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學會拒絕的名人事例
樓主讓我想起來了子罕同志各懷其寶的故事。
話說,春秋時代,宋國有一人得到一塊寶玉,拿去獻給高官子罕,子罕
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這塊玉給玉雕師傅看過,他認為這是一
塊寶玉,所以我把它拿來獻給你。”子罕說:“我以廉潔為寶,你以
玉為寶;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就都丟失了自己寶貴的東西,不如你留
著玉,我們倆都能各有自己認為寶的東西。”所以宋國的有德之士說:
“子罕不是沒有寶物,而是他所寶貴的東西不同而已。”
附原文及注疏:/lxy/*?ArticleID=2109
---------------------------------------
另外還一個故事,四知先生、東漢人楊震。這個人樓主未必知道,但是他的典故成語樓主一定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并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通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以后卻被人們反其意用之,成為訂立攻守同盟時的常用語了。這種現象被稱作詞義反向引申。
------------------------------------------
以上這些都是古之名人“拒絕”的故事。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懸魚太守羊續。網上很容找到,就不再這兒贅述了。
2.名人婉言拒絕的例子
**婉拒尼赫魯
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區白云山下的云居寺又名西域寺,俗名小西天,是一座規模宏偉、建筑精美的寺院。寺內有南北壓經塔兩座,以秘藏豐富的石刻經板而名聞中外。
1956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來中國訪問時,**總理陪同他參觀云居寺和出土的石經。尼赫魯看到這批精美的石經后,不無感慨地說:“總理閣下,我們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有西天天竺國之稱,貴國唐代敕封的唐僧曾來西天拜佛,取回真經萬卷,弘揚佛教。現在我來到中國號稱小西天的云居寺,目睹這些刻在石板上的石經,說不定有些經卷在印度已經失傳,請允許我和閣下商量,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黃金,換兩塊同等重量的石經,運回印度供奉,懇請閣下俯允。”
**總理微笑著說:“這些石經,是中國人民經過一千多年創造的天下奇跡,號稱國寶,黃金有價,國寶無價呀。我作為中國總理,怎能用無價的國寶換取有價的黃金呢!我不能答應,請閣下諒解。”
說完,兩位總理都笑了。
名人逸事:廖仲愷婉拒金華火腿
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抱病應邀北上討論國是,行前囑托時任廣東省長兼財政部長的廖仲愷和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等人留守廣州,司理黨政軍要事。
臨近春節時,**特派親信送一只金黃油亮的金華火腿到廖仲愷家中,托言家鄉土產(蔣是浙江人),吉節品嘗,盼廖笑納。
廖仲愷認為,革命同志之間不宜互送厚禮,況且當前國家銀根緊缺,須節約每一個銅板。他立即跟蔣通電話,感謝蔣贈物的盛意,但表示不能收下此厚禮,請蔣轉送給省城的孤兒老人院。
在旁的夫人何香凝對廖仲愷的做法深表贊同,并隨即附上帶枝葉的大紅桔子八枚,請來人連同金華火腿帶回給**。
3.有名人拒絕,而成功的事例 . 快
1、建筑師 一位夫人打電話給建筑師,說每當火車經過時,她的睡床就會搖動。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建筑師回答說,“我來看看。” 建筑師到達后,夫人建議他躺在床上,體會一下火車經過時的感覺。
建筑師剛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來了。他見此情形,便厲聲喝問:“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建筑師戰戰兢兢地回答:“我說是在等火車,你會相信嗎?” 【頓悟】 有些話是真的,卻聽上去很假;有些話是假的,卻令人無庸置疑。
2、引誘 英國紳士與法國女人同乘一個包廂,女人想引誘這個英國人,她脫衣躺下后就抱怨身上發冷。先生把自己的被子給了她,她還是不停地說冷。
“我還能怎么幫助你呢?”先生沮喪地問道。 “我小時候媽媽總是用自己的身體給我取暖。”
“小姐,這我就愛莫能助了。我總不能跳下火車去找你的媽媽吧?” 【頓悟】 善解風情的男人是好男人,不解風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
3、調羹 麥克走進餐館,點了一份湯,服務員馬上給他端了上來。 服務員剛走開,麥克就嚷嚷起來:“對不起,這湯我沒法喝。”
服務員重新給他上了一個湯,他還是說:“對不起,這湯我沒法喝。” 服務員只好叫來經理。
經理畢恭畢敬地朝麥克點點頭,說:“先生,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顧客歡迎,難道您……” “我是說,調羹在哪里呢?” 【頓悟】 有錯就改,當然是件好事。但我們常常卻改掉正確的,留下錯誤的,結果是錯上加錯。
4、穿錯 飯廳內,一個異常謙恭的人膽怯地碰了碰另一個顧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對不起,請問您是不是皮埃爾先生?” “不,我不是。”
那人回答。 “啊,”他舒了一口氣,“那我沒弄錯,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頓悟】 要做到理直氣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直的人,往往低聲下氣;而理歪的人,卻是氣壯如牛。
5、回電 一個蘇格蘭人去倫敦,想順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卻忘了他的住址,于是給家父發了一份電報:“您知道托馬的住址嗎?速告1 當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電:“知道。” 【頓悟】 當我們終于找到最正確的答案時,卻發現它是最無用的。
6、傷心故事 有三個人到紐約度假。他們在一座高層賓館的第45層訂了一個套房。
一天晚上,大樓電梯出現故障,服務員安排他們在大廳過夜。 他們商量后,決定徒步走回房間,并約定輪流說笑話、唱歌和講故事,以減輕登樓的勞累。
笑話講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層,大家都感覺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來講個幽默故事吧。”
彼德說:“故事不長,卻令人傷心至極:我把房間的鑰匙忘在大廳了。” 【頓悟】 我們痛苦,所以幽默;我們幽默,所以快樂。
7、賣書 一個很有名的作家要來書店參觀。書店老板受寵若驚,連忙把所有的書撤下,全部換上作家的書。
作家來到書店后,心里非常高興,問道:“貴店只售本人的書嗎?” “當然不是。”書店老板回答,“別的書銷路很好,都賣完了。”
【頓悟】 “拍馬屁”是個奇怪的詞:你象是在奉承他,又象是在侮辱他。 8、幫忙 在郵局大廳內,一位老太太走到一個中年人跟前,客氣地說:“先生,請幫我在明信片上寫上地址好嗎?” “當然可以。”
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老太太又說:“再幫我寫上一小段話,好嗎?謝謝!” “好吧。”
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話寫好后,微笑著問道:“還有什么要幫忙的嗎?” “嗯,還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著明信片說,“幫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跡潦草,敬請原諒。”
【頓悟】 你若不肯幫忙,人家會恨你一個星期;如果幫得不夠完美,還不如……。
4.關于拒絕的名言及人物事例
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拒絕;被別人拒絕一定要大度,因為拒絕你的人總有他的理由。
——汪國真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畢淑敏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伐。 ——弘一大師 大話不宜講得太早,否則,倘有記性,將來想起會臉紅。
——魯迅陶淵明辭棄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
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于己的敵軍圍困。他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后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
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志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
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并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通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
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孔子主動離開各國的昏庸無能之君——吃粗糧喝涼水,睡覺時彎著胳膊當枕頭,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
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貴,在我看來猶如浮云一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孟子不為萬鐘而折腰——《魚,我所欲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莊子不去楚國做官——《莊子釣于濮水》: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柳下惠坐懷不亂——春秋魯國柳下惠夜宿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怕她受凍,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沒有發生不正當的行為。
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子罕拒玉——《左傳襄公十五年》: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
子罕拒絕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石匠人看了,匠人說這是寶貝,所以我才敢把它送給您。”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5.學會拒絕的名人事例 10
一個銷售代表突然來訪,他本身就是一位不速之客,因而遭到拒絕是理所當然的。
那么,在拒絕中有沒有真正的原因呢? 在銷售的過程中,銷售人員碰到客戶拒絕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銷售成功的可能性,許多時候,在洽談剛開始,銷售人員就被潑了一盆冷水。但這一切并不是客戶的錯,不可否認客戶拒絕銷售員是有很多原因的,許多原因都不是銷售人員或者客戶能夠改變的。
但,大多數情況下,銷售人員的不當銷售方式是遭受客戶拒絕的關鍵因素。如果銷售人員采用顧問式的銷售方式,遭受客戶拒絕的可能性將明顯減少。
但是不管怎樣,銷售人員在遭受拒絕的時候,應當怎么辦呢? 研究表明,客戶雖然有千萬個借口來對銷售人員的推薦做出拒絕的反應,但根源往往歸結為習慣性使然。就是說客戶雖然可能對現狀并不滿意,但往往對新事物、新方法有某種自然的抵觸情緒,由于對新事物并不了解或者不能把握新事物所帶來的積極變化,因此寧可采用現在已經非常熟悉的方式來維持現狀。
所以,在銷售洽談的過程中,銷售人員要清楚的了解客戶拒絕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6.關于拒絕的名言及人物事例
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拒絕;被別人拒絕一定要大度,因為拒絕你的人總有他的理由。
——汪國真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畢淑敏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伐。
——弘一大師
大話不宜講得太早,否則,倘有記性,將來想起會臉紅。
——魯迅
陶淵明辭棄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于己的敵軍圍困。他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后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志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并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通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孔子主動離開各國的昏庸無能之君——吃粗糧喝涼水,睡覺時彎著胳膊當枕頭,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貴,在我看來猶如浮云一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孟子不為萬鐘而折腰——《魚,我所欲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莊子不去楚國做官——《莊子釣于濮水》: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柳下惠坐懷不亂——春秋魯國柳下惠夜宿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怕她受凍,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沒有發生不正當的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
子罕拒玉——《左傳襄公十五年》: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拒絕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石匠人看了,匠人說這是寶貝,所以我才敢把它送給您。”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7.古今中外名人婉言拒絕的例子
<;看上去很美>;放映前.我們就商量著要采訪王朔.網絡名人王小山說過.王朔是一百年來寫白話文最牛的作家.當時我腦子突然短路了.非常白癡地問:[那曹雪芹呢?"他怒其不爭地斥責我:[曹雪芹是在那一百年里嗎?我對你們雜志真失望呀!"
用<;看上去很美>;說服他實在不是個好的由頭.首先它作為出版物的時候.銷量就沒法和王朔過去的小說相比,再者王朔本人的噱頭遠遠大過這部電影.他也不屑于為此炒作.自從我進入這行以來.就幾乎沒見過他老人家出現在媒體上發言.尤其是就文學發言.除了間或寫篇罵人的<;我看金庸>;什么的.聽說記者根本找不著他.他的手機老換.平時只去他開的[王吧".但是我的同事們都鼓勵我打個電話試試.因為越是這種難啃的骨頭.啃起來越有趣.
沒想到電話一撥就通了.我完全沒抱希望.又驚又喜.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該怎么措辭.省去前面的自我介紹.以下大致是我和他的對話:
王:我不接受媒體采訪.
您是不接受任何媒體采訪還是只不接受我們的采訪?
王:基本上媒體我都不接受.
人民群眾這么想念您.您都這么久沒出來了.不想和他們說點什么嗎?
王:切.人民群眾在哪呢?都誰呀?
您到底怎樣才會接受采訪呢?
王:在我需要宣傳的時候.
什么時候您才需要宣傳呢?
王:可能出新書的時候吧.
我聽說您寫了兩本新書.一直都藏著.準備留給女兒做嫁妝是嗎?還有那<;宮里的日子>;的劇本.據說寫得特好.會給那個電影宣傳嗎?
王:你這都聽誰說的?誰告訴你的呀?
如果有一天您愿意接受采訪的話.可不可以優先考慮我們雜志?
王:憑什么呀?我憑什么優先考慮你們呀?
因為您幾年前就給我們寫專欄.大家關系也不錯.
王:嘿.和我關系不錯的多了去了.我能都優先嗎?
那好吧.您要是實在不愿意我就不勉強了.
王:那我得多謝您不勉強我.
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周.我實在記不清對話的逐字逐句.肯定比我寫得要長得多.以前名人拒絕采訪都特別直截了當.比如張豐毅.他會用很兇的口氣說:[誰打我電話?"知道是記者后.二話不說立刻掛掉.再比如王安憶.我的兩個同事在她那里都得到同樣的答復:[你們怎么會有我的電話?誰告訴你們的?"其實措辭沒有什么.但語氣明顯地很不耐煩.[粉絲"總說記者不理解名人.以至于逼得他們無處藏身.連王菲都要躲在家里生孩子.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消費者的追捧.記者們有必要去受這窩囊氣嗎?如果不是為了工作.求我去見名人我也不會去的.他們生他們的孩子.發他們的財.和我有什么關系?所謂因果循環.有了公眾的窺私欲.自然有煩人的記者去打擾名人.
回到王朔.他是我騷擾過的最好玩的名人之一.他拒絕你其實可以很干脆.但他很有耐性地和我說了一大堆車轱轆話.口氣里也沒有慍怒.就是跟你逗著玩.名人如果都像他這樣.記者倒也不會有挫折感.被拒絕了但心情還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