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海倫凱勒的故事,盡量簡短
海倫·凱勒是美國盲聾啞女作家和殘疾有障礙的教育家。
出生19個月就因為一場大病失去了視覺、聽覺和說話能力,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重度殘障者,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寫作和說話,并且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四年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
她還為改善盲聾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廣籌善款,創立慈善機構,積極為殘疾人造福。除此之外,她一生還勤于寫作,共創作了14部文學作品。
其中在大學時代寫下的自傳性作品《我的生活》,出版后就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2.海倫凱勒的事例 要簡短
海倫·凱勒好像注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
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
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
這一天,家里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
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象我是多么地驚奇和喜悅。對于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她緊緊關閉。
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
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于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只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并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
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并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
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里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后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
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
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于來了。
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后用打字機回答問題。
前后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
兩年后,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
后來,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于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
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
《我生活的故事》《石墻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
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后,海倫完成了書稿。
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蘇莉文·麥西。
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于人類精神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 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海倫.凱勒被視為本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
3.海倫·凱勒的故事 簡潔點兒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
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
以后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并不存在。后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
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4.海倫凱勒小時候的故事(短)在200字——300字之間30個字也可以,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吉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5.關海倫凱勒的小故事(短)
莎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利文老師那里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water'「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
接著,莎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water'「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海倫后來回憶說:“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于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
這個喝的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
6.海倫凱勒的簡短事例
海倫·凱勒好像注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
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
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
這一天,家里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
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象我是多么地驚奇和喜悅。對于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她緊緊關閉。
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
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于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只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并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
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并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
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里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后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
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
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于來了。
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后用打字機回答問題。
前后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
兩年后,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
后來,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于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
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
《我生活的故事》《石墻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
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后,海倫完成了書稿。
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蘇莉文·麥西。
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于人類精神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 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海倫.凱勒被視為本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
7.海倫凱特的故事,簡單些
1882年,一名女嬰因發高燒差點喪命。她雖幸免于難,但發燒給她留下了后遺癥-- 她再也看不見、聽不見。因為聽不見,她想講話也變得很困難。那么這樣一個在19個月時就既盲又聾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享譽世界的作家和演說家的呢?
高燒將她與外界隔開,使她失去了視力和聲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籠中無法擺脫。萬幸的是海倫并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不久她就開始利用其它的感官來探查這個世界了。她跟著母親,拉著母親的衣角,形影不離。她去觸摸,去嗅各種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別人的動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擠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學會靠摸別人的臉或衣服來識別對方。她還能靠聞不同的植物和觸摸地面來辨別自己在花園的位置。
七歲的時候她發明了60多種不同的手勢,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會做出切面包和涂黃油的動作。想要冰淇淋時她會用手裹住自己裝出發抖的樣子。海倫在這方面非比一般,她絕頂的聰明又相當敏感。通過努力她對這個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識。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倫五歲時開始意識到她與別人不同。她發現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樣做手勢而是用嘴交談。有時她站在兩人中間觸摸他們的嘴唇。她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而她自己不能發出帶有含義的聲音。她想講話,可無論費多大的勁兒也無法使別人明白自己。這使她異常懊惱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亂跑亂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怒氣越為越大。她變得狂野不馴。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發脾氣直到家人順從。她慣用的手段包括抓別人盤里的食物以及將易碎的東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將母親鎖在廚房里。這樣一來就得想個辦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歲生日時,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師-- 安尼?莎莉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倫,特別是她感興趣的東西。這樣海倫變得溫和了而且很快學會了用布萊葉盲文朗讀和寫作。靠用手指接觸說話人的嘴唇去感受運動和震動,她又學會了觸唇意識。這種方法被稱作泰德馬,是一種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學會了講話,這對失聰的人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就。
海倫證明了自己是個出色的學者,190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她有驚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同時她還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上大學時她就寫了《我的生命》。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有能力為自己購買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國,不斷地舉行講座。她的事跡為許多人著書立說而且還上演了關于她的生平的戲劇和電影。最終她聲名顯赫,應邀出國并受到外國大學和國王授予的榮譽。1932年,她成為英國皇家國立盲人學院的副校長。
8.海倫凱勒的事例 要簡短
1882年,一名女嬰因高發燒差點喪命。她雖幸免于難,但發燒給她留下了后遺癥-- 她再也看不見、聽不見。因為聽不見,她想講話也變得很困難。那么這樣一個在19個月時就既盲又聾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享譽世界的作家和演說家的呢?
高燒將她與外界隔開,使她失去了視力和聲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籠中無法擺脫。萬幸的是海倫并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不久她就開始利用其它的感官來探查這個世界了。她跟著母親,拉著母親的衣角,形影不離。她去觸摸,去嗅各種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別人的動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擠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學會靠摸別人的臉或衣服來識別對方。她還能靠聞不同的植物和觸摸地面來辨別自己在花園的位置。
七歲的時候她發明了60多種不同的手勢,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會做出切面包和涂黃油的動作。想要冰淇淋時她會用手裹住自己裝出發抖的樣子。海倫在這方面非比一般,她絕頂的聰明又相當敏感。通過努力她對這個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識。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倫五歲時開始意識到她與別人不同。她發現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樣做手勢而是用嘴交談。有時她站在兩人中間觸摸他們的嘴唇。她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而她自己不能發出帶有含義的聲音。她想講話,可無論費多大的勁兒也無法使別人明白自己。這使她異常懊惱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亂跑亂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怒氣越為越大。她變得狂野不馴。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發脾氣直到家人順從。她慣用的手段包括抓別人盤里的食物以及將易碎的東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將母親鎖在廚房里。這樣一來就得想個辦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歲生日時,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師--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倫,特別是她感興趣的東西。這樣海倫變得溫和了而且很快學會了用布萊葉盲文朗讀和寫作。靠用手指接觸說話人的嘴唇去感受運動和震動,她又學會了觸唇意識。這種方法被稱作泰德馬,是一種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學會了講話,這對失聰的人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就。
海倫證明了自己是個出色的學者,190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她有驚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同時她還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上大學時她就寫了《我的生命》。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有能力為自己購買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國,不斷地舉行講座。她的事跡為許多人著書立說而且還上演了關于她的生平的戲劇和電影。最終她聲名顯赫,應邀出國并受到外國大學和國王授予的榮譽。1932年,她成為英國皇家國立盲人學院的副校長。
1968年她去世后,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組織建立起來,該組織旨在與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爭。如今這所機構,國際海倫·凱勒,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幫助的最大組織之一。
摘自:?fr=q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