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魯班的民間故事有哪些簡單點
魯班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位能工巧匠 ,也是傳說中的“木匠之父”。
他在 周游南北的旅途中路經四川某地,見 一條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橋。負責造 橋的趙掌墨師驕傲自滿,又粗心大意 ,因設計失誤,橋身無法合攏。
魯班 找到了癥結所在,鑿了一塊石頭,送 給快要出嫁但還沒有嫁妝的窮姑娘翠 兒。在石橋無法合攏的緊急關頭,翠 兒將石頭獻出,橋造成了,翠兒也因 此有了嫁妝。
江南某地造宗廟時,規 定要用黃荊樹做正梁,朱砂石做亭蓋 。但現有的黃荊樹干太短,不夠標準 ;而朱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
負責 造廟的張掌墨師為此犯愁。魯班發明 了“魚抬梁”和“土堆亭”的好辦法 ,使廟亭終于建成。
魯班又到了京城 ,得知皇帝要在城里造四座角樓,每 個角樓必須有九根梁,十八根柱和七 十二條脊。許多掌墨師因無能為力而 遭殺身之禍。
當年輕的李掌墨師毫無 辦法時,魯班經過幾晝夜的冥思苦索 ,終于完成了角樓的設計。他請一個 名叫巧兒的姑娘,按設計尺寸,用麥 秸編成一個蟈蟈籠子,送給李掌墨師 ,其構造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李掌墨師由此得到啟發,才將角樓建成。
2.一句話作文搜集魯班的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第22課《魯班造傘的傳說》,我被魯班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這篇課文講了魯班造傘的故事。傳說以前沒有傘,人們出門很不方便。魯班跟爸爸學做木匠活,開始他在路邊建造了一個個亭子,給人們遮風擋雨。可是很不方便。一天他看見小孩子把荷葉頂在頭上擋太陽,就深受啟發。找來竹子、羊皮發明了傘。
老師告訴我們魯班是古代一位優秀的手工匠和杰出的發明家。還給我們講了他造斧和造據的故事。我越聽越想聽,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他真不愧是我國木匠業的“祖師”呀。
我要學習魯班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在生活中也要經常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即使不能發明出來東西,至少也可以搜集寫作素材,為我寫作文打下基礎。
我要學習魯班勤于動腦和勇于實踐的精神。他發現荷葉的葉柄,就聯想到了造傘。他努力實踐最后終于取得的成功。這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玩橡皮泥的事。
每次哥哥回來都會用橡皮泥給我捏出許多小動物,栩栩如生,可愛極了。可是我怎么捏也捏不成。后來,我動腦筋想了想,到底怎么捏會好看呢?又試了幾次,哈哈,終于找到了訣竅!雖然我捏出的小動物沒有哥哥捏的好看,但媽媽還是夸了我。現在想想,如果不開動腦筋想辦法,不動手去操作,永遠也學不會。
以后我也要學做一個愛觀察愛思考,愛創造的人,不能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失敗了才能總結教訓,找出不足。就離成功不遠了。
今天我學了《魯班造傘的傳說》,感覺受益匪淺。我要學習魯班的精神,長大了也像魯班那樣成為一個有名的人。
3.魯班學藝簡短故事
小魯班從小就是一個董事的好孩子,他立志學木匠手藝,到終南山找老木匠學習。老木匠問他:“一門手藝,有人三個月好學好了,有人三年才學好,這是怎么一回事?”
魯班答道:“三月學到的只是皮毛,三年才能學到真本領。”老木匠點點頭,拿出一把蹦了口的斧頭和兩支又禿又彎的鑿子,讓魯班磨。魯班什么也沒說,耐心細致地將它們磨好了。老木匠高興地說:“孩子,你不怕困難,又心靈手巧,我愿意把全部手藝都傳給你!”
就這樣魯班跟著老木匠學藝,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很晚才睡覺。他如此辛勤地學習,以至于常常是眼熬紅,腰發酸,手磨破。可是一份努力,一份收獲,幾年下來,魯班慢慢地學會了老木匠的全部手藝。
魯班學藝出師后,手藝更加精湛,后人都尊稱他為木匠祖師。
4.關於魯班的故事,簡要點的,誰提供一下
班造鋦:
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尋找木料,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手被茅草滑破了,滲出血來。
“怎么這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想: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鋸樹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頭鋸開了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魯班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帶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果然,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
魯班的發明“刨”
在魯班以前,木匠僅用斧子和刀來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結果既使干得很好,也難也令人滿意。后來魯班通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制造出來的表面越平,干起來也越容易。這樣,這種刨逐漸地從魯班的實踐中加以演變,最初用較薄的斧刀片,后來用一個刀片固定到一塊木頭上再橫穿以手柄,最后刀片固定到木槽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刨。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發明家,前啟發了她的丈夫。當魯班刨平木料時,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由于她還要盡其它的義務,做這樣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為刨木工作臺發明了一個木槽以抵住魯班刨木撞擊的壓力,使刨木成為可由一個人來干的工作。由她發明的木槽被稱為班妻。
墨 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于設定建筑工程),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打印出所要的裁制的形狀。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斗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制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后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斗為班母。
尺 子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于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 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只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并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于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里,讓他準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后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制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準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栓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栓。在古代,人們所使用的栓被制成魚的形狀掛在門上。Needham指出,魯班用形狀象搗棒鑰匙取代了這些栓,這決定于準確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魯班的技藝就能制造這樣一個裝置,而且據說,他還發明了"鎖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許多鎖中。魯班的另一些發明的標志是鉆頭、楔、轆轤、鏟和碾米用的石磨。石磨的發明,當時是魯班看到一位老婦人在使用搗捶和臼時費了很大力氣。他反復考慮后,做了兩塊厚石頭片切成圓柱,然后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面,將麥子和米置于其間,當上面的圓柱轉動時,粉末(或面粉)便出來了。
傘
這項發明最終一句話歸于魯班的妻子。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制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并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5.魯班造傘的故事 要簡短一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濕漉漉的。魯班想幫人們解決這個困難,心里很著急。他心里想:要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才好呢。
魯班動了好多腦筋。后來,他跟幾個木匠一起在路邊造了一個亭子,亭子的頂是尖尖的,四面用幾根柱子撐住。接著,他們隔一段路造一個亭子,造了許多亭子。這樣,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來了,躲一躲;太陽曬得難受了,歇一歇,喘口氣兒。
魯班給大家辦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魯班自己挺不滿意。他想,要是雨下個不停,那該怎么辦呢?人總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
還得再想辦法!魯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讓大家帶在身上,該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輕輕巧巧呢?為了這個事兒,他吃飯不香,睡覺不安。
魯班想了許多天,還是沒有想出來。一天,天氣熱極了,他一邊做工,一邊抹汗。忽然看見許多小孩子在荷花塘邊玩,一會兒,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們:“你們頭上頂著張荷葉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魯班師傅,您瞧,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
魯班抓過一張荷葉來,仔細瞧了又瞧,荷葉圓圓的,一面有一絲葉脈,朝頭上一罩,又輕巧,以涼快。
魯班心里一下亮堂起來。他趕緊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條條,照著荷葉的樣子,扎了個架子;又找了一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興得叫起來,“這東西既能擋雨遮太陽,又輕輕巧巧。”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的,趕緊從屋里跑出來問他:“出了什么事了?”
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說:“你試試這玩意兒,以后大家出門去帶著它,就不怕雨淋太陽曬了。”
魯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拿著這么個東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攏起來,那才好呢。”
“對,對!”魯班聽了很高興,就跟妻子一起動手,把這東西改成可以活動的,用著它,就把它撐開,用不著,就把它收攏。這東西是什么呀?就是咱們今天的傘。
6.魯班學藝簡短故事
魯班學藝這個故事已在民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經過了六大關的考驗,時時刻刻在練就他的品行和修養。
年輕的魯班告別了家鄉,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學藝。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這樣沒有嚇倒魯班,他憑著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個破屋前,斷定了這就是老師傅的房間。坐下來耐心的等。
太陽下山,老先生醒來。問了他幾個做木匠的基本問題,魯班靠著本領輕松的答對了。
老師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魯班的艱辛才剛剛開始,他把門后已長滿銹的斧子、刨子、鑿子依依不停的 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閃閃發亮。
隨后,魯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參天大樹,然后砍成一個光滑大柁,用鑿子在大柁上鑿了兩千多個眼,魯班足足干了十二白天,十二個黑夜。把成果讓師傅看,師傅連聲叫好。
師傅看魯班這樣的好學,誠懇。就帶領魯班來到西屋。
原來西屋滿是精致的模型,魯班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手藝學好,于是認真的研究起模型來。往后,魯班茶不思,飯不想。
時時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后,魯班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鑿子和斧子,告別了師傅,下了山。永向人們奉獻出精致的。
7.巴中民間傳說魯班傳說 簡略介紹
魯班傳說是山東地方民間傳說之一。
春秋戰國是中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大變動的時代。手工工匠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和生產工具的變革為工藝技術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一個工匠,名叫公輸盤。公輸盤在這個時期對工藝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由于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后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
最早記載魯班事跡的是《墨子》,在《禮記·檀弓》、《風俗通義》、《水經注》、《述異記》、《酉陽雜俎》以及一些筆記和方志中也有著錄。
2008年6月7日,魯班傳說經**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傳,春秋時期,善良厚道的魯班父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生活。
魯班傳說
其母懷上魯班之后,仍舍不得歇息,堅持給在山上開石的丈夫送飯。一天中午,身懷六甲的魯班母親又去送飯,當她爬上半山腰時,忽然感到體力不支,便坐在巨石上休息。漸漸地,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這時,她仿佛看見丈夫正掀起一個青藍透亮光芒四射的大石磐,待她上前欲助其一臂之力的時候,頓感一陣劇痛—生下了魯班。魯班因其母夢石磐而生,便得了“石磐”的乳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搜集一些關于魯班的故事簡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