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無私奉獻名人的事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
5歲的時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
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
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
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2.無私奉獻 名人事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的時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后,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3.名人無私奉獻的事例
錢學森,譚千秋,雷鋒,詹天佑,巴金,林肯。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的時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后,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4.無私奉獻的名人故事
一、詹天佑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 京張鐵路 。
(2)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 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
二、袁隆平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 楊善洲 他好書記 楊善洲 退休后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三、諾貝爾
(1)諾貝爾是安全炸藥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藥上。研制成功后,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杰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2)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四、鄧稼先
(1)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云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
(2)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臺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后,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
五、茅盾
(1)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日常生活簡樸,他把稿費省下來,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解放前他曾以稿費支援過貧病交加的進步作家。
(2)1957年,桐鄉縣創辦《桐鄉文藝》,因缺少經費,他立刻捐款300元;1958年,故鄉創辦一所民辦中學,他聞訊后資助500元。
5.身邊無私奉獻的事例越短越好
外出農民工無私奉獻事例 ●2004年7月,蚌埠懷遠縣農民張桂碩在深圳將自己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捐獻給江蘇鎮江一患白血病女孩,他還因長期無償現血榮獲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頒發的“2001———200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榮譽證書。
●2004年9月,滁州定遠縣農民丁守鵬在上海歷經周折,將拾到的8600多元現金和30多萬元的存單如數歸還失主,贏得媒體和市民高度贊譽。 ●2005年,安慶樅陽縣農民章禮龍用打工掙來的錢,輾轉千里,歷經艱辛,幫助貴州籍流浪聾啞青年找到了離別5年的家。
貴州省副省長肖永安在批示中高度贊揚了章禮龍的義舉,并向這位29歲的安徽小伙致敬。貴州省殘聯授予他“扶殘助殘”好青年光榮稱號。
●2005年11月,在云南曲靖市打工的安慶懷寧縣農民董平因多次與歹徒搏斗,榮獲“第九次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06年11月25日,滁州天長青年農民馮國鈺在江蘇揚州救人犧牲。
●2004年至今,在北京打工的六安農民張仁杰,利用打工的微薄收入,創辦專門救助流浪者等困難群體的公益網站——— “感恩中國”網站,一年義務救助了近200位病殘、流浪、乞討者。 ●2006年10月——— 2007年2月,淮北市礦山集鎮石啟連、石開超等四位在外打工的普通農民回到家鄉,捐出辛苦幾年掙下的4萬元錢,領著村民,自己動手修建了一條出村的水泥路。
●2007年2月26日,在江蘇海門市打工的蚌埠懷遠縣農民謝學臺,從冰冷的河水中救出3人,感動海門,被授予海門“見義勇為英雄”稱號。該事跡同時被評為我省二月精神文明十佳事跡。
6.身邊無私奉獻的事例越短越好
外出農民工無私奉獻事例
●2004年7月,蚌埠懷遠縣農民張桂碩在深圳將自己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捐獻給江蘇鎮江一患白血病女孩,他還因長期無償現血榮獲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頒發的“2001———200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榮譽證書。
●2004年9月,滁州定遠縣農民丁守鵬在上海歷經周折,將拾到的8600多元現金和30多萬元的存單如數歸還失主,贏得媒體和市民高度贊譽。
●2005年,安慶樅陽縣農民章禮龍用打工掙來的錢,輾轉千里,歷經艱辛,幫助貴州籍流浪聾啞青年找到了離別5年的家。貴州省副省長肖永安在批示中高度贊揚了章禮龍的義舉,并向這位29歲的安徽小伙致敬。貴州省殘聯授予他“扶殘助殘”好青年光榮稱號。
●2005年11月,在云南曲靖市打工的安慶懷寧縣農民董平因多次與歹徒搏斗,榮獲“第九次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06年11月25日,滁州天長青年農民馮國鈺在江蘇揚州救人犧牲。
●2004年至今,在北京打工的六安農民張仁杰,利用打工的微薄收入,創辦專門救助流浪者等困難群體的公益網站——— “感恩中國”網站,一年義務救助了近200位病殘、流浪、乞討者。
●2006年10月——— 2007年2月,淮北市礦山集鎮石啟連、石開超等四位在外打工的普通農民回到家鄉,捐出辛苦幾年掙下的4萬元錢,領著村民,自己動手修建了一條出村的水泥路。
●2007年2月26日,在江蘇海門市打工的蚌埠懷遠縣農民謝學臺,從冰冷的河水中救出3人,感動海門,被授予海門“見義勇為英雄”稱號。該事跡同時被評為我省二月精神文明十佳事跡。
7.無私奉獻的事例(短小的)
在開展增強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期間,小教二學區1月16日在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召開“永遠跟黨走,關愛永駐”優秀志愿者風采展示大會,區督導室、教育局組織科、人事科、教育團工委及各校離退休同志、黨團員、入黨積極分子近400多人參加大會。
展示會上,11位團員青年以多媒體形式通過演講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天二、北三、淞虹的李燕華、吳忠華、王晨三位青年教師曾到云南支教,他們講述了自己離開上海、離開家人支教云南兩年間工作、生活的心得體會;天一、威寧、哈小、新虹橋、機場五所學校講述了五位青年教師立足崗位,關愛身邊特殊學生的先進事例;天五、適存、北二的李穎、華呂平、沈瓊三位青年教師講述了自己進入社區服務孤老,或與鄉村學生結對等感人事跡。
11個故事的展示,雖然簡單短小,但與會者都被這些小小的故事所感動。教育局團工委周瑾書記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11位志愿者的先進事例,號召廣大青年教師要向志愿者們學習,關愛身邊的學生,關心社區的群體,大力弘揚無私奉獻精神。
8.無私奉獻的名人事跡
白芳禮 從1987年開始,白方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
楊善洲 他好書記楊善洲退休后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高淑珍 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
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還債務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終說不出口。無論多么艱難,她總是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9.求無私奉獻的名人事例,要有具體事例,6個
首先無私必須是正直正義的,奉獻必須是利國利民的,而且奉獻的最大最值錢的東西應該是時間與生命!
以這樣的要求來按時間順序我推薦幾個
1、周朝比干
2、春秋 墨翟、孟子、晏子
3、戰國 荊軻 屈原
4、漢朝 司馬遷
5、明朝 王守仁 楊繼盛 (個人認為是歷史上最無私的最能為理想付出的兩個人)
6、清朝 于成龍 丁汝昌(最后的義舉勉強算上) 鄧世昌
7、民國 黃花崗72烈士 張自忠 ** (這些都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