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中窺豹》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一書,這書是我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其一個名《管中窺豹》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文章是這樣的此郎管中窺豹,時見一班,間思是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
在上小學時有一位同學,他學習很不好,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玩,所以他每次下課都是一個人,當然我也是一樣的不和他玩兒。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見他和我打招呼,我就想,我才不要理你呢!突然,感到車子騎不動了,怎么回事,下車一看,天啊!車胎壞了,可是離這很遠的地方才有修車的,這可怎么辦呀!
就在這時,他走了過了,我本以為他會笑話一番然后走掉,誰知,他走過來說:“怎么了,是不是車胎破了。”我點了點頭。于是他便把車抬起來向修車的方向走去,我看見他頭上的汗珠,臉不知為何越來越熱了,我說:“對不起,以前。。。。。。”他說:“沒關系的,誰讓我學習不好呢。”
我心想雖然他學習不好但是心腸好,不應該因為一些不好的原因而不和他玩。到了班里我把這事和同學們一說,他們也都和他玩在了一起。
2.管中窺豹的故事
管中窺豹
【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解釋】: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成語故事】: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少年時就有很大名聲。
有一次,他觀看家中門生玩擲骰子游戲,發現有個人要輸,便說:“南邊的風力不強。”門生們笑道:“這個小孩像從竹管里看豹子,居然也能看出一斑一點來。”王獻之生氣地說:“你們不要小看人!遠的,我慚愧不如荀奉倩(即荀粲,三國時魏人,為人清高,很有才學);近的,我慚愧不如劉真長(即劉惔,王羲之的朋友)。”說完,便拂袖而去。
后來,王獻之成了著名書法家,與其父王羲之齊名,被后世并稱“二王”。
3.成語故事《管中窺豹》
管中窺豹的成語故事: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成語】: 管中窺豹
【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解釋】: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舉例造句】: 向管中窺豹尋知外,坐井觀天又出來,運斧般門志何大,出削個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遺張伯元》
【拼音代碼】: gzkb
【近義詞】: 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
【反義詞】: 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燈謎】: 眼中唯有金錢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片面看問題
【英文】: have a limited view of something as looking at a leopard through a bamboo tube
4.管中窺豹的故事內容
管中窺豹的釋義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例句]
1. 李明在老師的熱心的幫助下,思想有了轉變,這從他近來寫的一篇日記里,~,可見一斑。
[近義]
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
[反義]
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5.管中窺豹 的釋義(具體準確的)
管中窺豹 ( guǎn zhōng kuī bào )
【解 釋】 從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有時可以和略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向~尋知外,坐井觀天又出來,運斧般門志何大,出削個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遺張伯元》 魯迅《華蓋集續編·有趣的消息》:“幸而在《現代評論增刊》上提前發表了幾節,所以我們竟還能~似的,略見這一部新書的大概。”
【近義詞】 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
【反義詞】 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燈 謎】 眼中唯有金錢
【典 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 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謂從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
譯文:王獻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聰明。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
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說上幾句行內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于此。
管中窺豹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種是褒義的,意謂人們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來推測該事物的全貌。從字面上理解“管中窺豹”,那就是從“竹管”中透過視線來看到豹子,由于視線受到“竹管”圓孔面積的限制,而無法看到“全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極具豹子特征的斑點花紋,于是就此推論這就是一只豹子。這種思路是極具智慧的。“由一斑而見全豹”,“由一粒沙子看到世界”,“由一滴水了解大海”,這些話常常被用來贊頌那些以小見大,通過小事情了解大道理的聰明人。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句話作逆向思維的話,立刻就會發現漏洞百出。“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那么,是否可見“一斑”者皆豹呢?非也!梅花鹿身上的斑紋絕不比豹子遜色。所以,千篇一律的“管中窺豹”,弄不好還要出個“指鹿為豹”的冤案呢!
6.管中窺豹管中窺豹的意思管中窺豹是什么意思管中窺豹
一種是褒義的,意謂人們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來推測該事物的全貌。從字面上理解“管中窺豹”,那就是從“竹管”中透過視線來看到豹子,由于視線受到“竹管”圓孔面積的限制,而無法看到“全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極具豹子特征的斑點花紋,于是就此推論這就是一只豹子。這種思路是極具智慧的。“由一斑而見全豹”,“由一粒沙子看到世界”,“由一滴水了解大海”,這些話常常被用來贊頌那些以小見大,通過小事情了解大道理的聰明人。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句話作逆向思維的話,立刻就會發現漏洞百出。“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那么,是否可見“一斑”者皆豹呢?非也!梅花鹿身上的斑紋絕不比豹子遜色。所以,千篇一律的“管中窺豹”,弄不好還要出個“指鹿為豹”的冤案呢!
7.世說新語中管中窺豹的注釋
管中窺豹
[讀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解釋]《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意思是從竹管里看豹,有時也能看見豹身上的一塊斑紋。后來常與“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可以從觀察到的一部分推測全貌。也比喻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只能是片面的了解。
[出處]《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載庚申令:“議者或以軍吏雖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例句]1. 李明在老師的熱心的幫助下,思想有了轉變,這從他近來寫的一篇日記里,~,可見一斑。
8.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解釋】: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寓意:觀察一個事物,必須全方位觀察;僅僅看一個角度、一個層面是不夠的。本來是一只豹子,但你用管子去窺視,只能看到它的斑點,這就無異于坐井觀天、盲人摸象,最后得到的結果也就是片面的。所以說,在對待事物、或者待人的時候,一定要全面地接觸、了解、溝通,才能知道對方的全部、才能更真實地認識對方。不然的話就會對對方造成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