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多芬的練琴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
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瞇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么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于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2.貝多芬刻苦練琴事例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3.貝多芬刻苦練琴事例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4.貝多芬故事(超簡潔)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后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并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余,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5.貝多芬的故事(簡短)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后,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后,侍者終于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后,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么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后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于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于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后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里,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后,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后,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里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于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可以選我嗎%>_<%
6.貝多芬練琴的短文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第二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在靜靜的波恩,有個去了一次就會留下拂之不去記憶的地方,那就是萊茵河西岸大橋下波恩小巷20號,舉世公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居。這里靠近萊茵河中段,兩岸景色典雅清秀。
站在西岸眺望東南,七嶺山層巒疊翠,白云繚繞,山巒古堡時隱時現,在碧綠的萊茵河映襯下,景色越發迷人。據說貝多芬常在河邊遠眺凝神,浮想聯翩。
故居稱不上講究,但不失古色古香。門口掛著用德文花字體寫的“貝多芬故居”的一塊牌子。
庭院里的手壓抽水機、釀制葡萄酒的工具和盛酒的大木桶,都保持了當年的風貌。這幢假三層小樓已于1898年辟為故居博物館。
如今一二層樓設有七個展室,陳列著貝多芬的洗禮證書、家史資料;他用過的鋼琴、提琴、助聽器原物;他寫的大批樂曲手稿以及備受后人猜測的三封無收信人名的情書復制品。這些手稿因歲月滄桑而有些發黃,但手書蒼勁有力、龍飛鳳舞的音符,依然像貝多芬的樂曲一樣狂飆疾起,氣勢磅礴,令參觀者贊嘆不已。
沿著曲折盤旋的樓梯拾級而上,來到第三層的一個面積不足8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小房間。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就在這里呱呱墜地。
房內靠墻立著貝多芬的半身雕像。他氣宇軒昂,眼光飽含令人震懾的威力,頭略右斜,仿佛正在捕捉動人心弦的音符。
房內硬橡木地板已凹凸不平,那正是歲月流逝、瞻仰者數不勝數的見證。世界各地音樂“朝圣”者敬獻于雕像前的花圈給矮小的房間平添異彩。
貝多芬生于一個“音樂仆役”家庭,祖父是宮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樂長,父親是合唱團歌手。祖父去世后,父親酗酒,家境日漸貧困。
貝多芬剛4歲,其父就常于深夜酒醉歸來時,把貝多芬從床上拉起來練琴直到拂曉。貝多芬自幼就顯示出彈奏鋼琴的天才,并從師于當時德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
他教貝多芬和聲學及對位法,給他講解前輩音樂大師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扎特等的樂曲。貝多芬還曾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閱讀了莎士比亞、歌德等巨匠的名著,為日后的光輝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在聶費幫助下,貝多芬12歲開始“音樂仆役”的生涯。1787年,他攢了點路費到維也納從師莫扎特,因回波恩奔母喪僅學了兩個月,但他的即興演奏已給莫扎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斷言:“這個青年不久將揚名世界。”
參考資料:/2009/0403/*。
7.貝多芬的故事(簡短)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
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后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并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余,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
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
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8.關于貝多芬刻苦練琴的文章
貝多芬的故事 公元1770年,世人最崇敬的「樂圣」貝多芬,出生在德國的波昂市。
貝多芬小時候的家境清寒貧窮,全家人相處的氣氛也不和諧。因為他有個脾氣剛烈、個性自私、又沒有責任感的父親。
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虧貝多芬有個賢淑而吃苦耐勞的媽媽,多虧媽媽四處幫人洗衣打掃,家里的生計才能夠免強維持。
其實,貝多芬的爸爸并不是沒有專長,他在音樂方面頗有才華,只是不夠踏實而已。他的嗓音渾厚、有磁性,曾經在宮廷里擔任過好一陣子的歌手。
這份工作的待遇雖然并不怎么豐厚,至少還算安穩,但是卻不能滿足他爸爸心里那股過大的野心。貝多芬的爸爸總是這樣抱怨,要他一輩子當歌手實在太沒出息了,他一心夢想做個財富滿坑滿谷的大富翁。
不過,想錢容易賺錢難,要不是真有兩把刷子,想要賺到大錢,談何容易哪!再說,他爸爸除了歌喉派得上用場之外,根本沒有其它本領。因此貝多芬的爸爸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總是找不著一條好出路,他心里煩悶得不得了,才借酒麻痹自己。
爸爸的苦悶,媽媽心理明白得很,她常常勸告爸爸,要他衡量自己的能力做事。可是爸爸根本就聽不進耳朵,他堅信,憑自己銳利的眼光,一定可以為全家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只是這個愿望必須貝多芬努力配合,才能圓滿實現。
無時無刻不在為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呢?原來,他非常羨慕和姊姊正在德、奧、義、法等國 大開音樂演奏會的莫扎特,一位僅僅十八歲就被公認為出名的鋼琴家,而且收入還相當可觀呢!所以,貝多芬的爸爸決定栽培才四歲大的貝多芬朝鋼琴演奏的生涯邁進,因為莫扎特也是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起步。 為了滿足虛榮心,向來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顧貝多芬的意愿如何,只要他大聲一吼:「貝多芬!快過來彈琴!」貝多芬就得乖乖就范,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樣得掀開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動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會拍桌叫罵,然后怒氣沖沖的闖進房里,將貝多芬拖下床來痛打一番。
總之,貝多芬從小就是提著心、吊著膽過日子的。 有一天深夜,貝多芬的爸爸拎著一瓶酒,左搖右晃的走進家門。
這時,貝多芬正躺在沙發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貝多芬不但沒有努力練琴,還躺著睡覺,一時氣上心頭,原本就不夠慈祥的面孔,一下子變得更加嚴肅,他沖向沙發用力搖醒貝多芬大吼:「起來!莫扎特小時候都是熬夜練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貪睡了。
」 「貪睡?」對貝多芬來說,這是多么刻薄的字眼哪!他整夜陪在媽媽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凌晨兩三點鐘才合眼入睡,沒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進家們就吵吵鬧鬧。貝多芬 悶著一肚子氣,本來想要大膽頂撞爸爸的,后來想想,反正爸爸是個不講道理只講權威的人,何必多費唇舌呢?算了,還是乖乖練琴吧! 就這樣,貝多芬表面上對爸爸的無理要求總是百依百順,暗地里卻打從心底排斥爸爸的獨裁作風。
有時候,貝多芬實在受不住委屈了,就會都著小嘴向媽媽哭訴,甚至會直截了當的告訴媽媽說:「媽,我好討厭爸爸喔!」不過,討厭歸討厭,爸爸總是爸爸;況且,貝多芬也是個知道輕重的孩子,無論如何,他是不會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沖突的,他只是盡量避開爸爸的視線而已。貝多芬認為,只要少跟爸爸碰頭,自然可以減少被迫彈琴的機會。
所以,貝多芬常常一個人躲在閣樓眺望波昂街上的大廣場。 波昂街上的大廣場很寬闊,那里是個提供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每到黃昏時分,總會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在這里玩游戲。他們有的玩跳繩,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好像玩得好開心。
貝多芬最喜歡趴在窗臺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聽小朋友開懷的笑聲,感受大伙兒輕松愉快的氣氛。而整天愁眉苦臉的貝多芬,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領會什么是快樂。
由于爸爸一再使用高壓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親」 、「鋼琴」、「音樂」、「壓力」等…,這些東西對貝多芬來說,都是惡夢,只會帶給他痛苦而已。不過,有沒有興趣是另一回事,經過了五、六年的錘煉,加上自己的優異資質,貝多芬的琴藝倒也一天強過一天;而且,在十歲那年,貝多芬的爸爸已經沒辦法再引領他進入更高的境界了。
于是,他爸爸只好委托歌劇團的指揮尼富先生擔任貝多芬的音樂教師。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親切,也很特別。
他知道,如果要貝多芬在音樂界大放異彩,就非得要貝多芬喜愛音樂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厭其煩的為貝多芬解析樂曲內容,并且想盡辦法教導貝多芬,讓他把感情適當的融入樂譜中,細心體會曲調的高低起伏,再著手彈琴,這樣才會比較得心應手。
有時候,尼富先生還會講些音樂家苦練成名的故事來勉勵貝多芬,而貝多芬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結果,不出半年,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愛,竟然像一匹誰也勒不住的野馬,向前直奔。
可見,興趣的培養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快樂頌」、「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莊嚴彌撒曲」等 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