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蒲松齡相關小故事
1、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
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么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里頭。
2、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里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
這么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據呢。
蒲松齡文集里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后兩個人私奔了,然后是個悲劇。
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
3、蒲松齡小時候非常聰明。這一年,蒲松齡的爺爺浦生汭請來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劉鐵嘴來給他看塋地, 要為自己修壽墳。當來到柳泉東南土坡上時,劉鐵嘴說這地方背靠黌山,面對柳泉,是一塊風水寶地,并說如果蒲生汭死后葬在這穴地上,那么到他的第四代孫就能出一代文魁。
浦生汭聽說占用這穴墳地到曾孫一代才能發跡,覺得很不滿意。正在躊躇,忽聽蒲松齡說:“爺爺,到第四代上又怕啥?咱把我老爺爺的墳遷到這穴地上,到我這一輩不就能出一代文魁嗎?”浦生汭還沒答話,劉鐵嘴就指著蒲松齡對浦生汭說:“好了,蒲翁,已經出了,令孫就是!”
4、蒲松齡的父親浦槃也是當地很有名望的讀書人,他生性詼諧,經常和一些文人學士相聚 ,閑談之間免不了互相調笑逗趣。一天 ,秀才李道生來訪浦槃,八歲的蒲松齡為客人燒水烹茶。浦槃和李道生海闊天空扯了一會,就又逗起了樂子。
只聽李道生說道:“有一年發大水,一片汪洋,村里的水井也給倒灌了。洪水退下去之后,人們去打水,見井里盡是些癩蛤蟆——這真是蛤蟆滿井,滿井蛤蟆!”李道生說完,就大笑起來。蒲家莊本叫滿井莊,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說滿井莊里盡是蛤蟆。
浦槃還沒想出用什么話回敬才好,就聽蒲松齡說:前天我二叔家的母牛生了一頭小牛,別的小牛出生,都是先下頭,后下尾,不想二叔家小牛出生,卻是先生下尾巴,后來才生下牛頭。
我問二叔這是為什么,二叔說:‘生牛先下頭后下尾,是順生;這頭小牛犢先下尾巴后下頭,是倒生(道生 )!
一句話倒把李道生給罵樂了,他拍著蒲松齡的小腦袋瓜兒連連稱贊:“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樣聰明,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5、蒲松齡家的東鄰李大喝醉了酒和人打架,失手打死了對方,縣里方典史便帶領一班仵作、衙役前來驗尸捕人。方典史是全縣有名的酷吏,他早就想敲浦槃一筆竹杠,一直未得逞。
這次李大誤傷人命,方典史以為是天賜良機,就讓衙役把浦槃也帶往縣衙作為人證 ,以便借機勒索。浦槃氣憤不過,便道:“李大殺人,關我什么事?”
方典史惡狠狠道:“李大是你的鄰居,怎能說與你無關?”浦槃還要辯解,忽然看見蒲松齡從人群里擠出來,上前拉住他的手說:“爹,你快去看看,西鄰王九家的房子著火了!”
方典史正要解押一干人犯回衙,見跑進一個小孩來取鬧,就大聲訓斥道:“西鄰失火,與你家何干?還不快快滾開!”蒲松齡立即說:“老爺,東鄰殺人,又與俺家何干呢?”說完,就拉著浦槃往家走去。
方典史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眼睜睜看著他們回家去了。
2.蒲松齡的故事短的
1、蒲松齡落第不落志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后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并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愿。
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并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為了實現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
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席,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
歷經20年,他終于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方式。
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并“寓賞罰于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2、蒲松齡回應宰相的“請吃半魯”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
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于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
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后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里,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
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么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
于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采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
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
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
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覺腹中饑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
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里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3、燈下讀詩蒲松齡不但學習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燈下讀詩,一首古人描寫月光的詩吸引了他,尤其對“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這兩句,十分欣賞。
他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圖景:山巒披著月光,就像布滿了積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鋪了一層銀色的沙子。這兩句寫得多么逼真,多么優美啊,蒲松齡馬上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
他又想:這位詩人還有沒有其它描寫月光的詩呢?于是,他又翻閱起詩集,把寫月的詩都找出來,仔細抄在本子上。后來,蒲松齡又把其他詩人寫月的詩都抄錄下來。
還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抄錄了很多古人詠雪的詩歌。就這樣,他廣泛閱讀,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再加以比較,細心體會,漸漸地掌握了寫詩的方法。
4、三次第一名十九歲那年,蒲松齡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很重要,決定他是否能成為“秀才”。
他自信能考好,因為在這以前的縣、府兩次考試中,他都得了第一名。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
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在起股到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
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寫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上的東西,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
所以,這種考試制度,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才實學。蒲松齡參加的這次考試,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施閏章。
他不喜歡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題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樣,有些文學色彩。那天,天剛剛亮,考生們排著隊進入考場。
考場有士兵把守,嚴密地監視著考生,這氣氛真是令人緊張。蒲松齡從容進入考場,領了試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號坐好。
這時候,考場的院門已經上了鎖,一陣敲擊木板的聲音響起,場內一片肅靜,只有差役舉著題目牌在過道上走來走去。作文的題目是《早起》。
蒲松齡看了題目以后,不禁有些猶豫,要是完全按。
3.聊齋志異故事 白話文 簡短一些蒲松齡的
原文
作者: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
未幾,高垣睥(pì)睨(nì),連亙(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譯文
蒲松齡(清代)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公子禹年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訝又疑惑,心想這附近并沒有寺院呀。過了一會兒,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檐高高翹起,這才知道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低低的城墻,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量可以用億萬來計數。忽然刮起了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都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高聳仿佛與天相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打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用手指指著數上去,已經不能計算層數。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數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小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于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選自《聊齋志異》蒲松齡
4.用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一下蒲松齡的資料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5.歷史故事 簡短一點50字
1、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2、味如雞肋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攻打一個城市,很長時間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他感到進推兩難:撤退吧,就前功盡棄,實在可惜;繼續攻打下去吧,又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雞的時候,感到這情形就像是吃雞肋:實在沒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丟掉又舍不得。這時候有人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隨口回答”雞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畫家叫文興可,善於畫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與變化。因而對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宋史·文同傳》里說:”當時人們紛紛請他畫竹子,送去的絹,堆了一大堆,他有時厭煩地把它們扔在地上。”
當時,文興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補之寫了一首詩贊揚他的繪竹藝術,其中有兩句:”興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4、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味如雞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胸有成竹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姜太公釣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母三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赤壁之戰
6.聊齋志異中簡短的小故事
一、《蛇癖》予鄉王蒲令之仆呂奉寧,性嗜蛇。
每得小蛇,則全吞之,如啖蔥狀。大者,以刀寸寸斷之,始掬以食。
嚼之錚錚,血水沾頤。且善嗅,嘗隔墻聞蛇香,急奔墻外,果得蛇盈尺。
時無佩刀,先噬其頭,尾尚蜿蜒于口際。二、《快刀》明末,濟屬(濟南府所屬地區)多盜。
邑各置兵,捕得輒殺之。章丘盜尤多。
有一兵佩刀甚利,殺輒導窾(殺即順竅,一刀便斷頭)。一日捕盜十余名,押赴市曹。
內一盜識兵,逡巡告曰:“ 聞君刀最快,斬首無二割。求殺我!”兵曰:“諾。
其謹依(依傍,靠著)我,無離也。”盜從之刑處,出刀揮之,豁然頭落。
數步之外,猶圓轉而大贊曰:“好快刀!”三、《魁星》鄆城張濟宇,臥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民間視為主司文運之神)狀。
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一名)之先兆也。
后竟落拓無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四、《祿數》某顯者多為不道,夫人每以果報勸諫之,殊不聽信。
適有方士能知人祿數(壽數),詣之。方士熟視曰:“君再食米二十石、面四十石,天祿乃終。”
歸語夫人。計一人終年僅食面二石,尚有二十余年天祿,豈不善所能絕耶?橫如故。
逾年,忽病“除中”(即糖尿病),食甚多而旋饑,一晝夜十余餐。未及周歲,死矣。
五、《鴻》天津弋人(射鳥的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將并捉之。
見其伸頸俯仰,吐出黃金半鋌(同“錠”)。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也。”
遂釋雌。兩鴻徘徊,若有悲喜,遂雙飛而去。
弋人稱金,得二兩六錢強。噫!禽鳥何知,而鍾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別離,物亦然耶?“悲莫悲兮生別離”,禽猶如此,人何以堪?六、《孫必振》孫必振渡江,值大風雷,舟船蕩搖,同舟大恐。
忽見金甲神立云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諸人共仰視之,上書“孫必振”三字,甚真。眾謂孫:“必汝有犯天譴,請自為一舟,勿相累。”
孫尚無言,眾不待其肯可,視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孫既登舟,回首,則前舟覆矣。
七、《盜戶》清順治年間,山東滕縣一帶盜匪猖獗,平均十個百姓中就有七個是盜匪,官府都不敢抓。后來這些盜匪受招安歸順了朝廷,縣官給他們另立戶籍,稱之為“盜戶”,也就是賊戶口的意思。
凡是“盜戶”與良民發生了爭執,官府就千方百計的袒護他們。沒辦法,怕他們造反啊。
后來一打官司就總有人冒稱“盜戶”,最后演變成每次打官司時,訴訟雙方都不用說事兒,一上來就開始爭辯誰是真"盜戶",官府還去核查戶籍。實在荒唐。
正巧,縣衙門里有狐貍作祟,縣官的女兒被一個公狐貍精迷得不要不要的。縣官請了法師,用符咒捉住了狐貍,放進一個瓶子里,準備用火燒死。
這時,只聽狐貍在瓶子里大喊:“我是盜戶!”連縣官都樂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蒲松齡的故事簡短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