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簡介故事比較簡單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國就因“閉關鎖國”落后于世界大潮。
在于外貿易時處于優勢地位,使英國極為不安。鴉片戰爭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門銷煙,隨后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后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廣大官兵英勇抗戰,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但是,由于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裝備落后,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后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
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簡介故事比較簡單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國就因“閉關鎖國”落后于世界大潮。
在于外貿易時處于優勢地位,使英國極為不安。鴉片戰爭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門銷煙,隨后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后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廣大官兵英勇抗戰,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但是,由于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旦場測渡爻盜詫醛超互裝備落后,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后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
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鴉片戰爭的故事簡介50字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 “閉關鎖國”后的滿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后,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并于虎門海口悉數銷毀。
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2]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
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并無關聯。[2]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告終。
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并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4.簡短介紹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于中國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群眾強烈要求禁煙。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斗。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于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5.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故事 (簡短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戰爭或亞羅號戰爭。
公元1856年,英國借“亞羅號事件”侵入虎門,攻入廣州,后被擊退。公元1857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與英國合謀再次進攻并占領廣州。1958年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糾結北上,英法聯軍在1958年至1960年間三次進攻大沽,占領大沽后入侵北京 ,燒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圓明園。事件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香港)割讓給英國,及承讓法國在印支半島的權益,割占烏蘇哩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6.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故事(短一些)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由于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采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于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并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余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7月初,英軍侵占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侵略者談判。英軍卻于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發動進攻,攻陷沙角、大角炮臺。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琦善私允英軍條件,違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后來受到嚴懲。但在26日,英軍卻不待中國政府同意就占領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臺失守后立即對英宣戰。2月下旬,英軍攻陷虎門炮臺,水師提督、愛國將領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5月,英軍逼近廣州城外,清軍全部退入城內。下旬,新任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乞和,與英國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臺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臺,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于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與清朝統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終堅持了反對侵略的斗爭。1841年5月廣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鄉人民群眾圍殲英軍的戰斗,是人民群眾自發抗英的高峰。
三、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后,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7.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故事簡介
中葉以后,英國等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鴉片。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三月,林則徐到任后,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并于虎門海口悉數銷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自此開始,戰爭經歷三個階段。
/view/*
8.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小故事,簡短(50~100)急
1856年到1860年間,英、法聯軍打入北京,將圓明園燒了,在歷史上稱做"第二次鴉片戰爭".此次戰爭的原委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紀實》中有詳細敘述。
據其書所言,此仗并非因鴉片而起,事情得從清朝廣東巡撫葉名琛談起。當年廣州成功拒絕洋人入城一事,本為廣州百姓和總督徐廣縉之功。但身為巡撫的葉名琛也跟著沾光,致使咸豐帝以為其會處理洋務。
葉名琛升任總督后,對揭竿而起的百姓不是善加安撫,而是殘酷鎮壓,且以此向朝廷邀功。加上廣東數年來未與洋人鬧出甚大事,處在深宮之中的咸豐帝以為得人,許為干練能臣。
跟洋人打交道,自有其規律、方式。曾國藩的兒子曾小侯爺曾紀澤,對洋人很了解,辦起洋務來很順手。跟俄國人重訂《伊犁條約》,就挽回了不少損失。
但葉名琛不懂,一方面得咸豐嘉許有些飄飄然,一方面怕被人罵,覺得跟洋人打交道越少越好。洋人找他辦事,他不論輕重緩急,皆拖延擱置,洋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怨日深。
時西洋強盛,而清朝積弱,以弱事強,豈能如此?等到巴下里擔任英使時,終不憤其所為挑起了戰端。此次戰爭,雖然有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葉名琛處理洋務不當,是直接原因。
洋人先打進廣州將葉某人抓走,然后又聯合法國人打開大沽,打到天津,清朝慌忙求和。
跟英軍同船來華的有一位英國二公主,乘船在岸邊參觀,不料擱淺。地方官處置得宜,將整船抬上岸,保護起來。英人承情,合議遂成。
清朝頗有些人不服,蒙古王爺僧格林沁便是其一。咸豐帝亦戰和不定。然而,清朝有洪楊內患,實在不宜再開外釁。
戰事再起后,僧王爺的蒙古馬隊在洋人的槍炮面前一敗涂地,另一位將軍勝保亦被洋人擊潰,局勢大壞。
洋人雖有槍炮,但只要戰術得當,未嘗不可戰勝。象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越南跟法國人打就很順手。
洋人打到北京,咸豐帝逃到熱河行宮去了,且再沒回來。
洋人恨咸豐帝出爾反爾,想給清朝皇帝一個教訓.要錢,羊毛出在羊身上,苦的是百姓。于是,便一把火把皇帝享樂的圓明園給燒了,讓其體面無存。
9.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故事 (簡短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戰爭或亞羅號戰爭。
公元1856年,英國借“亞羅號事件”侵入虎門,攻入廣州,后被擊退。公元1857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與英國合謀再次進攻并占領廣州。
1958年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糾結北上,英法聯軍在1958年至1960年間三次進攻大沽,占領大沽后入侵北京 ,燒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圓明園。事件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香港)割讓給英國,及承讓法國在印支半島的權益,割占烏蘇哩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0.中國鴉片戰爭資料非常 簡短
材料一 (鴉片煙)來自英吉利,洋人嚴禁其國人吸食……而專誘他國,以耗其財,弱其人。”(引自魏源《道光洋艘征撫紀》上)
材料二 初,鴉片煙在康熙初以藥材納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每年多不過二百箱。及嘉慶元年(1796年)因嗜者日眾,始禁其入。嘉慶末,每年私鬻至三、四千箱。”道光六年(1826年)“設巡船之后,巡船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放私入口(每年二萬箱)”。到1837年,鴉片走私“遂至四、五萬箱矣”。(同上)
材料三 林則徐(1838年12月奉命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3月,到廣東,嚴拿煙販,懲辦受賄官弁。)同時傳諭外商“勒限是繳”鴉片。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眼見抗拒不成,只得繳出鴉片二萬余箱,“自行遞稟求收”。林則徐“在虎門毀化煙土”。當時有前往觀看的洋人撰文“以紀其事,大意謂天朝法令,足服人心”。“迨后各國來船。……皆已絕無鴉片,惟英逆不遵法度,且肆鴟張,是以特奉諭旨,斷其貿易。”(引自林則徐《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
材料四 義律(被追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追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引自《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硬行動的要求。(引自《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材料五 根據黃爵滋的奏疏:“自道光帝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十四年至今(編者注:即1838年),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余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
希望對你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鴉片戰爭故事簡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