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社會不和諧的故事,2個
一個星期天,雷鋒叔叔的戰友王大力把所有戰士們的襪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鋒叔叔正在晾衣服時,發現自己的舊襪子不見了,他就到處尋找。
這時,王大力說:"雷鋒,你有那么多存款,還這么舍不得買一雙襪子。你瞧,你這雙襪子穿在腳上不嫌得難受?"雷鋒叔叔說:"只要不耽誤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說:"那你不覺得難看嗎?""咱們軍人不是把襪子穿給別人看的。
"這幾句話,就已經體現出了雷鋒叔叔的節約精神。他每個月只有6元錢獎金,他卻把錢存在銀行,一年一年過去了,雷鋒把省下來的錢全都捐給災區人民,可是他自己卻舍不得買新襪子。
雷鋒是多么節約啊!有個新兵小于,入伍后工作學習都很不錯,只有一個缺點:時常愛花零錢,每月的津貼費不夠花,還寫信向家里要。雷鋒見他經常買零嘴吃,就勸他說:“小于,挺大的個子,吃零食不怕人家笑話?”小于好頂嘴,見雷鋒那艱苦樸素的樣子,雖然也很感動,想克服自己的缺點,可是別人一說到他的缺點,提醒他兩句時,他總是不肯服氣,還要說些風涼話。
他對雷鋒說:“人人都象你這樣,報紙登都登不下了。” 他說他的,雷鋒該怎么做還怎么做。
雷鋒的那雙襪子,補了又補,不知補了多少次了,他還是不肯扔掉。他買了一塊香皂,也只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拿出來用一用,平時就用普通肥皂洗臉。
一次,雷鋒跟張書記去下鄉,一邊走一邊聊天。走著走著,雷鋒覺得腳下被一個什么東西絆了一下。
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顆生了銹的螺絲釘,便一腳踢到了路邊。張書記問:“你踢的是什么?”雷鋒說:“是一顆破螺絲釘。”
張書記聽了,一聲不響,從草叢里撿起那顆螺絲釘,用手帕把螺絲釘擦干凈,裝進了上衣口袋。雷峰覺得很奇怪。
過了幾天,雷鋒跟著張書記到縣機械廠開現場會。在機械廠,張書記問廠長:“如果這機床上少了一顆螺絲釘,機床還會轉動嗎?”廠長說:“那就要出毛病了!”聰明的雷鋒這時已經明白縣委書記為什么要撿那顆小小的螺絲釘了。
只見張書記從口袋里掏出那顆螺絲釘鄭重其事地交給了廠長。在回來的路上,張書記說:“雷鋒,你瞧,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機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這樣,我們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絲釘,缺了誰都不行。
就象你這個公務員,別看職務不高,我們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黨把我們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
同時,我們國家的底子還薄,處處要艱苦奮斗,一顆螺絲釘也不能浪費,積少成多啊!”希望可以幫到你!不過,有點兒長。
2.關于和諧的小故事
1、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并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讓出三尺宅基地。
鄰居見了,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呵呵,告訴我們要有坦蕩的胸懷,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
2、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
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后廉頗終于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3、有一位單身女孩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電了,那位女孩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黑暗中,他閃著明亮的眼睛問:“姐姐,請問你家有蠟燭嗎?”
女孩心想:“他們家竟然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于是,對小孩吼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一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帶來一根送你”。此刻,女孩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懷里。
4、弟子問:“我們怎樣才能凈化世界?”
凈化世界的方法大師答:“從前,大馬士革有一位酋長,人們都很尊重他,因為他充滿智慧,但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他是否是個好人。
”一天下午,一場建筑事故導致酋長和他妻子居住的房子倒塌了。鄰居們不顧一切地開始在廢墟上挖掘,他們最終找到了酋長的妻子。
“酋長的妻子說,‘別管我。請先去救我丈夫,他當時就坐在那里。'
”鄰居們根據她的指點,將那個地方的碎磚石搬開,找到了酋長。酋長說,’別管我。請先去救我妻子,她當時就躺在那里。‘
“如果一個人按照這對夫婦的方式做事,那么他就是在凈化世界。”
5、在一座大山里,住著一只麻雀和一戶人家。麻雀靠撿食農戶掉在地上的米粒為生,倒也安枕無憂。可田鼠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平靜。
由于米少鼠多,輪到麻雀起來時,幾乎只剩下些屑末。麻雀非常惱火,為了搶奪食物,好幾次都在半夜起來,但仍然比不過眼疾手快的田鼠。麻雀想,一定要找個機會,除掉這些眼中釘。
被美食所傷機會終于來了,一條饑餓的眼鏡蛇爬了過來,田鼠們開始整日惶恐不安。這天,天剛蒙蒙亮,眼鏡蛇爬到了田鼠的窩邊,查看了一番,沒發現目標,便把目光瞄向了樹上。以為無憂的麻雀,并不知道危險的靠近,就在眼鏡蛇張開血盆大口的時候,田鼠及時告警,才讓它逃離了危險。
于是,為了生存,麻雀和田鼠開始合作,麻雀在空中巡邏,負責給就眠的田鼠們報警,而田鼠也會給麻雀留下可觀的米粒。
隨著麻雀的長大,它的胃口越來越大,它開始不滿足了,提出了分享一半糧食的要求,但被拒絕了,原因是田鼠家族又多了兩個孩子,需要大量的食物。心懷恨意的麻雀便開始尋思,要是既解決了田鼠,又能保證以后衣食無憂,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田鼠們爬出來曬太陽,麻雀自告奮勇擔任警戒,麻痹的田鼠們美滋滋地睡了。眼鏡蛇如箭一般沖向田鼠一家,在空中盤旋的麻雀發現了,它張了張嘴,但還是忍住了。
不幸的田鼠們成了眼鏡蛇的美食,麻雀也盡情享用著只屬于它的米粒。因為吃得太飽,在眼鏡蛇爬上來要吃掉它的時候,它只拍了幾下翅膀,就一命嗚呼了。
很多時候,對手與朋友只在一念之間,若和平相處,對手也能成朋友,幫對手就是保自己;而把概念絕對化,甚至采取過激的行為,對彼此都只能是一種傷害。
3.不文明的小故事,短一些的
王華中午在教室做作業,小紅從他身邊走過,不小心把王華的鉛筆盒弄到地上,鋼筆摔壞了……
故事一,小紅連忙向他道歉并聲稱過后買把鋼筆賠他,王華看到此情境,強壓在心理即將爆發的氣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并說“沒關系,修理一下就好了”,于是又恢復了往常的平靜。
故事二,小紅并不向王華道歉,并說起了風涼話,“是你不把筆盒放好,我走我的路……”這樣王華強忍著的心中怒火終于點燃了,他追上去,就是“一拳定音”這樣兩人就打起架來,引來了圍觀者,這時上課鈴聲終于響了……
4.關于和諧的校園小故事,簡短一點
濃濃師生情
校園如同一個大家庭,有師生之間的互相關心,有同學的互相合作,也有同學之間的互助互愛。每個人都團結友愛,給予我們家一般的感覺。
老師平日里對我們平易近人,時常關心著我們。
這件事已過了一年了,但是在我的腦海中仍然是記憶猶新。
那次是一個課間的休息時間,同學各做各的的事情。但有些調皮的同學竟然在里面和外面相互推門,不巧的是有個同學進教室時竟然把手指夾在門縫了。頓時,同學們驚呆了,那個同學的手指已經被夾得發白,另外還血流不止。
當時做為班長的我及時向老師去報告,老師剛剛聽完那位同學的情況,匆匆地跑向了教室將受傷同學送進了醫務室。據同學說醫務室的老師說要及時送醫院,老師便跑回來拿了包就趕往醫院了。老師忙忙碌碌地度過了一個下午,直到我們放學她還沒有回來。
老師對同學的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讓我們感動萬分。
5.有關和諧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一個和諧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后,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卻有著不簡單的寓意。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無論你怎么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
共建和諧社會是如今我們的祖國給我們的歷史使命。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在于不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溫馨、更需要和諧,這樣就會讓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心靈的溝通,也會使人與人之間學會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進和諧因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寬闊的胸襟對待社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們的社會就能更加溫馨、更加和諧。
謝謝大家!
最好穿的大方點,演講時不要緊張,心平氣和的去講.
6.和睦相處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1、司馬徽讓豬
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東漢末年一位善于識拔人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
司馬徽并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過了幾天,鄰人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
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并不奇怪,還贊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2、羅威飼犢
漢代有個人叫羅威,鄰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莊稼,他和鄰居交涉,鄰居不予理睬。羅威并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問題的焦點在牛,就從牛身上去尋找解決矛盾的途徑吧。
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無聲息地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牛一聞到鮮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來,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
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為,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嚴加看管。“羅威飼犢”的故事也就傳為美談。
3、于令儀寬偷
北宋時,曹州有個叫于令儀的人,一生勤勞持家,到晚年成了當地有名的富戶。但他從不做為富不仁欺壓鄉鄰的事情,而是仁愛為懷,寬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潛入他家里偷東西,被他的幾個兒子抓住了。喊聲驚動了正在書房里讀書的于令儀,他提著燈籠向這邊走來,用燈籠一照,認出這個低著頭站在他面前的盜賊竟是鄰居的兒子,不禁大吃一驚:“你向來是個本分的青年人,從未有不良行為,為什么現在干這種事呢?”
鄰居的兒子回答說:“父親近來有病,臥床不起,家里窮困請不起醫生,不得已走了這條路。”于令儀聽后,很是同情,于是問他想要什么。年輕人說:“需要十千錢,就可以請醫生給我爸治病了。”
十千錢對于令儀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但還是如數給了他。鄰居的兒子拿了錢剛要走,于鄰儀又喊住他:“你家很窮,現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帶這么多錢回家,遇上巡邏查夜的盤問你,你怎么說呢?”于是留他在家里過夜,第二天才讓他回家。
事后,鄰居的兒子感到十分慚愧,從此改過自新,像于老伯那樣寬厚誠實待人,勤儉持家,成了一個好后生。
4、梁人竊灌
戰國時期,梁國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邊地縣令,轄區與楚國毗鄰。梁國和楚國都種瓜。梁人勤于灌溉,種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卻不澆灌,種出的瓜很不像樣,他們還在夜間偷偷地跑去禍害梁人的瓜。梁人發覺后,都磨拳擦掌要報復。
宋就說:“別人做壞事,你也跟著做壞事,這是多么偏狹啊!我教給你們一個辦法,趁夜晚去給楚人的瓜地澆水,不要讓他們知道了。”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長得豐碩甜美了,楚人大為奇怪,楚王說,這是梁人“陰讓”。楚人深受感動,謝以重幣,從此兩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5、鄭板橋三尺讓鄰換和諧
清朝鄭板橋的家人與鄰居為建房問題發生糾紛,寫信要在外地當縣令的鄭板橋出面干預,鄭板橋回信說:“千里修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得此信后,果真禮讓三尺,鄰居見此,也讓三尺。結果兩家之間由此和睦相處。相讓的幾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不和諧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