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陶行知的生平事跡短一點
陶行知先生祖籍浙江紹興,1891年生于徽州歙縣西鄉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6歲蒙館,14歲入歙縣基督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
1910年靠教會資助入南京金陵大學文科。受辛亥革命影響,在校積極參加愛國活動,主編《金陵光》學報中文版,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學美國入伊利諾大學獲政治碩士學位,后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師從杜威。
1917年秋回國,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開始他富于創意而又充滿艱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
1921年底,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主張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利,推動教育改進。
1923年與晏陽初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后赴各地開辦平民識字讀書處和平民學校,推動平民教育運動。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曉莊創辦鄉村師范學校曉莊學校,創辦第一個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
1930年4月遭國民黨通緝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國的思想。
1931年回國開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創辦自然學園、兒童科學通訊學校 ,主編《兒童科學叢書》等。
1932年,他又創建了山海工學團,提出“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進行軍事訓練、生產訓練、民權訓練、生育訓練等,還開展小先生運動。
1936年初,成立國難教育社,被推為社長,張勁夫任總干事,擬訂《國難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結合起來。
5月,他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委和常委。與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等聯名發表《團結御侮》的宣言,主張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7月,受救國會派遣,出訪歐、美、亞、非28個國家,宣傳抗日救國,介紹中國大眾教育運動。在布魯塞爾參加世界和平大會,并當選為中國執行委員。期間當得悉沈鈞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氣憤,立即聯絡杜威、愛因斯坦、羅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聯名通電**,營救七君子。
1938年參加國民參政會,致力于抗戰期間的教育活動。積極響應中國**提出的全面抗戰的號召,成立了中國戰時教育協會。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古圣寺創辦了主要招收難童入學的育才學校。
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
1941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1月,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并任校長,李公樸任副校長兼教務長。社會大學的宗旨是“人民創造大社會,社會變成大學堂”、“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動了民主教育的進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廠、學校、機關、廣場發表演講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健康過損,受好友李、聞事件的刺激又過深,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歲。
以上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2.陶行知簡單資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1935年,在中國**“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歲。
主要作品:1、作品名稱:出版時間《中國教育改造》出版社: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時間:1928 年4月初版本2、《齋夫自由談》出版社:上海《申報》館出版時間: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3、《教學做合一討論集》出版社:上海兒童書局出版時間:1932年10月初版本4、《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出版社:上海大眾文化社出版時間:1936年8月初版本5、《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出版社:生活教育社出版時間: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6、《行知書信》出版社: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時間:1929年1月初版本7、《行知詩歌集》出版社:上海兒童書局出版時間:1933 年7月初版本8、《行知詩歌前集》出版社:上海兒童書局出版時間:1935年12月初版本9、《行知詩歌三集》出版社:上海兒童書局出版時間:1936年11月初版本擴展資料陶行知紀念館:陶行知紀念館始建于1951年曉莊師范復校時,附設于曉莊師范校園內,館內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遺著和遺物。1980年3月,該館經整理后重新開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遺物、遺著200多件。
1985年,紀念館展覽室擴建,陳列面積400多平方米,充實了展品內容,展出照片429幅,實物319件。為了進一步弘揚行知精神,繼承并發揚行知教育思想,1993年,紀念館從校內遷出,在勞山腳下建造了新館,新館占地面積達800平方米。
屋頂為水泥澆制,仿茅草頂,顯得古樸端莊。門樓高達25米,大門上方掛有張勁夫題寫的“犁宮”和陸定一題寫的“陶行知紀館”兩塊銅匾。
門廳內有一尊陶行知全身銅像,背景是**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個金色大字。館內有兩個展廳,展出內容分為八個部分:青少年時期,提倡教育改造時期,鄉村教育時期,普及教育時期,國難教育到戰時教育時期,全面教育時期,民主教育時期,紀念陶行知、學習陶行知。
展廳共展出了近400幅珍貴圖片,200多件陶行知的遺著、遺物、遺稿等,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陶行知偉大而光輝的一生。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陶行知。
3.陶行知的故事
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
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
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
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當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在南京金陵大學文科畢業后,便遠渡重洋赴美國留學。
最初攻讀市政,后來覺得沒有真正的大眾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主攻教育,期望通過教育來救國救民。當陶行知于1917年學成歸國的時候,正值國內發起了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
陶行知滿懷熱情地在這場運動中奔走呼號,積極提倡新教育,改革舊教育。為此,他一方面介紹西方的教育理論,另一方面也反對盲目“儀型他國”,提出要以科學方法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為實現中國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條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從事平民教育。這期間他深切感到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村。
他說:“中國以農立國,住在鄉村的人占全國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須使平民教育下鄉,開展鄉村教育運動。但是,開展鄉村教育決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為之奮斗。
因此,陶行知號召人們加入這個運動,“一心一意地為中國鄉村開創一個新生命。”他還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種困難,籌措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
他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鄉村師資隊伍,1926年與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等人一起籌建鄉村師范學校,校址選在南京遠郊偏僻荒涼的曉莊(原名小莊)。這就是后來馳名中外的曉莊師范,由陶行知親自擔任校長。
曉莊師范誕生于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炮火聲中。在曉莊師范,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草鞋,和師生同勞動、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國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曉莊師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論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其要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
根據生活教育的理論,曉莊師范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開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讀什么書,還走出校門參加村里的農協會和打倒土豪劣紳的斗爭。這樣就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才干和創新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農夫的身手,有科學的頭腦,有改造社會精神的鄉村教師。由于生活教育理論基本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在當前我國進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為借鑒。
1932年,陶行知通過總結曉莊師范的經驗,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工學團。工學團是一個社會教育組織,它既是學校,又是工廠,也是一個小社會。
它制定了“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的宗旨,招收當地農民子弟入團,上午學習文化知識,下午參加生產勞動。晚上由兒童團員請當地農友到工學團辦的茶園里談論天下大事,還由兒童團員講故事,當小先生。
后來這種“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在全國的二十多個省市中廣泛推行,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二九運動的爆發,標志著抗日救國新高潮的到來。
這時候,陶行知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參與發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國難教育社,還與宋慶齡、鄒韜奮等著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6年7月,他受救國會的委任,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亞非二十六國,爭取各地華僑和國際友人支持中國的抗日救國斗爭。
出國前夕途經香港時,與沈鈞儒、章乃器等聯合發表《團結御侮宣言》,贊同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呼吁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這個宣言震動國內外,對全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的熱情支持。
抗戰開始后,陶行知發現,許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為陷于貧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養的機會。在**和許多**員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創辦了育才學校。
這所學校設在重慶附近,學生都是擇優選拔的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兒童。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
他們不僅教學生學習文化課,而且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革命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使育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抗日戰爭勝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斗爭。
他在重慶創辦的社會大。
4.誰有陶行知的資料
陶行知(1891-1946)
是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莊學校。陶行知受到通輯,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準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先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5.有關陶行知的短篇故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為一大事來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于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柜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里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莊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
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
你在家里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莊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
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
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
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
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幫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
后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莊師范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起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表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
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講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做實驗,被學校開除以后,在他母親的引導下,逐漸成為發明家的故事。
他又親自到朋友家里,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表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表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
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
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
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么?”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
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
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
6.陶行知和胡適名字的由來,要簡短點,不過也不能太短了,謝謝捏
著名學者胡適最初讀《天演論》的時候,和他的許多同學一樣,并不了解赫胥黎在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也不真正了解科學的進化論。
他們所能了解的,只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一類的口號和公式。
看看國際上弱肉強食的殘酷斗爭,想一想中國面臨瓜分滅國的危機,他們更覺得這個天演公式簡直是當頭棒喝,受了絕大的刺激。于是,在他們同學中的第一個反響,便是改名字,有人改名孫競存,有人改名楊天擇。
胡適也改了名字: 我在學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有一天的早晨,我請我二哥代我想一個表字。
二哥一面洗臉,一面說,“就用‘物用天擇適者生存’的‘適’字,好不好?”我很高興,就用‘適之’二字。(二哥字紹之,三哥字振之。)
后來我發表文字,偶然用“胡適”作筆名,直到考試留美官費時(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適”的名字。 這“胡適”,便是他開始接受進化論思想影響留下的一點“紀念品”。
從此,赫胥黎便成了對胡適生平思想“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
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為陶行知。
7.求所有(至少五個)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表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
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里,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表店去看師傅修表。
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
在鐘表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
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并且善于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后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
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講,他的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誰聽了都會被他深深吸引,為他演講中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無數次的演講中,有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漢大學做的一次演講。那一天,大禮堂里擠得滿滿的,不僅全校師生都來聽,連附近學校的師生和各界人士都聞訊趕來。
他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來一睹他的風采,并聽他說些什么。 會議開始后,有幾位先生先后上臺作了演講。
輪到陶行知時,會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夾著一個皮包走上了講臺。
他戴著眼鏡,穿著西服,未曾開口,先向全場掃視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著他,等他開口說話。
有的人還打開速記本,準備把陶行知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沒有講話。
他從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公雞喔喔地亂叫。
臺下聽眾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接著,陶行知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他左手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直叫不吃。
陶行知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仍不肯吃。
接著,陶行知輕輕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幾步。只見大公雞抖了抖翅膀,伸頭四處張望了一下,便從容地低下頭吃起米來。
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你們都看到了吧。你逼雞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它自由自在,它就會主動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會場掃視了一圈,加重語氣說:“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因硬灌給他們,他們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去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
但是,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陶行知講完,把公雞裝進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說:“我的話講完了。”便退下場去了。
聽眾們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但只是過了一會兒,會場上便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很多人邊鼓掌邊喊:“好!陶先生講得好!講得好!” “四塊糖”——陶行知學校管理藝術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的時候,有一個叫王友的學生,是學校中頗有名氣的“孩子王”,經常惹是生非,屢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見王友用土塊砸一個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學后到校長室來。
放學之后,陶行知從外面辦事回來,遠遠地看見王友在校長室門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趕緊把王友請進校長室。 進入校長室后,陶行知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給他,帶著歉意的語氣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長,遲疑地接過糖。這時,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塊糖來遞給他,說道:“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是因為我不讓你砸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聽我的話,很尊重我。”
這時,王友神態緊張,愈發不安起來。接著,陶行知就像變戲法似的又掏出一塊糖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
8.關于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
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
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
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莊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
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后,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御侮宣言》,**主席復信表示支持。
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托,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圣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
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
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準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先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個人簡介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農歷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貫地: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純宜,汪病逝后又娶妻吳樹琴;長子,陶宏生;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 陶行知, 中國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
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國留學。
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莊學校。
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后,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
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御侮宣言》,**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托,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圣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
9.陶行知是幾幾年出生的
1891年10月18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
1917年秋回國,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1935年,在中國**“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歲。
10.陶行知一生有什么成就寫作文需要,很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錢,貫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
創新在這里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創立與社會、歷史進步相符的“新”。創新還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掙脫教條的束縛,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新,也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