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伯牙絕弦的故事50字
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了.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的瑰寶也當之無愧.。
2.伯牙絕弦的簡短意思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
俞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說:“好啊,我仿佛看見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我仿佛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鐘子期都能知道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后,俞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就摔琴斷弦,一生不再彈琴。
這就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此后,因為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尋或樂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因為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專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3.伯牙絕弦的故事100字
春秋時期,有位琴藝高超的宮廷樂師,叫俞伯牙。他名揚四海是,是少有的操琴的高手,但是他還不滿意,因為沒有幾人能聽懂他的琴聲。于是他開始四處尋找懂他琴聲的人。
有一夜,他來到一座山里彈起了籂敞焚緞蒔等鋒勸福滑琴。當他忘我地彈奏時,發現一個砍柴的農夫在聆聽他的琴聲。于是他停了下來。農夫見伯牙停了,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打擾了你彈琴!我路過此處,聽見了美妙的琴聲便來了。你彈得太妙了,讓我想到了巍巍的泰山!”俞伯牙很吃驚這個農夫竟然聽懂自己的琴聲,于是便和他交談起來,交談中他得知這農夫叫鐘子期并且他非常懂音樂,兩人又談起了音樂,越談越投機,伯牙最后認定此人就是他的知音了。還約定兩年后在此見面。
但兩年后,伯牙再次來這兒時,發現鐘子期不見了。他四處打聽,最后得知子期死了。伯牙感到十分傷心。自己多年尋覓的知音不在世了,世上再無懂他的人了!他悲痛不已,砸壞了自己最最心愛的琴,并發誓不再彈琴。這就是伯牙絕弦的故事。
4.簡潔的概括出《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內容簡介:
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
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擴展資料:
《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絕弦》表達的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伯牙絕弦
5.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簡短些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又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擴展資料:
由于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于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俞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于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波陽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