心教導他。
據說,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院中十八大缸墨水。到后來,他也成為名震晉代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英俊豪邁,饒有氣勢,對后代影響很大。與王羲之齊名,被人們并稱為“二王”。
8.古代大書法家故事,越短越好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書法家王獻之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