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庭堅的人物生平
黃庭堅,字魯直,生于宋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歲,作詩送人赴舉:“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黃相出生,后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
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門人蘇伯固、蔣湋護其喪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興,贈直龍圖閣,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議謚“文節”。
2.黃庭堅生平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
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
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羈管宜州卒。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
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
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
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
(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
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
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于《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
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志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志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
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秾,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后》等。《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
原跡現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
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黃庭堅詩作: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ps:傳該詩為黃七歲之作。
病起荊江亭即事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登快閣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漸 其一 偶無公事負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坐隱不知巖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
簿書堆積塵生案,車馬淹留客在門。戰勝將驕疑必敗,果然終取敵兵翻。
其二 偶無公事客休時,席上談兵校兩棋。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誰謂吾徒猶愛日,參橫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
晚樓閑坐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來一味涼。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新竹 。
3.黃庭堅的人物生平
黃庭堅,字魯直,生于宋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歲,作詩送人赴舉:“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
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
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黃相出生,后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
《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
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門人蘇伯固、蔣湋護其喪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興,贈直龍圖閣,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議謚“文節”。
4.清代黃庭堅生平
黃庭堅,字魯直,生于宋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歲,作詩送人赴舉:“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
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
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黃相出生,后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
《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
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門人蘇伯固、蔣湋護其喪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興,贈直龍圖閣,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議謚“文節”。
5.求黃庭堅的簡介
黃庭堅 [1]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于宜州貶所。
編輯本段藝術造詣
黃山谷寒食詩跋(局部)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于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曰“流杯池”。
編輯本段代表作《登快閣》
黃庭堅畫像
我國南方樓臺亭閣甚多,但具名氣的屈指可數。快閣算得上是全國聞名的古閣樓建筑之一。它以獨特的建筑風格、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遺產而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快閣雄踞在泰和縣城東側的泰和中學校園內。這座閣樓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初為奉祀西方慈氏(俗稱觀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閣”。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縣令期間,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常登閣遠眺,心曠神怡,遂易名“快閣”。史稱:“閣曰快,自得之謂也”。 快閣名聞天下,始于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江西詩派首領,在北宋詩壇上,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齊名,世號“蘇黃”。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游憩,并于元豐五年(1082)賦詩一首: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這就是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后,“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快閣因有黃庭堅的題詩,吸引了許多達官名流和飽學之士前來游覽題詠,歷經宋、元、明、清諸代不絕。著名的有南宋陸游、文天祥、楊萬里,元代的劉鶚,明朝的王直、羅欽順,清代的高詠等。歷代題詠的詩篇數以百計,其中文天祥的《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為黃庭堅《登快閣》詩之后最負盛名的詩篇。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廣東,被元人所執,囚于船中,解往大都。船過泰和,文天祥望見快閣,如遇廬陵父老鄉親,作《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以志傷懷:“書生曾擁碧油幢,恥與群兒共豎降。漢節幾回登快閣。楚囚今度過澄江。丹心不改君臣義,清淚難忘父母邦。惟恐鄉人知我瘦,下帷絕粒坐蓬窗。”其凜然氣節和赤子之情躍然紙上,至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星移斗轉,世事滄桑。一千多年來,這座著名的古建筑卻屢建屢毀。據記載,明萬歷十六年(1588)毀于水,十九年修復;清嘉慶十八年(1813)公修,道光四年(1824)由邑人曾敏才捐資重建;咸豐三年(1853)毀于兵燹,五年重建。 快閣為磚木結構,共三層,高臺回廊,大紅石柱,青瓦重檐,瓷鷗蓋頂。檐楔彩色螭頭,梁雕龍畫鳳,穹頂圖飾。閣廳正面墻上嵌有黃庭堅像及黃庭堅自題像贊。藏經室臨河左右側的墻壁上,分別嵌有一石匾。左側是宋代詩人陸游題寫的“詩境”二字,右側是黃庭堅的手書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些題詞筆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閣下的涪園、盟鷗館、山谷祠與快閣參差媲美,構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閣盟鷗”。
6.蘇軾的生平,要簡潔
你好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 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