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能收集一些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故事
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
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鐵杵磨針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2.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故事有哪些
美德篇 虞舜耕田 孔融讓梨 溫公愛兄 仲由負米 孟母三遷 陶淵明歸隱 王羲之苦練書法 成語篇 百折不撓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不恥下問 東施效顰 斷章取義 分道揚鑣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赴湯蹈火 高山流水 畫蛇添足 畫龍點晴 黃粱一夢 疾風知勁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劍 濫竿充數 毛遂白薦 名落孫山 弄巧嵌拙 拋磚引王 塞翁笑馬 掩耳盜鈴 鄭人買履 一嗚驚人 白相矛盾 對牛彈琴 民俗篇 端午節與粽子 年的傳說 元宵節鬧花燈 清明節與踏青 牛郎織女初七會 中秋節的傳說 九九重陽節的傳說 臘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龍抬頭 生肖的由來 傣族的潑水節 彝族的火把節 藏旋的望果節 神話篇 盤古開天地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后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種子的來源 阿里山的傳說。
3.少兒傳統文化故事短篇6分鐘以內
都是短故事
古二十四孝:
一、孝感動天虞舜
二、親嘗湯藥西漢文帝劉恒
三、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四、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五、負米養親周朝子路
六、賣身葬父漢朝董永
七、鹿乳奉親周朝郯子
八、行傭供母后漢江革
九、懷橘遺親后漢陸績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十一、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十二、臥冰求鯉晉朝王
十三、為母埋兒漢朝郭巨
十四、扼虎救父晉朝楊香
十五、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十六、嘗糞憂心南齊庚黔婁
十七、戲彩娛親周朝老萊子
十八、拾桑供母漢朝蔡順
十九、扇枕溫衾漢朝黃香
二十、涌泉躍鯉漢朝姜
二十一、聞雷泣墓三國王
二十二、刻木事親漢朝丁蘭
二十三、哭竹生筍三國孟宗
二十四、滌親溺器宋朝黃庭堅
具體內容百度一下就可以了,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孩子也會變得孝順
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1: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錢陽擔任縣令。
當時,社會上還存友軍卒 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風氣。張乖崖想找個機會嚴懲這種行為。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忽然看見一個小吏慌慌張張地從府庫中溜出來。張乖崖喊住小吏,發現他鬢旁頭巾上藏著一枚錢。
經過追問盤查,小吏搪塞不過,承認是從府庫中偷來的。 張乖崖將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怒氣沖沖地說:“一個錢有什么了不起,你就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難道還能殺我!”。 張乖崖見小吏敢這樣頂撞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朱筆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
判決完畢,張乖崖把筆一扔,手提寶劍,親自斬了小吏。2: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3:毛遂自薦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
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
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
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平原君終于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
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
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
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
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4: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
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
5.中華傳統文化小故事,5分鐘左右,2月11號前要的,請幫忙
老子出世
春秋時期,咱鹿邑名叫苦縣。城東十里有個村莊,叫曲仁里。村前有條象小河一樣的賴鄉溝。溝水清凌凌,兩岸有很多李子樹。溝邊有一戶人家,這家有個閨女,年長一十八歲,模樣俊俏,知書識理,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這閨女有個犟脾氣,她決定終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攻讀詩書,侍奉爹娘。
一天,這閨女到賴鄉溝洗衣裳,在石頭上搓了一陣,舉起棒槌正要往下捶,忽然看見兩個對肚子長在一起的李子從水面漂了上來。她放下棒槌伸手把李子撈起來。只見兩個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兒,一面扁平,象兩個切開的半拉李子對到一塊,又象兩個耳朵合在一起。這李子青里透黃,黃里透紅,咬一口嘗嘗,又甜又酸。這閨女還沒顧得仔細品味,幾口就吃完了。
剛吃完李子,她就感覺心翻難受起來,光想嘔吐,又吐不出來。她剛想站起來回家,忽聽肚子里有人說起話來:“母親大人,莫要難過,等孩兒坐正了也就好了。”她紅著臉,小聲對著肚子問:“你是誰:咋鉆到我肚里了:”肚里說:“你剛才吃下李子,懷了我,我是你的孩子呀。”“你既然是我的孩子,也會說話了,快出來吧。”“不行,我要在娘肚里用心思考問題,考慮如何能使笨人變聰明,惡變善良。”“你啥時候才出來呢?”“要等到天長嚴,牽駱駝的人來了,我才能出去。”轉眼過了十個月,孩子還沒有降生,這閨女害怕了。她偷偷跑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小聲問肚里的孩子:“兒啦,人懷了孕有七個月.八個月生的,也有九個月十個月生的,你都十個月了,咋還不出生呢?”肚里問:“天長嚴沒有?”“天沒長嚴,牽駱駝的沒來。”“時間不到,我不能出來。”
就這樣,母子兩經常隔著肚皮說話,可孩子一直不肯出生。整整過了九九八十一個年頭,這閨女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姑娘,她覺得自己沒有幾年陽壽了,實在等不下去了。這天她走進自己的屋子,坐在床上,問肚里兒子說:“兒啦,我的冤家呀,整整八十一年了,你還不該降生嗎?”兒子又問:“天長嚴了沒有?牽駱駝的來了沒有?”“你咋老問這兩句話呢?到底是啥意思?”“娘啊娘,天機不可泄露,反正是天不長嚴,牽駱駝的不來,我不能出去。”又過幾天,老閨女想:反正天就剩了東北角一點沒長嚴,今天我干脆給孩子說天長嚴了,牽駱駝的來了,把孩子給哄出來。主意拿定,她坐在床上,對著肚子說:“孩子快出來吧,天長嚴了,牽駱駝的也來了。”話音剛落,肚里的孩子就頂短母親的右肋,拱了出來。咦,原來是個小孩模樣的白胡子老頭,連頭發眉毛都是白的。
母親右肋流血不止,兒子見牽駱駝的沒來,知道是母親騙了他,一時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哭著說:“母親大人,牽駱駝的沒來,我無法撕下駱駝皮補在您身上,這該咋辦呢?”說著,雙膝跪地,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母親說:“兒啦別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為娘吃李子懷孕生下來的,李子又象兩個耳朵,娘給你指姓起名,就叫李耳吧。臨死只前我沒別的話講,常言說人過留名燕過留聲,娘進入九泉之后,你在塵世上做個好人,也不枉費我懷你八十載余了。”說罷,氣絕身亡。李耳跪在母親身旁邊,好生痛苦一場。因為李耳出生時是老頭模樣,后來人們就把李耳稱為老子。
6.簡短的字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好男兒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于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卻沒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于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10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故事啟迪】人無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對青少年來說,立志,得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實事求是,聯系自己的實際立下實實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沒有實際的改造行動,一切都是空談。同時,立志,貴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自始至終。立志不易,守恒更難。
7.你能收集一些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故事
展開全部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8.《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簡短寫幾個
【程門立雪】講的是尊師重教的故事。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直到程頤一覺醒來。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勤學的故事。
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
【子路借米】說的是尊老愛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華傳統文化簡短故事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