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萬卷書勝過行萬里路的名人故事
1910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
他小時候,家中清貧,父親在小鎮上開了個小雜貨鋪,代人收購蠶絲,一家人過著半饑不飽的生活。華羅庚上初中時,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的老師王維克很器重這個聰明機靈的少年,常常單獨輔導他,給他出一些難題做,這使少年華羅庚得益匪淺。
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念完初中后,因家里無力再供他上學,只得輟(chuò)學到父親的小雜貨店里幫助料理店務。可這位酷愛數學的年青人,人雖然守在柜臺前,心里經常琢磨的還是數學。
王維克老師借給他幾本數學教材: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華羅庚便跟著這幾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步入了高等數學的大門。
華羅庚18歲那年,在王維克老師的幫助下,到金壇中學當了一名會計兼管學校事務工作。他曾回憶當時艱難的生活:“除了學校里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料理小店的事務。
每天晚上大約8點鐘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之后,才能鉆研數學,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壇縣流行傷寒,華羅庚不幸染病,臥床半年。后來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腳卻彎曲變形,落了個跛足的終身殘疾。
華羅庚在貧病之中刻苦自學,不但讀了許多書,而且還勤于獨立思考,敢于向權威挑戰。19歲那年,他發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寫錯了。
便把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隨后,華羅庚又連續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署名“金壇人”。
這個在數學論壇上嶄露頭角的“金壇人”,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當他打聽到這個數學奇才原來是個只讀過初中的小青年時,深為震驚,便寫信邀華羅庚來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當管理員。
到清華后,華羅庚的進步更快了。他自學了英語、德語。
24歲時,已能用英文寫作數學論文。25歲時,他的論文已引起國外數學界的注意。
28歲時,他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后來,他又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深造。
華羅庚成功了!在走過坎坷的自學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40年代后期,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之聘,在那里當教授。
華羅庚在那里有著優異的生活、科研環境:他的住屋有4間臥室,2間浴室,還有一間可容納五六十人開酒會的客廳。大學還給他配備了4個助手、1個打字員。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華羅庚卻不再留戀美國的優異條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應當回去!” 1950年的一天,這位已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著名教授,在填寫戶口簿時,在“文化程度”一欄里寫了“初中畢業”4個字。
這雖然使許多人驚訝不已,卻是事實:他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初中畢業證書。這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知識,幾乎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 1983年10月,華羅庚重游美國,接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
這是美國科學院120年歷史上第一次把這個榮譽稱號授予一位中國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致贊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
A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
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么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
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么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后再也不貪玩了。
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后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B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
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里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里。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
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
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后來,他終于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
2.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短事例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一部杰出的博物學巨著,是我國古人關于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氣象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的一座寶庫。
李時珍是本著追求真知、實事求、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完成該巨著的。以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具體的研究方法是“通考據”與“詢野人”。
“通考據”,即認真研究、繼承前人的著作與經驗,詳盡地占有文獻資料,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考證,糾正舊說的錯誤,求得正確的認識。 “詢野人”,即走出書齋,走出研究室,到社會中去,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地實物的考察,進行社會調查和科學試驗。
數十年間,李時珍研讀了近千家的著作,“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靡不采收”。李時珍的科學考察,從地域方面說,除了自己家鄉外,足跡遍及河北、河、山東、山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還深入窮山僻壤,荒山野嶺,到過許多少數民族地區。
實地考察使李時珍獲益匪淺:一是結識了許多為他提供實踐知識的朋友,如樵夫、漁夫、獵人、士兵、醫生等;二是實地辨識了藥物,糾正了前人多年沒有認識到的疑誤;三是發現了一批新的藥物,如三七等。這些考察研究為李時珍的科學巨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草綱目》在李時珍去世后一年才得以出版發行,從此成為學習和研究中國醫學的人必讀的一部中醫藥學經典。出版不久,它就陸續傳入朝鮮、日本,以后又傳入法、英、德、俄等國,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李時珍生前以頑強的、不知疲倦的科學精神,為祖國的醫藥學事業奮斗了一生。他輝煌的科學巨著,為自己、也為祖國的醫學事業鑄就了一座豐碑。
3.讀萬卷書勝過行萬里路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明代的大探險家徐霞客撰寫《徐霞客游記》,游遍名山大川。
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發生在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游中。
這次出游,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
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
重重的困難被踩在腳下,他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并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4.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短事例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一部杰出的博物學巨著,是我國古人關于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氣象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的一座寶庫。李時珍是本著追求真知、實事求、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完成該巨著的。以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具體的研究方法是“通考據”與“詢野人”。
“通考據”,即認真研究、繼承前人的著作與經驗,詳盡地占有文獻資料,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考證,糾正舊說的錯誤,求得正確的認識。
“詢野人”,即走出書齋,走出研究室,到社會中去,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地實物的考察,進行社會調查和科學試驗。
數十年間,李時珍研讀了近千家的著作,“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靡不采收”。李時珍的科學考察,從地域方面說,除了自己家鄉外,足跡遍及河北、河、山東、山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還深入窮山僻壤,荒山野嶺,到過許多少數民族地區。
實地考察使李時珍獲益匪淺:一是結識了許多為他提供實踐知識的朋友,如樵夫、漁夫、獵人、士兵、醫生等;二是實地辨識了藥物,糾正了前人多年沒有認識到的疑誤;三是發現了一批新的藥物,如三七等。這些考察研究為李時珍的科學巨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草綱目》在李時珍去世后一年才得以出版發行,從此成為學習和研究中國醫學的人必讀的一部中醫藥學經典。出版不久,它就陸續傳入朝鮮、日本,以后又傳入法、英、德、俄等國,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李時珍生前以頑強的、不知疲倦的科學精神,為祖國的醫藥學事業奮斗了一生。他輝煌的科學巨著,為自己、也為祖國的醫學事業鑄就了一座豐碑。
5.行萬里路勝于讀萬卷書辯論會事例
.西紅柿曾被視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為“狼桃”。直到十八世紀末,法國的一位畫家在冒險品嘗“狼桃”之后,才揭開了西紅柿的食用之謎,才終于得知,西紅柿不僅可以食用,還鮮美多汁,酸甜可口。人們認為“狼桃”是有毒的,但惟有親口品嘗的法國畫家才知道西紅柿的美味對方辯友,這說明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更證明了“實踐出真知”呀。
飛將軍李廣為得“百步穿楊”,晝夜練習,終得“入石三分”,對方辯友難道還能說他是讀書讀來的嗎?
居里夫人為驗證鐳的存在,42個月苦居實驗室,終得0.1克鐳,因此榮獲諾貝爾獎。這不說明學以致用嗎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講過,他帶研究生首先一條就是要一起下田,因為電腦是種不出莊稼的。理論再精通也只是做無用功罷了
**時浮夸風盛行,都說畝產過萬斤等等。彭德懷卻找了兩分地,精耕細作,連鳥都不讓叼。到最后得出結論,畝產也就1千斤,2千斤頂天。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發明家魯班發明了許多工具。魯班發明鋸子就不是從書上看來的,就是從自身經歷和多次實踐后發明的,對方辯友如何解釋?
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這些發明都是在一次一次的實驗中最后發明的。對方辯友如何解釋?
6.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舉例子)
不論是讀書還是行路,關鍵是怎么行和怎么讀。死讀書,讀了書,卻不會用,那么讀了等于沒讀。行萬里路,如果行的時候一點都不注意觀察路上的景色特點,那么哪怕你走過千萬里,你也寫不出一本《馬可波羅游記》,不是嗎?
我方所說,行路重要,并沒有任何條件限制的.很簡單的道理,有行路,才會有書。。。.如果正放再過分一點,技巧再熟練一些,自己讀書不正是一種"行"的過程嗎? 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做舟""正是這個道理,書山也是要靠人行的啊
讀書乃是知識的積累,行路的意思就是身體力行。讀書所獲的的知識是前人總結而來的,而行路就是把去親身經歷,去體驗,書是怎么來的,是因為走的路多了,總結出來的。這里要搞清楚一個因果關系。
雖然讀書能夠更加容易的獲取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知識,但是總要有人去親身驗證原有知識的準確性,去開創新的知識學科。人類為了進步,發展,也必須行路,而不是抱著書本,停滯不前。
直接實踐帶給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一定比不上在相同時間內,間接讀書帶給我們的東西,我們可以從書本上學到更多.而直接”行路”,得到的東西一定是更加腳踏實地的,正像剛才一位同學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是我的一點淺見。
7.辯論賽,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跪求2辯辯詞
書本的內容是有限的,而行萬里路卻能獲得更多耕多。
即使書里寫的也就是你旅游所看見的,但是那種親身體驗的心 情是萬卷書不能帶給你的。
讀萬卷書是間接經驗,行萬里路是直接經驗。所以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防守上正方必須明確 兩者都是必要的,不讀書或者缺乏理論上的支撐都是不行的。但是既然是比較重要性,就看在相同條件下,那者更為重要。
那么在時間和精力都充足的條件下,當然是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那么在時間和精力不充足的條件下,行萬里路固然 行不完,讀萬卷書也讀不完,所以只能有選擇的讀書和有選擇的實踐。
這個戰場上,辯的是雙方的辯論技巧。從社會發展的 角度上,讀萬卷書更注重傳承,行萬里路更注重創新。
有些時候傳承是創新的基礎,而有些時候傳承會束縛創新的發展 首先確定,讀萬卷書是一個知的過程,行萬里路是行的過程,但是這個行不僅僅是低著頭去做,更是在做的過程中總結 經驗和教訓來知,可以將知和行完整的統一。而僅僅是讀萬卷書則達不到這個效果。
然后可以選擇從效果方面入手強調行萬 里路從收獲方面而言更具有針對性,更易于獲得成功。人不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全才,必然會有偏重,或者說專于某一個方 面。
只有行才能知道自己做什么更合適,光是讀書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如果從以上的分析入手破題,應該理論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抓住自己的底線,全隊的攻防體系會比較統一,容易配合。
但是理論的簡單,很難讓你在核心部分抓住優勢。個 人認為,如果是我打比賽,我的核心在于目的與手段的判斷,讀萬卷書可以說是打好基礎的手段,但是行萬里路才是目的,知的目的就是為了行,強調知的作用,會讓整個行動本末倒置。
而強調行的效果才是王道。因為在知的方面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行的效果來打基礎的。
如果把這部分加入到前面的理論當中,可能更完善,但是,缺少核心點,建議,將前一 點作為主線進行立論和放手,而將后一點作為輔線進行進攻。讀書萬卷的中國知識分子很多,人文關懷、兼濟天下的雄心也是豪情萬丈,但現實卻是無情的,天下自然沒有他們的份,還落得個“無用”的惡名,這實實在在的證明了中國知識分子眼高手低的壞毛病。
理論知識不能學以致用,終究是不出鞘的寶劍,空負了“龍泉”美名。王莽改制只是兩漢的一個小插曲,不過幾十年。
在我的印象里,歷代開國皇帝中,要數此人還算是個讀書人。王莽,一個不折不扣的腐儒,孔孟讀得多了,腦袋僵化得可以。
收私田為王田、廢奴、改革貨幣……結果書生政治終究行不通,王莽身敗被殺,舌頭也被分食。書生就是書生!讀書可以“萬卷”,步子卻邁不出“半步”。
通病!有沒有不出書齋卻知天下事的大家嗎?有,而且很多。如康德,他一生未出哥尼斯堡,但胸中的宇宙比大多數人都要寬廣。
不過,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他 研究的領域是一個純粹理性世界,與我們的經驗世界不是一個路數。在那個世界里,講的是真理、上帝、宗教、邏輯,那是一個浮在云間的天堂,而大多數人卻是實實在在的凡人,活在地面之上。
知識來源于經驗世界,這點相信不會有很多異議。大腦對世界的種種刺激反應,并且通過對這些素材的整理、歸納,才形成我們的“書萬卷”。
在人類知識的長河中,實踐過程始終是主導力量,理論再有高明,也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而且當今科學已經開始顯露它的疲態,很多事情已經力不從心。
各門學科的領頭人,是花在實踐方面的時間多,還是花在書本上的時間多?“萬里路”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對“萬卷書”的繼承和高舉,對于“萬卷書”的尊重。不再重復前人已經作過的實驗,正是由于前人已經反復替我們作過了,而我們的更艱巨使命在于,要站住前人的肩膀上去更新的探索實踐,去尋找新的理論。
再看,千百年世界自發形成的秩序是最精密、最自然的,它存在不是“理論”指導的結果,可以說,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于現實世界的。理論的存在只是解釋這個世界。
特別是社會、經濟領域里,理論的作用實在有限,而經濟生活幾乎就是人 類生活的主題,目前為止,有此企圖都無可幸免的失敗。而真正能體現理性威力的地方,只能是物理、化學領域。
而這些領域的奠定恰恰還是無數的實驗、實踐,并且他們的發展仍然要基于未來無數的實驗與實踐。綜上所述,我方認為,“讀萬卷書”小于“行萬里路”。
萬卷書只是理論知識,萬里路才是實際生活。理論和實際之間是有差距的。
讀萬卷書用的只是頭腦,而行萬里路卻需要手、腳、腦、身體并用。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發現樹枝可以用來夠到樹上的果實,進而促進了人大腦的發育。
所以這萬里路才是真正有利于人的腦部發育。但是萬卷書是我們人類幾萬年知識的精華。
在現今的高科技社會里,沒有萬卷 書的提點,還真不行。祝你能讀萬卷書,又能行萬里路。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讀萬卷書終究還是生活在寫書人的世界里,這個世界是作者眼中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
他們寫的只是他們看到的整個世界的一部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世界。
8.關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例子,急
徐霞客的旅游生活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游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后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于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了,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象,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面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游中。這次出游,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并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游歷日記。他先后寫了2000多萬字的游記,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可惜的是,他的日記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的《徐霞客游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仍然向我們展現了他廣闊范圍的考察記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萬卷書勝過行萬里路簡短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