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的傳說簡略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2.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要簡短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們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發現真相時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當時的柳樹死而復活,便賜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于是又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3.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要簡短的)
1.話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后,體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4.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短一點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擴展資料: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清明節
5.清明節的傳說,要簡潔,急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設立距今已兩千多年。
古人過清明節的方式,除祭祖掃墓外,還有禁火寒食、踏青、泛舟漫游等內容,與今人的清明節有較大差異。關于這一點,可從相關古詩詞中找到佐證。
祭祖掃墓是古人過清明節的最重要內容。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
在這一天,人們紛紛扶老攜幼來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焚化紙錢進行祭拜。 對于當時祭祀情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具體生動:"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禁火寒食是古人過清明節時的飲食習俗。由于增加了寒食節的成分,古人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往往要禁煙火,只吃冷食。
冷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等。為了補充營養,人們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往往將祭祀食品分吃。
開展體育活動同樣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為防止寒冷傷身,古人在清明節期間往往要開展多項體育活動,常見的有蕩秋千、拔河、撲蝶、采百草、放風箏、放河燈、插柳、植樹等。
宋代詩人張先寫的《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刻畫了當時人們過清明節時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景: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
6.關于清明節的故事,要簡短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東西。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7.清明節的傳說,兩篇,短的
故事一: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2113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5261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故事二: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4102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1653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8.清明節的傳說,兩篇,短的
1、龍舟競渡
介子推不屑于爭功討賞,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很羞愧,親自上綿山請介子推,找尋不到,依大臣計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介子推抱著一棵老柳樹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
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所以寒食、清明兩節相接,后來寒食節及其活動逐漸融合于清明節。
2、系彩絲
清明節有祭掃墳塋的習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不見于有關書籍記載。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掃墓即祭墓,到墓前祭奠先人。
出于對先人尊崇懷念之情,祭墓時人們皆先剪除荊草,修整陵木,添土培墳,故而稱之為掃墓。清明節掃墓的風俗一般認為在隋唐時才盛行起來。由于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所以,清明節掃墓的風俗就長久地延續下來了。
9.清明節的 故事 簡短
清明原本是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耕時代,人們春播秋收,遂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復國之后,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后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里起急,但也無可奈何。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后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吊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于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云:“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其實,寒食習俗起源于古代鉆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為一個節氣,遠在周代也已經確定。寒食節、清明節不過是統治者用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了,并流傳下來。此后,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節的習俗漸漸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人們在清明之際懷念逝者、祭祀先祖漸成習俗。
10.清明節的來歷(簡短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時節。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