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文學角度評論《曹劌論戰》要求寫一篇小作文350字】
《曹劌論戰》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從文學角度看,這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的權威和統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于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 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 本文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練,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2.曹穢論戰賞析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
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
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
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
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這是一篇文字簡短明快、內蘊豐富的記事散文。
全文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寫戰前,寫曹劌請見莊公并與之討論進行的政治準備和用兵作戰的條件。
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人”的一番對話。鄉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卻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肉食者”是相對于“藿食者”而言的,顯然,這是以飯食精粗對執政貴族和平民所作的簡單劃分。與鄉人所表現出來的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度相反,曹劌表示出對“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積極要求參與國家的決策。
“肉食者鄙”已為乾時之戰所證明,那一次“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傳》莊公九年)。
如今齊軍壓境,豈可再讓國家敗在他們手中?接下去,曹劌與魯莊公圍繞“何以戰”的論題進行了嚴肅的對話。魯莊公心無成算,對曹劌鄭重的詢問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
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又說到神靈的祭祀,“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眾的實惠,無關戰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禮節,并非對民眾的真誠許諾,因此二者都為曹劌所否定。
唯有最后在莊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的一點,曹劌認為“忠之屬也”還算是盡心務實的一項,認定“可以一戰”,并隨即提出直接參戰的要求。 第二段寫兩軍交戰的實況。
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采取了后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
當齊軍未動魯莊公急于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直至齊軍三鼓之后,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
魯軍一鼓作氣挫敗了齊軍。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后動,制止了莊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了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后,才果斷地表示:“可矣。”
此戰魯軍大獲全勝。 第三段,用補敘筆法寫戰役之后由曹劌論證戰術的選擇和克敵制勝的原因。
這部分實際是全文的重點,它展示了曹劌作戰指揮智勇雙全的特點。“夫戰,勇氣也。”
在此,曹劌所說“勇氣”,是戰時士氣的集中表現,是軍士臨戰時的激情和果敢拼殺的昂揚斗志。齊軍三鼓,魯軍并不應鼓而動,齊軍激發起來的勇氣沒有得到相對的呼應,反而很快由亢奮轉為衰憊。
曹劌抓住了這種士氣和心理變化的有利時機號令魯軍,一舉得勝。此外警惕“大國難測”,不忘實地偵察,確證齊軍是敗潰而非詐退,也是擴大戰果、穩操勝券的重要原因。
這段文字是從道理上對第二段戰事實況的分析和論述。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
它著重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這一戰例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也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作了軍事學的評論。
從文學角度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
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的權威和統帥。
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于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
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
本文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
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3.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曹劌和魯莊公。
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的權威和統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于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
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
4.《曹劌論戰》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
用對話的方式記載歷史事件,叫做“記言”.《曹劌論戰》就是采用的這種表達方式.本文直接敘述歷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作者是把寫作的重點放在曹劌這個歷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樣描述這個人物呢?作者著重寫了曹劌和鄉人的兩句話,即“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兩句話是十分出色的.它直接表現了曹劌那卓越的見識和果敢的作為,使得這個人物一出場,就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這兩句對話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鄉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無能的,從而,又在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襯托、對比當中,更進一步地、突出地表現了曹劌的性格特征.兩句簡單的對話在刻畫人物上就起了這樣重要的作用.。
5.曹劌之戰的譯文
白話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
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
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
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
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
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
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
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作品原文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
戰于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fú)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品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
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后,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于乾時,魯軍大敗。
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
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 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
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
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
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人”的一番對話。鄉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
6.曹劌抗擊齊軍,這篇文章寫批注
曹劌論戰批注如下1.全文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
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
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
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
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
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
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
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2.詞句注釋: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
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
師,軍隊。伐:攻打。
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
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謀:謀議。間(jiàn):參與。
鄙:鄙陋,目光短淺。乃:于是,就。
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
安:有“養”的意思。弗:不。
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以,把。
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玉,玉器。帛,絲織品。
加:虛報夸大。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
孚,使人信服。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獄:(訴訟)案件。察:明察。
情:實情。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
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
以,憑借。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
從:隨行,跟從。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
之,指曹劌。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追趕。
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遂:于是,就。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
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難測:難以推測。
測,推測,估計。伏:埋伏。
靡(mǐ):倒下。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題目是后加的。3.寫作背景: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
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后,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于乾時,魯軍大敗。
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
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4.作品賞析: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
7.《與朱元思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曹劌這一人物形象
張冠李戴了。
給你發個詳細版的吧。把具體分析拿掉就是你要的了。
曹劌:
⑴有愛國心與責任感。
祖國被侵伐時,立即“請見”,去參與“肉食者謀之”的事,并主動要求作戰。
⑵政治上,對作戰的條件有深刻的見解。
把國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為取勝的先決條件,有“遠謀”,其見解顯然高于“肉食者”。
⑶軍事上,有卓越的指揮才能。
作戰中善于把握戰機,注意觀察敵情。
⑷有很高的說服他人的說話技巧。
與地位相當的鄉人說話,直接解答疑慮,簡潔明快;與國君商討問題,循循善誘,啟發、分析,促其領悟。
你可以不選我的答案,但請尊重我的勞動。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滿意,而有人復制粘貼我的答案,就請選我的吧。
當然,如果你選了復制粘貼的答案,依照百度的觀點也屬于“沒有違反知道原則的行為”。
(以上內容是我每次發帖都要打上的,請不要介意!)
8.《曹劌論戰》一文中,從曹和魯莊公身上,學到了什么
1.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的權威和統帥。
2.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于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
3.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
4.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