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隙碎筆的介紹
《病隙碎筆》 是2008年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作者是史鐵生。該書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于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
2.《務虛筆記》《命若琴弦》《病隙碎筆》梗概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隔著咫尺的空間與浩瀚的時間,作家將帶著讀者凝望生命的哀艷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這是作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行文優美、凝練,情感真摯、厚重,且好讀,處處透映著一種對人世滄桑的如泣如訴、似幽似怨的傷感與領悟。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開篇收尾的這句話,可作為閱讀這部不失自傳、又不是自傳的小說的一把鑰匙,
虛者,虛無也,務虛者,思考虛無也,關心虛無也。務虛者與務實相對,與靈魂、精神、形而上、本質相關。如題所示,小說“務虛”不重實,注重的是對生命的一種印象;不注重記憶中的真實,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實;不注重各個人物的完整的形象與歷史,而注重與生命同時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點與去向。虛者,虛無也,務虛者,思考虛無也,關心虛無也。
本書中,作者通過動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過童年經驗、革命和叛變、愛情等來思考虛無。
作品敘述了五十年代初以來中國社會的嬗變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種種影響、沖擊、規范和夢想。他們成了什么,也許他們就是這個世界的艱辛與危懼、欲望與祈禱。
從頭至尾,這本書都有著神秘的美,現代的美,善意的美。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于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于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40歲以后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對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因為他深深明白,生命讓自己寫作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而日漸麻木的心靈,然后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等諸多感悟文字。可以說,凡是個體生命必須正視的問題和必須開解的難題,史鐵生都沒有回避與躲閃,而是調動了生命的全部激情與智慧給予一一地解答,從而讓讀者不時產生心靈的強烈共鳴。比如“生病”,他是這樣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通讀完《病隙碎筆》之后,我們會發現:書中243則充滿智慧與安詳的隨筆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問方式來不斷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寫成的,其過程長達三年多。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史鐵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
3.《務虛筆記命若琴弦病隙碎筆》梗概請幫忙概括一下這三本書的 愛問知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隔著咫尺的空間與浩瀚的時間,作家將帶著讀者凝望生命的哀艷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這是作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行文優美、凝練,情感真摯、厚重,且好讀,處處透映著一種對人世滄桑的如泣如訴、似幽似怨的傷感與領悟。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開篇收尾的這句話,可作為閱讀這部不失自傳、又不是自傳的小說的一把鑰匙, 虛者,虛無也,務虛者,思考虛無也,關心虛無也。 務虛者與務實相對,與靈魂、精神、形而上、本質相關。
如題所示,小說“務虛”不重實,注重的是對生命的一種印象;不注重記憶中的真實,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實;不注重各個人物的完整的形象與歷史,而注重與生命同時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點與去向。虛者,虛無也,務虛者,思考虛無也,關心虛無也。
本書中,作者通過動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過童年經驗、革命和叛變、愛情等來思考虛無。 作品敘述了五十年代初以來中國社會的嬗變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種種影響、沖擊、規范和夢想。
他們成了什么,也許他們就是這個世界的艱辛與危懼、欲望與祈禱。 從頭至尾,這本書都有著神秘的美,現代的美,善意的美。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于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
對于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40歲以后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對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 因為他深深明白,生命讓自己寫作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而日漸麻木的心靈,然后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
于是也就有了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等諸多感悟文字。 可以說,凡是個體生命必須正視的問題和必須開解的難題,史鐵生都沒有回避與躲閃,而是調動了生命的全部激情與智慧給予一一地解答,從而讓讀者不時產生心靈的強烈共鳴。
比如“生病”,他是這樣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
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
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
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通讀完《病隙碎筆》之后,我們會發現:書中243則充滿智慧與安詳的隨筆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問方式來不斷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寫成的,其過程長達三年多。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史鐵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
4.病隙碎筆的讀后感或者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書評中讀到這句話——“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動。沒辦法不震動。其時,我正不斷地被失敗的利齒所啃噬,屢戰屢敗而屢敗屢戰。我的內心深處,極需要有一個外在的明證,好說服和寬慰自己:這樣的堅持是必須的,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于是,幾次三番地去那家書店,終于等到了它的出現。待一口氣讀完它,始知它的分量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
“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更動。”
“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并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信手翻開一頁,你的目光就不能不被這些貌似平常的語句所觸動。關于史鐵生,我想大多數人除了對那篇堪稱美文的《我與地壇》印象深刻以外,便是從各種報道中得知他的殘疾與他的筆耕不輟。你可以敬佩他的頑強,也可以效仿他的文筆,但,你無論如何學不來他的坦然與豁達。因為,相比史鐵生而言,我們都太幸運了,也太輕視生命的意義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對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驚喜,而是意外,比如殘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懟。看看這些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吧,這些寫于人生之上的哲學筆記。一個健全的身軀未必比一顆健全的心靈強壯,因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貫之地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尤其在當下這個市聲喧囂,物質泛濫的塵世間,要保持心靈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因而,讀這些從容而安詳的文字,實在令我們這些身陷紅塵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們汗顏,既而反省與沉思。
共六部分243則筆記式的隨筆,涉及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們既是間斷的(作者的病情似乎也不允許他撰寫長文),又是連通的,沉著,寧靜,卻又鏗鏘入耳。那是他以筆代步,以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踏出的強有力的足音。這既是作者的人生筆記,亦可說是一冊通俗哲學讀本。其間,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或判斷,也沒有佶屈聱牙的語詞、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樸實無華的,又是鮮活無比的。正是通過他那雙“對生命意義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讀者可以藉此反觀個人的懦弱與流俗,重新檢索個人的價值取向與人生選擇,與作者一同追問和解答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人究竟為什么而活著?
在很多作家的筆下,我都讀到過它們對史鐵生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但這本《病隙碎筆》卻沒有通常的“序”和“跋”。我想,也許他的文字是無法概括也無法提煉的,慣常的方式不足以取代這些文字的真正意義。沒有誰能擔得起這份殊榮,而他,同樣也無須其他任何注解。
在很多個遼闊無邊的暗夜里,在很多個徘徊于取舍之間的瞬間,幸而,我的手邊有這樣的文字與思考,為我提供一面透視凡塵的明鏡,撥云見日,窺見道路的盡頭,仍將是精神的恒途。
5.【病隙碎筆的讀后感或者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要的資料是要自己概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書評中讀到這句話——“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動.沒辦法不震動.其時,我正不斷地被失敗的利齒所啃噬,屢戰屢敗而屢敗屢戰.我的內心深處,極需要有一個外在的明證,好說服和寬慰自己:這樣的堅持是必須的,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于是,幾次三番地去那家書店,終于等到了它的出現.待一口氣讀完它,始知它的分量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更動.” “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并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信手翻開一頁,你的目光就不能不被這些貌似平常的語句所觸動.關于史鐵生,我想大多數人除了對那篇堪稱美文的《我與地壇》印象深刻以外,便是從各種報道中得知他的殘疾與他的筆耕不輟.你可以敬佩他的頑強,也可以效仿他的文筆,但,你無論如何學不來他的坦然與豁達.因為,相比史鐵生而言,我們都太幸運了,也太輕視生命的意義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對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驚喜,而是意外,比如殘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懟.看看這些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吧,這些寫于人生之上的哲學筆記.一個健全的身軀未必比一顆健全的心靈強壯,因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貫之地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尤其在當下這個市聲喧囂,物質泛濫的塵世間,要保持心靈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因而,讀這些從容而安詳的文字,實在令我們這些身陷紅塵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們汗顏,既而反省與沉思.共六部分243則筆記式的隨筆,涉及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們既是間斷的(作者的病情似乎也不允許他撰寫長文),又是連通的,沉著,寧靜,卻又鏗鏘入耳.那是他以筆代步,以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踏出的強有力的足音.這既是作者的人生筆記,亦可說是一冊通俗哲學讀本.其間,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或判斷,也沒有佶屈聱牙的語詞、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樸實無華的,又是鮮活無比的.正是通過他那雙“對生命意義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讀者可以藉此反觀個人的懦弱與流俗,重新檢索個人的價值取向與人生選擇,與作者一同追問和解答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人究竟為什么而活著?在很多作家的筆下,我都讀到過它們對史鐵生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但這本《病隙碎筆》卻沒有通常的“序”和“跋”.我想,也許他的文字是無法概括也無法提煉的,慣常的方式不足以取代這些文字的真正意義.沒有誰能擔得起這份殊榮,而他,同樣也無須其他任何注解.在很多個遼闊無邊的暗夜里,在很多個徘徊于取舍之間的瞬間,幸而,我的手邊有這樣的文字與思考,為我提供一面透視凡塵的明鏡,撥云見日,窺見道路的盡頭,仍將是精神的恒途.。
6.介紹一下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他的《我與地壇》
內容簡介《病隙碎筆——史鐵生人生筆記》是史鐵生四年來的第一部新作。
作者把筆觸延伸到人類精神范疇的幾乎所有領域進行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求索。像一位虔誠的哲僧,史鐵生對宗教、信仰、神性、愛情等人生命題加以追根究底、探本溯源式的詰問,使文字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以至于閱讀中時或令人感到抽象和虛玄。
濃重的懺悔意識、強烈的自審心態、清醒的批判精神,為文本涂上了一層圣潔的光輝,使人看到物欲熾盛時代的獨行者形象。在中國當代作家中,像史鐵生、張承志、殘雪等這樣的作家,令人不由肅然起敬,他們是文學的教徒,只為信仰而寫作。
他們的作品,既是生命哲學的文學表達,又是世事滄桑的哲理升華。這樣的作品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精神大宴,因而它不可快讀,就像壓縮餅干,吃得太多太快會感到撐。
《病隙碎筆》也是這樣,只能細嚼慢咽、邊讀邊想,不宜匆匆瀏覽、蜻蜓點水;否則,你會感到不踏實,有種暴殄天物的犯罪感。 想要說的: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守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的關懷。
7.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男,漢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曾先后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8.史鐵生生平簡介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征。發表于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么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并且怎么去”。關于后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后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并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于“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于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于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