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能給我提供些孫文龍的故事
安徽新聞網11月24日電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然而,樅陽縣護國村的殘疾人孫文龍則不屈厄運,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追求,積極進取,在殘疾中尋求自己的完美人生。
現年52歲的孫文龍,在1977年的一次意外工傷事故中失去了一條腿,留下了終生殘疾,無法參加正常的勞動。當時年僅21歲的他身殘志不殘,他想,人生道路還要繼續走下去,與命運抗爭,相信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路子。他決定自己創業,不光要養活自己,還要先致富。有了這種想法后,他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干起來了,于是他東借西湊了3萬多元,在鎮村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地創辦了一家石子廠,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他憑借著誠實的為人、熱情周到的服務、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顧客的信任,生意蒸蒸日上。業務量大了,收入自然更加可觀,在創業不到兩年的時間,他不僅還清了全部債務,而且逐漸走出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殘疾人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孫文龍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很多想法:活著是為什么?是為個人和家庭拼命賺錢,還是為更多的人作貢獻才有意義?聯想到自己致富道路上得到黨和政府的幫助和關懷,感到**處處從老百姓的利益出發。他對黨也有了新的認識,他積極要求向黨組織靠攏,并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過黨組織嚴格考察,他終于在1981年7月加入了中國**。入黨談話的時候,他說:"我雖然身有殘疾,但我還要當一名合格的**員,多為社會作貢獻。"
轉眼幾十年時間過去了,孫文龍闖出了一點小名氣,并率先富了起來。風里來雨里去,他依然是誠信為本、服務至上,不斷拓展市場。2003年他又投資100多萬元創辦了海興礦業公司,現已擁有工人近百名,如今的他已經擁有資產近千萬,一舉成為全鎮殘疾人創業的致富帶頭人。
已經富了的孫文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入黨時的諾言。他始終沒有忘記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始終沒有忘記關心身邊沒有脫貧的人,他將幫助他們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感慨地說"自己最初在創業過程中得到了很多社會熱心人的幫助,如今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
孫文龍創辦的海興礦業公司吸收了十多名殘疾人就業,并讓他們結合自身實際,自由選擇工作場地和時間。他還在殘疾人中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不但解決了他們就業問題,還讓他們學了一技之長。他順利地搭建了一個幫助殘疾人就業的平臺,從根本上改變殘疾人就業環境。同時他還鼓舞更多的殘疾人只要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自立、自強!并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為社會作出貢獻!
為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他還根據樅陽海螺公司的勞務需求,成立了一家勞動服務公司,負責推薦當地農民去海螺公司工作,現已有100多位當地農民在他的推薦下,在樅陽海螺公司獲得了滿意的就業崗位。護國村工農組的大齡未婚青年黃杰、黃華兄弟倆因為家庭貧困又無正當職業,他們就是在孫文龍的推薦下,在樅陽海螺公司當了維修工,年收入兩萬多元,如今兄弟倆都娶上了漂亮媳婦,還蓋起了洋房,添置了新家具,日子過得是美滿幸福……
他還積極資助多名貧困大學生就學;每年的春節他總是帶著禮品去看望村里的困難戶;今年的四川大地震發生后,他也是積極捐款獻愛心……
就是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在艱辛中慷慨奉獻的殘疾人孫文龍始終牢記著**員的神圣使命,盡心盡力地履行黨員的應盡職責,默默地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著一件又一件好事。而他卻說"作為一名受到社會關心的殘疾人,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作為一名**員,我對社會的回報還遠遠不夠。"
孫文龍用他的經歷詮釋:在殘疾中尋求完美人生。
成就殘疾人就是成就全人類
2.愛迪生的故事{簡短}
在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的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只有電燈。
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了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
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
愛迪生暗下決心。于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
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
就這樣,愛迪生以極大的毅力和耐心,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
3.楊振宇鄧稼先的簡短事跡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安徽同鄉,北京崇德中學同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同學。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貢獻。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4年,楊—Mills規范場論(即非阿貝爾規范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后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鄧稼先(1924—1986),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4.關于席慕容的簡短小故事
席慕蓉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戰亂年代。自幼隨父母輾轉重慶、上海、南京,最后到臺灣,之后又去歐洲留學。每換一次環境,孤獨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過寫詩來抒發重重寂寞。在無邊的黑夜里,席慕蓉經常會夢見回家,卻總在剛推開家門的瞬間醒來。
幸好,她遇到了一個溫柔敦厚的男子,為她孤獨的心開啟了一扇光亮的窗。席慕蓉和劉海北相識在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學生中心。在幾次聚會中,席慕蓉發現劉海北不僅知識淵博,還十分善良。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爾后兩個人在歐洲學業結束后,回到了臺灣,他們沒有選擇繁華的鬧市生活,而是在鄉下住了整整10年。從小到大,漂泊已久的席慕蓉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這么久。他們種下很多槭樹,春天時一片蔥綠,到了深秋一片全紅,在孩子熟睡后,兩人會攜手散步。這個世上最美好的事,不過是有一個人能如此地懂你,與你一起分享生命的美妙和感動,正如她詩中所寫道的:“我只能來這世上一次,所以,請再給我一個美麗的名字/好讓他能在夜里低喚我,在奔馳的歲月里,永遠記得我們曾經相愛的事 。”
5.關于愛迪生的故事 簡短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
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自小母親對他的諄諄教導和自身不懈地努力,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那一次火車上做實驗時,列車突然顛簸,使一塊磷落在木板上,引起燃燒。
列車員趕來撲滅了火焰,也狠狠地給了他一個耳光,打聾了他的左耳,他被趕下了火車,那時愛迪生才16歲。這對他來說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呀!可挫折并沒能使愛迪生灰心,相反生活使他變得更堅強。
后來他又迷上了電報,經過反復鉆研,在1868年他發明了一臺自動電力記錄器,這是他的第一個發明,也是他成功的開始。接著他又發明了兩種新型的電報機。
1877年他發明了碳精電話送話器,使原有的電話聲音更為清晰;此外他還發明了留聲機……他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
6.譚嗣同舍身求法的事例簡短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字復生。在譚年輕時,他的家鄉流傳一種傳染病,得這種病的人幾乎全部死去。譚嗣同不幸也被傳染。他病了很長時間,家人都以為他要死了,但最終他奇跡般地痊愈了。
譚嗣同康復后,就以復生為字。
不過成年后的譚身體狀況每日愈下,自感大不如前。他之所以力推變法,可能也是感到人生無常,能在有生之年為改變國家羸弱困境而奔走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最終,譚嗣同決心為變法不惜一死,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而后慷慨就義,雖悲壯且震撼世人!
7.鑿壁偷光的故事簡短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
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他贊揚了匡衡勇于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8.孫武斬姬演兵的故事(簡短150字左右)
孫武訓練。
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讓夏、姜兩妃當頭目。他對宮女宣布紀律,講明在軍事
訓練期間,不管有任何理由,都要服從命令聽指揮,不服軍令者,以軍法嚴辦,處
以斬刑。這些宮女、妃子平時寵慣了,只把孫武的話當耳邊鳳。特別是夏、姜兩妃。
濃妝艷抹,嘻嘻哈哈,行動慢慢吞吞,就像逛山水一樣。
孫武要她們東,她們偏要西,媚眼不屑地瞧著孫武,孫武忍無可忍,將兩人以
違令罪處斬。吳王痛失愛妃,嘴上下說,內心非常不快。要不是伍子胥及時做解釋
工作,他準備禮送孫武出境了。
伍子胥看出孫武心存疑慮,便備了酒菜,和老朋友邊喝酒邊談心。他說:
“吳王開始確是很生你的氣。后來,我勸他說,‘孫武這樣做是對的,軍隊必
須有鐵的紀律,不聽指揮,一盤散沙,怎能打勝仗呢。大王既然把宮女和妃子交給
他訓練,那么,她們就是他的士兵了,將軍處罰違犯軍紀的士兵,是天經地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