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有關秧歌的趣聞(簡短)
1.在關東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歌舞就是東北大秧歌。
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
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里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為村里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2. 鬧秧歌 陜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
領舞的傘頭要善于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3.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云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于衡州馬燈矣。
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
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2.有哪些有關秧歌的趣聞(簡短)
1.在關東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歌舞就是東北大秧歌。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里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為村里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2. 鬧秧歌 陜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于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
3.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云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于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3.怎么學習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那可以這樣學習秧歌:
1、復習秧歌的四方。
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識和以前學習的幾種秧歌步。
3、先記好步奏“比如哪個步奏多少步”先學會腳步,再學手的動作搭配。
4、能隨節拍優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5、多聽要學的舞蹈音樂, 懂得聽音樂就一定能配跳得好。
擴展資料
秧歌種類:
1、東北秧歌: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2、華北秧歌:關于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并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藥、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
3、河南秧歌: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莊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
4、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淵源于高平市東南鄉,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
5、西北秧歌: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于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于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6、傘頭秧歌:在晉西和陜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并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秧歌
4.秧歌的趣聞(簡短,越簡越好)要快,速度
1.在關東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歌舞就是東北大秧歌。
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
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里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為村里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2. 鬧秧歌 陜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
領舞的傘頭要善于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3.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云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于衡州馬燈矣。
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
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5.怎么學習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
那可以這樣學習秧歌:1、復習秧歌的四方。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識和以前學習的幾種秧歌步。
3、先記好步奏“比如哪個步奏多少步”先學會腳步,再學手的動作搭配。4、能隨節拍優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5、多聽要學的舞蹈音樂, 懂得聽音樂就一定能配跳得好。擴展資料秧歌種類:1、東北秧歌: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2、華北秧歌:關于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并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藥、漁婆、俊鑼、丑鼓。
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3、河南秧歌: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莊秧歌”,“大營秧歌”等。
“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
4、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淵源于高平市東南鄉,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
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5、西北秧歌: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于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
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于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6、傘頭秧歌:在晉西和陜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
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并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秧歌。
6.關于東北秧歌“形”的文章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7.你知道秧歌的哪些情況
秧歌:
一、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以熱鬧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于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如今的秧歌已經成文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陜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采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于“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三、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的的風格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是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四、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并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藥、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藥”,東北和北京都有。
五、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于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于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并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借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六、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后演出于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于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后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藥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征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采茶等。
8.端午節,秧歌的相關資料
民俗活動端午習俗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8]佩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
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
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
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掛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
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
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
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
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戴香包頗有講究。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避五毒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
后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
9.秧歌有哪三大特點
扭秧歌廣泛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是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帶有極為強烈的熱鬧、歡悅的氣氛。
關于秧歌的起源,清朝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提到扭秧歌,說每年春耕的時 候,農家婦女和兒童一起到天地里插秧,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后演變為人們的一種慶祝活動,被成為“秧歌”。 秧歌最早是以歌唱的形式出現,后來漸漸變成舞蹈和戲劇的形式,尤其是在燈會、年節等節慶時,經常會看到這種民間藝術。
這是一種集體舞蹈的形式,表演的時候,人們穿 著著各種各樣的服裝,-幾十個人,或者上百人組成秧歌隊伍,扮演各種歷史故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跟著鑼鼓聲的節奏,扭擺出各種各樣的舞姿。 扭秧歌的四大特點,分別是扭、走場、扮和唱。
扭,指表演者手拿扇子、手帕或彩綢等道具,踩著鑼鼓點,一邊唱著秧歌詞一邊步履輕盈的扭動身體。秧歌的舞姿沒有特 屬的規定,有的甩胳膊,有的扭屁股,還有的蹦蹦跳跳,看起來非常凌亂,不過,卻極 大地表現出了喜慶的氣氛。
走場,場有大場和小場之分。開始和結束的時候,一般為大場,中間穿插的為小場。
走大場,指的是龐大的秧歌隊伍,組合成大型的集體舞,表演 出“九連環”、“雙過街”、“龍擺尾”等舞蹈圖案。走小場指的是三兩個人表演一些有情節的舞蹈,常見的有“車么妹”、“傻子接媳婦”、“劉海英戲金蟾”等。
扮,指的是表演 者扮成民間故事或傳說里的人物,有花花公子、少女、丑婆、貨郎等。唱,指的是表演者一邊扭一邊舞,一邊還要吟唱故事情節中的歌詞。
唱詞的內容,有的與劇情相關,有的則是即興發揮出來的,也有當地的小調。秧歌具有極大的娛樂性和群眾性,其中的許多動作也都詼諧幽默、樸實可愛,受到百姓極大的歡迎。
現在在中國的北方,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還經常會有秧歌隊伍走街串巷, 它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