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習俗簡短介紹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2.妙計貼春聯主要說明了什么
背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
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這說明漢語的博大精深,雖然對聯的前部分寫的很是晦氣,但下半聯峰回路轉,扭轉乾坤,寫出讓人贊嘆的對聯,人生如何不是否極泰來?關鍵是能否有畫龍點睛的一筆!
3.過年貼春聯區分上下聯的一個簡單方法
對子一念就分出上下聯
貼春聯是民間固有的習俗,體現紅紅火火過大年的吉祥。在農村,沒有春聯很多農民是過不了節的,他們一定會選擇自己中意的春聯迎接春節。從貼春聯講,一副春聯不僅是迎春的吉祥物,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貼春聯家庭的文化程度。很多人不知道,貼春聯應該從右向左,上聯放在右手邊,下聯放在左手邊。
一些喜好春聯但又不甚了解春聯的人常常不知道如何區分上下聯,其實竅門很簡單,對聯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就是上聯收尾的字要用個仄聲的字,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下聯的收尾字一般是平聲,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從音韻學角度說,這樣讀起來有抑有揚,悅耳動聽。這個方法也可用于檢查春聯掛對與否。
貼春聯時,順序最重要。許多對聯上下聯有個因果關系,念反了就不通了,而且貼錯了還會鬧笑話。現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一般稱為門聯,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很多家庭現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直接把上下聯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墻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北京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 成立)
4.關于“貼春聯”,有誰能做說明和描述下(200字以內) (都是老師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春聯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郁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春聯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又嫌他寫得不工穩,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從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后來,由于紙張大量生產,人們逐漸用紙代替桃木板。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普及盛行于明朝。據《簪云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我們稱張貼在大門、中門及窗戶兩側的紅色「春聯」為「對聯」。有的人會自己動手寫對聯,有的人則用買的。春聯上的對仗句均是吉祥話。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諸如: 日月星三光并照 財如曉日騰云起 天地人一體同春 利似春潮帶雨來 以前,各家各戶常藉對聯來反應自己的身分。例如,官宦之家的對聯寫著「國恩家慶,人壽年豐」;學儒之家「詩書繼世長」;商賈之家的對聯為「忠厚傳家久」,家則為「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在對聯的正中央張貼著四字「橫批」,橫批的下方分別貼了幾張「掛錢」。在房間的門或墻壁上大都會貼著菱形的「斗方」。一般而言,「福」字及「春」字是張貼數最多的斗方。有人會故意將「福」及「春」字倒過來貼,因為這樣象征著「福到」、「春到」。
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門兩側張貼春聯,還在門的左右邊分別張貼著繪有門神的畫像。除夕當天貼的春聯將會一直保持到它們自然脫落或褪色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