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學家的趣事(短一點)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小朋友你們可知道數學天才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呢?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后,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里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從此以后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比如說:買菜、賣菜、算多少錢……
下面就是一個小故事,是一個數字之間的故事。
有一天,數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飯的時候,最小的一位說起話來了。
0弟弟說:“我們大家伙兒,一起拍幾張合影吧,你們覺得怎么樣?”
0的兄弟姐妹們一口齊聲的說:“好啊。”
8哥哥說:“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錯,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應照相機和膠卷,好吧?”
老4說話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煩了一點,到不如用我的數碼照相機,就這么定了吧。”
于是,它們變忙了起來,終于+號幫它們拍好了,就立刻把數碼照相機送往沖印店,沖是沖好了,電腦姐姐身手想它們要錢,可它們到底誰付錢呢?它們一個個呆呆的望著對方,這是電腦姐姐說:“一共5元錢,你們一共十一個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錢?”
在它們十一個人中,就數老六最聰明,這回它還是第一個算出了結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來的嗎?
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瞇瞇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2.求幾個簡單的數學小故事或幾個簡單的關于數學的故事
①我乘坐的雙層巴士中,1層連我在內一共有25名乘客,售票員告訴我2層的乘客人數是1層的40%。
那么這輛車上總共有多少人呢?②有只猴子從森林里采了100根香蕉堆成一堆,猴子家離香蕉堆50米,猴子打算把香蕉搬回家,每次最多能背50根,可是猴子嘴饞,每往前走1米要吃1根香蕉,問猴子最多能背回家幾根香蕉? ③如果讓你擲兩顆骰子24次得到一個“雙六”,你覺得可能性大于50%嗎? ④有A、B、C三人。A說:“我有1個哥哥,3個妹妹。”
B說:“我有2個哥哥,2個妹妹。”C說:“我有3個哥哥,1個妹妹。”
實際上這3人都同為兄弟姐妹,那么他們兄弟姐妹總共有幾人呢? 另附答案①、37 ②、25 ③、17世紀時,一個熱衷賭博的法國貴族安東·戈姆伯·切維利爾·德·梅爾懷疑賭博的機會一直不利于他。于是他寫信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數學家布萊斯帕斯卡和皮埃爾·德 費馬。
他們發現,擲24次得雙六的概率是35/36的24次冪,大約是0.49。這意味著玩很多次后總的來說是輸的。
戈姆伯的小要求標志著概率論的誕生。 ④、6。
3.數學故事短小精湛
雙目失明的歐拉
有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名叫歐拉,13歲的歐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爾大學。在他年僅28歲是,為了計算一個彗星的軸道,他奮戰了三天三夜,圓滿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過度的工作 使歐拉得了眼病,就在這一年他有言失明了,可他更加勤奮地工作,僅剩下的一只左眼的衰退,最后雙目失明。但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決心用加倍的努力,來迎接命運對他的挑戰。眼睛看不見,他就口述,由他的兒子記錄,繼續寫作。歐拉憑著他驚人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17年。
高斯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他十歲時,小學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計算1+2+3…+100=?” 。這可難為初學算術的學生,但是高斯卻在幾秒后將答案解了出來,他利用算術級數(等差級數)的對稱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和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的湊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這樣的組合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不過,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真實的傳說。(關于這個故事的英文文章,大約2—3分鐘讀完
陳景潤(1933~1966)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里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后,由于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后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里,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里,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于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后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于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華羅庚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后,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于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并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1950年回國,先后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華羅庚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做出卓越貢獻,由于他的貢獻,有許多定理、引理、不等式與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為了推廣優選法,華羅庚親自帶領小分隊去二十七個省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達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4.數學家的小故事簡短
Top1:伽利略質疑權威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
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Top2:小歐拉懷疑上帝 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孩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
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Top 3:8歲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
“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
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4:陳景潤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
由于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
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
……”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Top 5:陳景潤理發 陳景潤是我國有名的數學家。
他不愛逛公園,不愛遛馬路,就愛學習。他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在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發現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大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里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得牌子是三十八號。
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他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
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
5.8個小學階段的非常簡短的數學問題,或者數學故事等有關數學的名
1、對聯中的數學故事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乾隆皇帝指著一位老者,出了上聯,想考一考眾位大臣:"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才思敏捷的紀曉嵐思考片刻,對出了下聯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這位老者是多少歲?
2、小華和小明分別在一個邊長100米正方形的體育場散步,小明在A處,每分鐘行20米,小華在B處,每分鐘行30米。兩人同時出發,幾分鐘后兩人相遇?(請注明所走的方向再求;本題是開放性的題)
3、小華和小明同時從甲地到乙地,甲每分鐘跑80米,乙每分鐘跑60米,甲跑到乙地后馬上返回,在離乙地400米的地方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4、下列中A表示紅球,B表示白球,C表示藍球,BAACCCBAACCC…….第1992個是什么顏色?紅球一共有多少個?
5、五年級學生排隊到街上游行,每行間隔0.5米,隊伍長20米。學生每行2人,五年級共有多少人?
6、女兒今年6歲,母親38歲,多少年后母親是女兒的3倍?
7、鋸4米的圓鋼管,鋸5段耗時1小時20分鐘;如果鋸成半米長的小段,需要多少分鐘?
8、甲、乙、丙、丁四人比賽乒乓球,每兩人都要賽一場,結果 甲勝丁,并且 甲、乙、丙三人勝的場數相同。丁勝了多少場?
6.求幾個數學小故事或者數學趣聞,字數別太多
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們熱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個,八戒高興地說:“大家一起吃!”可怎樣吃呢,數了數共30只猴子,八戒找個樹枝在地上左畫右畫,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著上面的3,大方的說,“你們一個人吃3個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個吧!”小猴子們很感激八戒,紛紛道謝,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來后,小猴子們對悟空講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個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個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還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小明是個喜歡提問的孩子。一天,他對0—9這幾個數字產生興趣:為什么它們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呢?于是,他就去問媽媽:“0—9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了,對嗎媽媽?”
媽媽搖搖頭說:“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人發明的。大約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種特殊的字來表示數目,這些字有10個,只要一筆兩筆就能寫成。后來,這些數字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覺得這些數字簡單、實用,就在自己的國家廣泛使用,并又傳到了歐洲。就這樣,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數字。因為阿拉伯人在傳播這些數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就習慣了稱這種數字為‘阿拉伯數字’。”
小明聽了說:“原來是這樣。媽媽,這可不可以叫做‘將錯就錯’呢?”媽媽笑了。
兒歌比賽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準。”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并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個一。十位數字怎么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為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賀它們。
7.數學家的趣聞 要短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
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里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
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
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
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
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
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咸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只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里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
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
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舍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
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么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鐘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
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
怎么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
他問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
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出生在匈牙利的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20世紀30年代移居美國,他利用工作閑暇之余,提出了計算機內存儲程序的概念,可算是計算機理論的開山祖師爺。此外,他的為人處世也有點不太平凡。
有一次,他講完一堂微積分課,有位學生跑來問他問題:“馮·諾伊曼教授,黑板上最后那個問題,我不了解你是怎么得到答案的。”馮·諾伊曼轉過頭盯著黑板上那個問題,看了大約一分鐘,然后說:“ ex”。
這位困惑的學生以為他沒有聽明白,于是說:“我知道那是正確答案,馮·諾伊曼教授,我只是不懂它是怎么求出來的。”結果馮·諾伊曼盯住學生看了一分鐘,然后移開視線,又重復一遍說:“ ex”。
這名學生開始失去耐性了:“但你并沒有告訴我你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馮·諾伊曼把頭轉向他,一臉寒霜地說:“小伙子,你到底要我怎么辦呀?我不是已經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告訴你了嗎?”趣事之二 維納(Norbert Wiener, 1894~1964)大約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位美國數學家。他過人的才智為同行所欽佩,而他也同樣因為心不在焉而出名。
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執掌教鞭數年之后,維納一家人搬到一棟比較大的房子里。他的太太深知他的老毛病,曉得他可能會記不住新家的地址,一直于下班之后回不了家,所以她特地把地址寫在一張紙上,讓他放在外衣的口袋里。
不過那天在吃中飯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一個非常好的數學點子,急切之間把字條給掏了出來,在上面做了一些計算式子。做著做著,卻又突然發現了破綻,才知道這點子并不怎么樣,一氣之下就把那張紙揉成一團丟進了字紙簍。
等到一天終于忙完,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他才想到自己把寫有地址的字條給丟掉啦!這下子他怎么想也想不起新家在哪兒。 不過,他那大數學家的頭腦也不是徒有虛名,一轉念便想到了辦法:回到原。
8.數學家的趣聞,要短的
關于數學家的趣聞幾年前我在網上看到這篇文字就特別喜歡。
因為我從小在數學圈子里長大。自己也曾深陷其中。
我相信這是數學家自己編出來解嘲的。現抄錄如下: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1) 物理教授走過校園,遇到數學教授。
物理教授在進行一項實驗,他總結出一個經驗方程,似乎與實驗數據吻合, 他請數學教授看一看這個方程。 一周后他們碰頭,數學教授說這個方程不成立。
可那時物理教授已經用他的方程預言出進一步的實驗結果, 而且效果頗佳,所以他請數學教授再審查一下這個方程。 又是一周過去,他們再次碰頭。
數學教授告訴物理教授說這個方程的確成立,“但僅僅對于正實數的簡單情形成立。”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2) 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同時接到一個任務:將一根釘子釘進一堵墻。
工程師造了一件萬能打釘器,即能把任何一種可能的釘子打進任何一種可能的墻里的機器。 物理學家對于榔頭、釘子和墻的強度做了一系列的測試,進而發展出一項革命性的科技—— 超低溫下超音速打釘技術。
數學家將問題推廣到N維空間,考慮一個1維帶扭結的釘子穿透一個N-1維超墻的問題。 很多基本定理被證明。
當然啦,這個題目之深奧使得一個簡單解的存在性都遠非顯然。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3) 一位農夫請了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來,想用最少的籬笆圍出最大的面積。
工程師用籬笆圍出一個圓,宣稱這是最優設計。 物理學家將籬笆拉開成一條長長的直線,假 櫪榘視形 限長,認為圍起半個地球總夠大了。
數學家好好嘲笑了他們一番。 他用很少的籬笆把自己圍起來,然后說:“我現在是在外面。”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4) 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乘著熱氣球,在大峽谷中迷失了方向。他們高聲呼救:“喂——!我們在哪兒?” 過了大約15分鐘,他們聽到回應在山谷中回蕩:“喂——!你們在熱氣球里!” 物理學家道:“那家伙一定是個數學家。”
工程師不解道:“為什么?” 物理學家道:“因為他用了很長的時間,給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但答案一點用也沒有。”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5) 常函數和指數函數e的x次方走在街上,遠遠看到微分算子, 常函數嚇得慌忙躲藏,說:“被它微分一下, 我就什么都沒有啦!” 指數函數不慌不忙道:“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樣,我是e的x次方!” 指數函數與微分算子相遇。
指數函數自我介紹道:“你好,我是e的x次方。”微分算子道:“你好,我是d/dy!”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6) 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走在蘇格蘭高原上, 碰巧看到一只黑色的羊. “啊,” 天文學家說道,“原來蘇格蘭的羊是黑色的.” “得了吧, 僅憑一次觀察你可不能這么說.” 物理學家道, “你只能說那只黑色的羊是在蘇格蘭發現的.” “也不對,” 數學家道, “由這次觀察你只能說: 在這一時刻, 這只羊, 從我們觀察的角度看過去, 有一側表面上是黑色的.”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7) 一天,數學家覺得自己已受夠了數學,于是他跑到消防隊去宣布他想當消防員。
消防隊長說:“您看上去不錯,可是我得先給您一個測試。” 消防隊長帶數學家到消防隊后院小巷,巷子里有一個貨棧,一只消防栓和一卷軟管。
消防隊長問:“假設貨棧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回答:“我把消防栓接到軟管上, 打開水龍,把火澆滅。” 消防隊長說:“完全正確!最后一個問題:假設您走進小巷,而貨棧沒有起火, 您怎么辦?”數學家疑惑地思索了半天,終于答道:“我就把貨棧點著。”
消防隊長大叫起來:“什么?太可怕了!您為什么要把貨棧點著?” 數學家回答: “這樣我就把問題化簡為一個我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了。” 數學家是不是外星人?(8) A,B倆數學教授為一事吵個不休。
A教授認為現在社會上的人都沒有什么數學修養, 即便是在學校中學過數學知識,離開學校后也忘了個干凈。B教授卻不同意這觀點。
兩人吵到中午,肚子餓了,就決定去餐館吃飯。A教授還有點小事,讓B教授先去餐館占位。
B教授占了位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把服務員小姐叫來:“等下我會問你一個問題,你就回答‘x的三次方除三’”。 “x的三次……方除三?” “對,就這么答。”
A教授到了,兩人點好了飯菜,B教授不經意地問了服務員小姐一句:“您知道x平方的原函數嗎?” “x的三次方除三。”服務員小姐回答得挺溜,剛想要回柜臺,想了想剛才的話,又 回頭說: “呃,不對,還要加一個常數。”
高雅的宮殿何人去 伊薩克·巴羅(1630-1677年)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曾任劍橋大學數學教授,對幾何學頗有建樹。他還是位名教士,著有大量久負盛名的布道文。
他為人謙和可親,然而卻與當時的國王查理二世的寵臣羅切斯特伯爵結下了難解之仇,只要遇到一起,終免不了舌戰。 據說,羅切斯特曾將巴羅教士譏為“一座發霉的神學院”。
某日,巴羅為國王作祈禱后與羅切斯特狹路相逢。 羅切斯特向巴羅深深地鞠了一躬后,語帶譏諷地說:“博士,請您幫我系上鞋帶。”
巴羅答道:“我請您躺到地上去,爵爺。” “博士,我請您到地獄的中心去。”
“爵爺,我請您站在我對面。” “博士,我請您到地獄的最深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