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歌行(漢樂府)的翻譯
譯文
長歌行
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擴展資料:
《長歌行》是一首中國古典詩歌,屬于漢樂府詩,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此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
全詩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發生了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浩嘆,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
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其主旨體現在結尾兩句,但詩人的思想又不是簡單的表述出來,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體形象,寓教于審美之中。
作品原文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采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此詩是漢樂府詩的一首。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
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長歌行》
2.長歌行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達詩人感慨時光流逝,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
《長歌行》
漢代: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擴展資料
詩歌開頭從一處菜園子寫起:“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葵”是古代一種常見的蔬菜。春天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園子里的葵菜長勢很喜人,綠瑩瑩的。清晨的露珠晶瑩剔透,在葵菜的葉子上團團打轉。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春天的清晨代表著勃勃生機。可是再美好的事物也有消逝的時候:“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隨著太陽的升起,露珠們漸漸失去了水分,蒸發不見了。等到秋天來臨的時候,所有的植物也都會花葉散落,這就是大自然的法則。
除了這小小的園子外,大江大河也是這樣:“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所有的江河向東匯流,奔騰入海,我們什么時候見過向東流去的河水回來過?
詩人從清晨露珠的晶瑩想到太陽升起后的蒸發;從春日里繁茂的葵菜想到秋天的凋零;從滾滾的流水想到奔騰到海不復回。這一切都是大自然制定的規則,都是大自然的力量。
通過對這幾組事物的描寫鋪墊,詩的點睛之筆自然而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能逃脫規律的束縛。時光一去不復返,我們的青春也只有一次。我們要做的就在年輕時珍惜時光,努力學習,不要讓以后的自己扼腕嘆息。
3.《長歌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
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
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
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
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
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
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后,曬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
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
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
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
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今譯] 自秦、漢以來,邊疆一直都在無休止地進行戰爭,月照關塞,自然想到無數征人戰死邊疆未能回還。只要龍城飛將軍李廣在,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陰山一步。
[注釋] “秦月”、“漢關”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龍城飛將:漢武帝時,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
右北平,漢郡名。轄今河北省薊縣以東、遼寧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區,大致相當于后來的營州,營州舊治龍城(今遼寧省朝陽縣)。
這里說“龍城飛將”,是化用典故,指北方邊地的名將。 陰山:西起河套,綿亙于內蒙古自治區,與興安嶺相接,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解詞:龍城飛將:指漢代大將衛青、李廣。 胡馬:敵人的軍隊。
陰山:山名,在今內蒙中部。 這首詩諷刺戍邊將士的無能,以致外敵常來侵擾,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
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長歌行漢樂府翻譯簡短帶表達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