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包含簡短賞析
《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
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過故人莊》詩意畫 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xuān)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hái)來就菊花。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過故人莊:選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現在湖北襄陽)人。
唐代詩人。 (2)具:準備,置辦。
(3)黍(shǔ):黃米飯。 (4)至:到。
(5)合:環繞。 (6)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泛指城外。
(7)斜:傾斜。這里的“斜”壓a韻,通常讀古文時讀“xiá”。
(8) 開:打開 (9)軒: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 (10)面:面對。
(11)場圃:打谷場和菜園。 (12)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著,拿起。 (13)話:閑聊,談論 (14)桑麻:指桑樹和麻,文中指莊稼。
(15)重陽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16)還: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返。 (17)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
就:靠近。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菊花:指孟浩然的隱逸之情。 (18) 就:靠近。
(19)邀:邀請。 (20) 過:拜訪,探訪,看望。
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老友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莊戶人家做客。
碧綠的樹林掩映著村莊,遠處青山的輪廓依稀可見。 打開窗戶面對打谷場和菜園的窗子,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暢談今年莊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再來飲酒賞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簡樸→真誠,無拘無束 近景,遠景→純樸,自然,幽靜之景 面場圃,話桑麻→悠閑自得 主人熱情做客愉快,主客融洽 這首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這個開頭,不是很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讀者感到是田園。于是,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讀者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
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
2.山水的古詩及鑒賞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豐富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竹里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鑒賞】:(不知道您要長的還是短的,不過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節選。短賞析就用這個賞析的第一段即可)
3.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包含簡短賞析
《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
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過故人莊》詩意畫 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xuān)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hái)來就菊花。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過故人莊:選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現在湖北襄陽)人。
唐代詩人。 (2)具:準備,置辦。
(3)黍(shǔ):黃米飯。 (4)至:到。
(5)合:環繞。 (6)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泛指城外。
(7)斜:傾斜。這里的“斜”壓a韻,通常讀古文時讀“xiá”。
(8) 開:打開 (9)軒: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 (10)面:面對。
(11)場圃:打谷場和菜園。 (12)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著,拿起。 (13)話:閑聊,談論 (14)桑麻:指桑樹和麻,文中指莊稼。
(15)重陽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16)還: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返。 (17)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
就:靠近。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菊花:指孟浩然的隱逸之情。 (18) 就:靠近。
(19)邀:邀請。 (20) 過:拜訪,探訪,看望。
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老友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莊戶人家做客。
碧綠的樹林掩映著村莊,遠處青山的輪廓依稀可見。 打開窗戶面對打谷場和菜園的窗子,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暢談今年莊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再來飲酒賞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簡樸→真誠,無拘無束 近景,遠景→純樸,自然,幽靜之景 面場圃,話桑麻→悠閑自得 主人熱情做客愉快,主客融洽 這首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這個開頭,不是很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讀者感到是田園。于是,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讀者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
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
4.關于山水的古詩詞的賞析
1. 游山西村宋代: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賞析如下: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
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2.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如下: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
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
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
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
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
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
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
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
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
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3. 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如下: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
5.描寫山水的古詩和賞析
五六、楚山欲雨圖
舉杯風雨中,
人去樓空。
可嘆茫茫楚河水,
依舊只流東。
我借天上天公筆,
寫君慘淡人生。
記當時:
只有楚山客,
憤世嫉俗,
難改初衷。
欲訴萬種情,
石破天驚。
天下人落天下魄,
獨做寥寥寒星。
喋血黃昏空喋血,
不見舊日雄風。
看今日:
空有凌云志,
棄我而去,
何太匆匆?
五七、千里江山圖
“大鵬一日乘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五千年里數驕子:
武羞霸王,
文怒蘇軾。
龍飛鳳舞揮巨筆,
天下第一!
忽聞天外雷聲急,
生靈億萬齊歡喜。
為赴大義輕生死:
生命不息,
奮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詩集?
天開地辟!
后記
詩潮澎湃
有涯滄海,無涯胸懷。
亂世詩狂,盛世英才。
歷經蒙古鐵騎的瘋狂踐踏;飽嘗滿清胡虜的野蠻奴役;殘遭八國聯軍的槍炮轟擊;忍受日本強盜的燒殺搶掠……壓抑了幾十年,幾百年。今天,在華夏大地上,終于爆發出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激發出一種令天下所有炎黃子孫的心靈都為之震撼的東西——這,就是《詩詞三百首》!
讀了《詩詞三百首》,頗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書中有雷鳴,有號角,有虎嘯,有龍吟。好似驚濤駭浪,以波瀾壯闊的氣勢,揭天掀地,席卷而來。大筆揮舞,鏗鏘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振聾發聵。自然流露出處在變革時期的求索者“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的豪邁、奔放、樂觀、曠達。
偉哉!《詩詞三百首》。讀了你,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的高風亮節!
壯哉!《詩詞三百首》。讀了你,我們可以呼吸到詩人的浩然正氣!
——孫培軍
跋
詩韻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
——《周易》
《詩詞三百首》真真寫煞,真真寫絕。不能不讓人們引為知己,嘆為觀止。與其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說是炎黃子孫從此走向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
她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作者強烈感情的噴發。她不單純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識發揮,而且是:作為一個平民的血與淚的痛苦結晶;作為一個戰士的生與死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個學者的靈與肉的慷慨獨白;作為一個游子的愛與恨的情感升華。
她叩響世紀之門,奏起時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貼切地道出了一個群體的心靈之聲,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風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師。讀了《詩詞三百首》,能夠使人想起一段難忘的歲月。是為跋。
——胡莊
再版說明
詩風雋永
華夏文明,精彩紛呈。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詩詞三百首》能夠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證明了神州神韻的源遠流長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無窮無盡,實現了多少人多少年的夢想。最終使優秀的傳統得到繼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發揚,使偉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簡而言之,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是眾望所歸。
通過《詩詞三百首》,我們可以體會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艱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勇氣;領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激情。
《詩詞三百首》內涵豐富,簡古流暢;深入淺出,厚積薄發;易學易記,易吟易誦。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堅定過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們再一次讀到她,除了可以盡情享受和驚嘆她的大氣之外,還能夠找回那種久違了的自豪與欣慰,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永遠無法預見、不可估量的。 ——李正剛
6.山水的詩句并賞析
《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南谷,在永州鄉下。此篇寫詩人經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見景象,處處緊扣深秋景物所獨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織成為一幅秋曉南谷行吟圖。
詩人清早起來,踏著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點明時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時也說明了是早晨,為“秋曉”二字點題。
中間四句寫一路所見。詩人來到小溪,踏上小橋,到處是黃葉滿地;荒涼的山村,古樹參天。一個“覆”字,說明這里樹木之多,以致落葉能覆蓋溪橋;而一個“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無所見。不僅如此,南谷中連耐寒的山花,也長得疏疏落落;從深山谷里流出來的泉水,細微而時斷時續,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詩人觸目所見,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現出荒蕪的景象。四句詩,處處圍繞著一個“荒”字。
詩人身臨凄涼荒寂之境,觸動內心落寞孤憤之情。這時又見一只受驚的麋鹿,忽然從身旁奔馳而去。他由此聯想起《莊子。天地》篇里說過的話:“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詩人借用此話,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來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無機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見了我還要驚恐呢?詩人故作曠達之語,其實卻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窮荒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寫靜景:霜露,幽谷,黃葉,溪橋,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寫荒寂之景是映襯詩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驚,不僅把前面的景物帶活了,而且,意味深長,含蓄蘊藉,是傳神妙筆。
這雖然是一首五言古詩,但中間兩聯對偶工整,如“黃葉”對“荒村”,“溪橋”對“古木”,“寒花”對“幽泉”。這種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詩的影響。古詩中對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唐人寫古詩,往往采用律詩句式,也可能與此有關。
7.王維的山水詩有哪些及鑒賞
王維山水詩的色調,大多數是青綠色調。讀他的山水詩,就像欣賞一幅幅令人陶醉的青綠色調山水畫。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這一幅畫,首先運用層次對比,分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遠景是“寒山”,因為日落,山色漸趨暗淡,色彩明度降低,渲染淡淡的“蒼翠”色。
近景以破墨法畫柴門及倚杖聽蟬人。以中國畫傳統表現手法,近景是幾株“破墨渲淡”畫法的綠色柳樹,暮蟬在柳枝上凄切鳴叫,聽蟬人手把酒樽。
遠景寒山的蒼翠色與近景柳樹的綠色遙相呼應,色彩上是鄰近色調和關系,構成這一幅青綠山水的主色調。
中景是秋水、渡頭、孤煙。秋水清,孤煙白,畫面中留出空白,空白處露出半個渡船。中景的白色拉開了遠景和近景的距離,白色又使遠山的蒼翠與近樹的綠色更為調和統一。
在這個青綠色調中,畫了一個落日。落日的顏色不是驕陽的那種朱砂色,而是淡淡的昏紅色,面積很小,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面積對比。這樣,畫面中既有紅綠補色對應,又不破壞詩歌要表達的情調。
王維描繪了山村寧靜平和的景象。
詩中用了兩個典故。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佯狂避世。五柳,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是一個隱者,宅旁有五柳樹。
秋天里,面對輞川山村的閑適風光,期待著朋友來臨,再一次跟隱者一樣,飲酒賦詩,狂歌長嘯,相酬為樂。何等愜意。
王維的山水詩,是一幅幅的山水畫。在他的詩里面,可以看到他對光、色彩、色調的描繪。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
這是一幅秋山黃昏的風景畫。夕陽懶懶西下,余暉象是被空曠淡遠的秋山漸漸收去,飛鳥在晚霞中嬉戲飛逐。樹木受落日余暉的照射,染上了黃橙色,背光面卻是濃重的翠綠色。山中暮靄,在落日余暉中隨處漂浮著,變幻著。
詩人描寫秋山落日短暫的美景,夕陽余暉中大自然表現出的一種和諧閑適的情調。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終南山
這是一幅大寫意的山水畫。除了在近處畫了兩個小小的人物在隔水問答之外,整個畫面都是云靄峰壑。時間是行人欲投宿,當是日近黃昏。云靄峰壑全都籠罩在夕陽中,山巒漸遠漸無窮,淡淡地化入天色之中。
云霧在峰壑間漂浮,遠處云霧反射陽光,看起來是白色的。但是當人走進霧靄里面,陽光無法透射進去。只看到四周茫茫一片淡藍色,蒙蒙漭漭,似有似無。
山峰山谷,跌宕起伏,在陽光下明暗分明。云霧飄過,投影其上,使人看起來,宛如陰天晴天,氣候瞬息萬變。
云靄的色彩變化,峰壑的陰晴變幻,都是光作用的結果。光給予了大自然的生命。
這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
8.王維的山水詩有哪些及鑒賞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注釋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
⑵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⑶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⑸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9.山水詩句賞析
1.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唐??趙嘏) 唐代詩人趙嘏《錢塘》中的詩句,意思是:中秋夜皎潔明亮的月色普照千里,半夜錢塘江的潮聲又如十萬大軍發出的聲音。
主要反映的是月色無邊和浙江杭州錢塘江的潮聲氣勢宏大雄壯的特點。 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中的詩句,意思是: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攻不下)。
反映的是四川廣元劍閣縣。主要反映劍閣地勢險要的特點,形容劍閣易守難攻。
3.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唐代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詩句,意思是:明月映照著二十四橋,你又在何處教歌女吹簫。反映的是江蘇省揚州市月夜美景。
后一句是懷念友人。 4.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五代十國前蜀韋莊詩人《菩薩蠻》中的詩句,意思是:凡是到過江南的人都說江南的風光無限美好,離家遠游的人只愿跟著江南一起終老。
主要反映的是懷念故鄉欲歸不得的感情。 5.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的詩句,意思是: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從天邊而來。
主要反映的是來自天邊,奔騰千里的黃河的壯麗圖景 6.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代詩人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詩句,意思是:萬里長的黃河向東流入大海,千丈高的華山直上青天。主要贊嘆了黃河漫長和華山高聳入云的壯觀氣勢。
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州 唐代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詩句,意思是: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主要反映的是江蘇南京山水的特點 8.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 元代詩人張養浩《觀瀾亭》中的詩句,意思是:噴薄而出的泉水就象地上積累起很高又不融化的白雪,泉聲猶如一年四季在半空中響起的雷聲。
主要描寫的是山東濟南趵突泉泉水的壯觀景色。 9.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唐代詩人柳中庸《征人怨》中的詩句,意思是:白雪紛飛的暮春三月回到邊塞之地青冢,黃河九曲,環繞著沉沉黑山。
主要反映的是邊塞之地零落荒涼的景色和寒冷的氣候。青冢:王昭君墓,黑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10.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 唐代詩人白居易《題潯陽樓》中的詩句,意思是:長江水清見底,青翠的廬山高聳入云。主要反映的是長江和廬山山青水秀、的山水的特點。
大江:指長江。匡山:廬山。
11.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 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詩句,意思是:大沙漠中一道孤煙直沖云霄;黃河的上游的落日圓似車輪。主要反映的是西北奇特、壯麗、雄渾的風光。
長河,指黃河。 12.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元代詩人奧敦周卿在元曲《蟾宮曲??西湖》中的詩句,意思是:天上有仙境,人間有蘇州和杭州。
主要通過描寫西湖之美贊美蘇杭像神仙的境界,令人向往。 1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詩人陸游《游山西村》中的詩句,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主要反映的是浙江紹興難以言狀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現在經常用來形容山水復迭的景點。
也形容進入一個別有天地的境界。哲理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14.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宋代詩人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中的詩句,意思是:千里奔流的長江澄碧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綢帶,兩岸蒼翠的群峰俊偉峭拔,爭相聚集在一起。主要反映的是在南京看到的長江的山形水色。
15.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 宋代詩人劉克莊《簪帶亭》中的詩句,意思是:數不盡的山峰在桂林四周聳立,漓江圍繞城市流過。主要反映的是登高所見桂林的山水的壯麗景色。
16.小樓一夜如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宋代詩人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詩句,意思是:我在小樓上聽了一夜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春雨聲,明早又會聽到深巷中的杏花叫賣聲。主要用聽覺反映杭州春天。
17.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代詩人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詩句,意思是:壯觀的瀑布從非常高的地方急沖直流而下,真使人懷疑這是從天上傾瀉下來白色的河流。主要用夸張和比喻表達江西廬山瀑布的氣勢。
18.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唐代詩人杜甫《登高》中的詩句,意思是: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主要反映的是奉節夔門看見的長江三峽那種氣勢雄渾宏大、肅殺凄涼的秋景。
1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代詩人徐凝《憶揚州》中的詩句,意思是:天下的明月有三分,那可喜可愛的月色卻被揚州占去了二分。主要反映的是江蘇揚州月夜景色。
明月而曰“無賴”,乃謂明月惱人,可愛之至之意。 20.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明代詩人楊慎《滇海曲》中的詩句,意思是:天氣常常就象在二三月的仲春,一年四季像春天一樣不斷有鮮花開放。
主要反映的是云南昆明春城四季如春的特點。 21.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唐代詩人張濱《登單于臺》中的詩句,意思是:一輪白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