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調拔不斷馬致遠譯文
馬致遠《落梅風.遠浦歸帆》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 斷橋頭賣魚人散。
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生于公元1250年,約卒于公元1321年。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滿時政,退隱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他一生著述頗多,現存雜劇《漢宮秋》七種,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曲十七套。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或豪放,或清逸,或平易自然。《太和正音譜》評他如“朝陽鳴鳳”,“若神鳳飛嗚九需,豈可與凡鳥共了語哉!”《落梅風》散曲曲牌名,“遠浦歸帆”[亦作“遠帆歸浦”]是這首散曲內容的題目。這首散曲是馬致遠描寫自然景物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意譯]:夕陽西下,酒旗兒在微風的吹拂下正悠閑地飄動著。江面上還有兩三只小漁船正慢慢地向岸邊靠過來。那江水帶著繽紛的落花向前緩緩地流淌著,水面上也似乎飄蕩著沁人的花香,此時已是傍晚時分,岸邊座座茅舍已升起了裊裊的炊煙,漁村外斷橋頭旁,那最后歸來的賣魚人也都三三兩兩散去了。
{點評}此曲有如一。馬致遠《落梅風.遠浦歸帆》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 斷橋頭賣魚人散。
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生于公元1250年,約卒于公元1321年。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滿時政,退隱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他一生著述頗多,現存雜劇《漢宮秋》七種,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曲十七套。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或豪放,或清逸,或平易自然。《太和正音譜》評他如“朝陽鳴鳳”,“若神鳳飛嗚九需,豈可與凡鳥共了語哉!”《落梅風》散曲曲牌名,“遠浦歸帆”[亦作“遠帆歸浦”]是這首散曲內容的題目。這首散曲是馬致遠描寫自然景物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意譯]:夕陽西下,酒旗兒在微風的吹拂下正悠閑地飄動著。江面上還有兩三只小漁船正慢慢地向岸邊靠過來。那江水帶著繽紛的落花向前緩緩地流淌著,水面上也似乎飄蕩著沁人的花香,此時已是傍晚時分,岸邊座座茅舍已升起了裊裊的炊煙,漁村外斷橋頭旁,那最后歸來的賣魚人也都三三兩兩散去了。
{點評}此曲有如一幅夕陽水村歸帆圖,顯示出一片幽靜美。酒家旆閑、船未著案、落花晚舍、賣魚人散、閑適幽靜,透露出隱士追求世外桃源境界的恬淡心境。
2.如何理解馬致遠的《撥不斷》
馬致遠寫了許多以“歸隱”為主題的散曲,其中,寫于他歸隱之前的作品往往飽含憤懣和沉郁,而寫于歸隱之后的作品則多了幾分灑脫和淡泊。
這曲《撥不斷》創作于馬致遠退離官場、沉浸山林之后,大到構思立意,小到字句雕琢都極言歸隱的妙不可言。對他來說,離開了污濁不堪的宦海官場,無疑是一種解脫。
起首“菊花”二字實為顯眼,讓人情不自禁想到著名隱士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而下文也正有關涉。
“菊花開,正歸來”,先寫菊花怒放的景象,再用“歸來”二字表現自己從仕途官場這條歧路返回,重獲閑適自在生活的安然心情。作者有意打造出陶淵明《飲酒》詩里的情味,有意效仿前人高潔傲岸的品質。
接下來是三句對偶,這是馬致遠鐘愛的寫作方式,《天凈沙?秋思》當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是典型的例子。“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在詩人的隱居生活中,與他做伴的是“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〇 “虎溪”是廬山東林寺前的一條小溪。
當時住在寺中的晉代高僧慧遠,深居簡出,每次送客,都不送過這條溪。一次他與客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過了溪,恰好虎鳴大作,故有“虎溪”之名。
“鶴林”指江蘇鎮江鶴林寺,寺以杜鵑花聞名于世。五代時期,一位名叫殷七七的道士曾于重陽節在寺中作法,讓原本開于春季的杜鵑花在秋季盛放。
“龍山”在湖北江陵,晉代孟嘉曾登此山,留下著名的“龍山帽落”的故事,此處“龍山客”當指如孟嘉一樣既有才華,又有美名的佳客。 他們就像杜甫、陶淵明、李白這些古人一樣,無論是在簡陋的草堂之中,還是在南山菊籬之畔,或是山水之間,都能悠然自得。
他們吃著洞庭產的汁豐味美的柑橘,喝著東陽的美酒,品著西湖肉嫩鮮美的螃蟹,飲酒賦詩,豪邁縱情。 美好的事物和高風亮節之士疊加,營造出歸隱山林的無限生活樂趣和情趣。
這樣唯美動人的田園生活,讓人欲罷不能、陶醉其中。 詩人在這三句中頻頻用典,卻沒有造成晦澀的感覺,而是顯示出他駕馭文辭的嫻熟技巧。
曲末一句“哎!楚三閭休怪”是作者的感慨,“楚三閭”指屈原,因他曾任楚國三閭大夫而有此稱謂。 馬致遠這句話表達出自己歸隱的決心和緣由。
他并不是不愿如屈原一樣,為社稷盡忠效力,只是因為官場仕途太過坎坷險惡,他不得不退身以求自保。他讓屈原不要怪他,實指如今的當權者甚至不如當初放逐屈原的楚懷王,根本不值得為之效力。
“休怪”二字,體現出他對當權者的蔑視和嘲笑。
3.簡短的元曲
天凈沙·秋思》賞析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于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于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游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云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說,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4.天凈沙的賞析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向來被認為是散曲小令中的杰作。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談談這個作品。
這一支曲子很簡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前三句每句只有六個字,卻都寫了三樣不同的事物,在語言結構上是很特殊的。這種特殊性正說明了文學的語言不同于科學的語言,而詩的語言和散文的語言又有區別。散文無論是敘述或描寫,一般要由作者將所要表現的內容,用明確的語言,按照邏輯的次序,先為讀者聯系起來,而詩則往往由作者將要表現的事物藝術地安排在一起,讓讀者自己馳騁更多的想像。
像這支曲子的前三句,雖然每句將三樣事物合成一組,三組共寫了九樣事物,它們之間好像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但是,通過后二句,即通過一個旅人的眼睛,通過他的思想感情,就將這些事物全部有機地聯系起來了。
這支曲子是寫一個遠行的人在旅途上的感受。作者要寫出一個旅人的思想感情,卻先著力寫出他的環境。他并不是在他鄉作客,寄居旅舍,而是正在旅途上奔走著。地點是野外,季節是深秋,時間是黃昏。他所接觸到的正是秋郊黃昏時的景物。這九樣事物擱在一起,就組成一幅鮮明的畫面,恰好表現出秋郊黃昏時的景色。就寫景來說,是非常真實而優美的。但是好的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并不是為寫景而寫景,它所描寫的景物并不是孤立的、多余的,而是能夠造成一種氣氛,更好地表達出人物或作者的內心活動,成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描寫,是整個作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古典文學的作家和批評家對于作品中寫景的傳統看法來說,他們所要求達到的藝術表現手法的最高標準,也正是「情景交融」。
像這支曲子的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就寫出一片蕭颯的秋景,造成了一種黯淡凄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由枯藤老樹感到秋深歲暮,感到秋深歲暮還不能回家,說不定還有「遲暮之感」。由昏鴉的歸林,更感到自己的漂泊無依,有家歸不得,引起更多的感慨。
小橋流水,風景幽靜,而人家安居其間,顯得非常安逸、悠閑,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來,更引起羈旅之苦。而別人的一家團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自己不是也有一家老小嗎?故居或故鄉不也是有這樣的小橋流水嗎?然而對于這個旅人來說,這卻是旅途,是天涯。
「古道西風瘦馬」,既不是「冠蓋滿京華」的長安道上,也不是「輕裘肥馬」的得意氣象,而只是在西風中冷落的古道上,獨自騎著一匹瘦馬旅行。這不但寫出景色的蕭條,感情的凄楚,也同時暗示了這個旅人的生活狀況和他為什么在這黃昏的秋郊還在奔走著的原因。由古道更想到古往今來的許多的旅人們的生活和感情,由自己推想到古人,由個人推想到許多同樣情況的人,感情就更深刻,更擴大,感慨也更多了。
「夕陽西下」,寫時間愈來愈晚了。結句「斷腸人在天涯」點明旅人的感情,他的悲愁和所以悲愁的緣故。這一句使得全篇都生動起來。
馬致遠就是用這樣一支極其簡短的曲子,來表達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形象地寫出了一個旅人的環境和他的內心活動。它給予讀者的感染力,自然也就很強烈了。
5.求天凈沙秋思簡要賞析
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6.天凈沙 秋思賞析
《天凈沙·秋思》賞析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于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于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游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云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說,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
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
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
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
《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
那又是什么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
那氣又是什么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
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
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
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陸機《文賦》云:“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
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斷腸呢。
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謚。又是那么溫馨。
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么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
既然那么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么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
7.天凈沙 秋思賞析
《天凈沙·秋思》賞析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于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于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游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云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說,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
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
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
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
《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
那又是什么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
那氣又是什么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
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
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
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陸機《文賦》云:“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
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斷腸呢。
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謚。又是那么溫馨。
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么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
既然那么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么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拔不斷馬致遠賞析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