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十條簡單短小的論語(課本外的)
1.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2.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3.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4.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5.沒有遺憾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6.勇敢有時候表現為一種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7.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8.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9.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10.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11.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12.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13.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平樂道的朋友。 14.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15.我們不缺宏大理想,但是缺乏到達的那條切實的路。 16.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17.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 18.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19.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20.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1.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 22.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
23.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2.經典短小的論語故事
【原文】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一些簡單的論語的題目
一、請談談你學習《論語導讀》這門課程的心得體會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對于每個教育者更是如此。 1.、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2、做人要重視“仁德”。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
3、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
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2、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3、關于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
4、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
二、儒家忠恕之道及其當代價值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儒家學說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忠恕”既是“仁者愛人”的表現,又是“推己及人”的具體化。
“忠恕之道”具體表現為兩方面:“忠”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是達到“仁”的最高精神境界的具體途徑與方法,是“親民”、“明明德”、“至善”,是大學之道 ,又表現為“致中和”的“中庸之道。 當代價值: 1、“忠恕之道”是人類的普遍倫理,是解決人類社會各種矛盾的共同道德規范 人類的共同倫理是維系與穩定人類社會生活、不同群體交往關系、調解不同集團矛盾關系的主要道德規范和重要思想原則,是維持人類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普遍倫理基礎。
孔子與儒家的“仁學”、“仁者愛人”、“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都包含普遍倫理的品格,它反映了人類理性自覺,反映了普遍的人性要求。 2、“忠恕之道”是爭取人類永久和平、維護可持續發展的普遍真理 “忠恕之道”,思想基礎是人類普遍之愛,是解決人類爭端、爭取持久和平的共同思想前提與普遍倫理。
儒家學說的現世主義、普世主義,是全人類爭取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普遍真理。 三、談談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
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 (1)君子坦蕩蕩,君子無所爭,君子喻于義。
也就是說君子要學會寬容、謙讓、明白大義。 (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種才藝。
文質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樸實。無適無莫:指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么去做。
(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性恭敬謙遜。矜而不爭:君子莊重自守,與人無所爭;能夠合群相處,但不與人相互勾結。
躬行君子:君子憑文章來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來培養仁德。安守節操:君子在窮困時能安守節操,小人窮困了就會為所欲為了。
(4)君子處世待人時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誠謙和;常注意臉色莊重嚴肅;常注意說話的言辭和語氣。君子要重視百姓、糧食、喪禮、祭禮。
君子給老百姓好處,但自己不耗費;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義,卻不貪婪財利;態度舒泰矜持,卻不驕傲;威嚴莊重,卻不兇猛。君子有九思。
四、談談你對儒家孝道的理解孝的現代意義 孝道的內涵可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敬養:孝有三等:最上是尊親,即愛戴和崇敬父母,其次是不辱,即不虧身體,不辱自身和為親復仇;最后是養親,即養口體。 2、侍疾:任何人都是要衰老的,人老了病就多,這是自然規律。
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齡,把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在給父母生病和治病的過程中,要特別進行精心的照顧。
3、立身揚名,立身行道,揚名顯親,就是給父母帶來榮譽,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4、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因為如果絕嗣,像孝敬父母、揚名顯親、祭祀祖先這樣的事就無人做了,故沒有子孫是最大的不孝。 5、諫諍:對父母的不義或不法行為,要進行諍諫勸止,不能盲目順從。
6、善終:要以崇敬的態度時時記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
現代意義: 1、孝道具有社會普遍意義和人類共同適用性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 2、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弘揚孝道 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使盡孝盡悌與市場經濟的規則形成良性互動,既可以保證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也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3、弘揚孝道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
4.有關孔子和《論語》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作成《論語》。與其最為卓出的衣缽繼承者孟子統稱為“孔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5.短一點的論語,加解釋
論語全文翻譯 (2009-01-21 11:34:25) 標簽:雜談 分類:學而時習之 論語全文翻譯論語全文翻譯 【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注釋】(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注釋】(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注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
6.非常短的孔子論語小故事
(1)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么簡單吧?于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并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圣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
(2)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解釋: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時候,他騎馬殿后掩護大家,快進城門的時候,他一邊抽打著自己的馬,一邊說,哎呀,其實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馬實在是跑不快啊。
(3)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①也!于予與②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