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夜飯的由來簡介
辭年,就是在除夕吃豐盛的晚餐,俗話叫做“年夜飯”,也有的地方叫做“團年飯”、“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辭歲之風自晉朝以來就很盛行,當夜骨肉團聚,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接著就是守歲。西晉周處的《風土志》 說:“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許多詩人都有吟詠守歲的詩句。孟浩然寫道:“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杜甫也曾有:“守歲阿戎家,椒盤以頌花。”的佳句,把守歲的樂趣寫得活靈活現。
關于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于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里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涂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覺,在家里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里,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么不易得來的日子!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江南每年吃年夜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把大門關起來,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敲擊碗筷。吃完年飯后,就要將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凈,再打開大門,這叫做閉門生財,開門大吉。這規矩習俗據說是為了哄騙鐵拐李而傳下來的。
原來吃年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開著大門的。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間疾苦,于是派鐵拐李在此時下凡查看。鐵拐李是個跛腳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間吃年飯的時候,提著籃子跛著腳沿街到各家乞討。討完飯,他把討來的東西提給玉皇大帝看,誰家窮,誰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據此,富的,玉皇大帝便命令有關神仙讓他一年遭幾次災,不要太富;窮的,則讓他發幾次財,不要太窮了。這事兒慢慢傳到了人間,有一戶人家,比別人都奸,很快想到了應對之策。吃年飯時,把大門關得緊緊的,家人誰也不準大聲說話,等鐵拐李來討飯時,他家年飯已經吃過,打開大門時,桌上空空蕩蕩的,無以施舍給鐵拐李,鐵拐李一看,這家夠窮了,連年飯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門口放上幾個元寶就走了。這下,這戶人家便發了,但沒有不透風的墻,別家也看出了他家發財的原因,便都跟著學起來。誰知道鐵拐李見家家都關著門吃年飯,便知人們已經知道了他的任務,就不再到人間來討飯察貧富了。可是關著大門吃年飯的習慣,卻從此流傳下來。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2.團圓飯的來歷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
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
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里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涂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覺,在家里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里,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
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
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
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擴展資料團圓飯吃食含義更歲之交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步步高升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據說,最早時年糕是為午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很甜。
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法,味道甜咸皆有。
年年有魚喜慶吉祥年年有魚大年三十晚上吃頓團圓飯,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魚“余”同音,年年有“魚”——年年有“余”,圖個吉祥,圖個喜慶。我國南北各地的魚肴甚多,如蘇菜中的“荷包鯽魚”、烏蘇里的“油炸鰉魚塊”、川菜中的“瓣鯽魚”、粵菜中的“香滑鱸魚球”、湘菜中的“祁陽筆魚”、京菜中的“醋椒魚”、津菜中的“高麗銀魚”、東北菜中的“白松大馬哈魚”等等,都是名響一地的魚肴。
3.新年的來歷 簡短點的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