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家的小故事(100字)
有一天明文全球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回家時,邊走邊想問題,不知不覺走道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當地發現自己迷了路時,想問別人,卻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幸好他還記得他的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就往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他怕秘書笑話,就假裝別人詢問:“請問,愛因斯坦的家住在哪里?”秘書沒有聽出是愛因斯坦的聲音,就說:“對不起,愛因斯坦博士不愿別人打擾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
這時愛因斯坦不得不說:“我就是愛因斯坦呀。”他的話使秘書大吃一驚。
如果你家有客人來訪,你去不請他坐下,讓他干站著,那肯定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人家會說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個“不近人情”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居里先生為了從事科學研究,謝絕一起應酬,常常是幾十天關在屋內不出門。有時他們忘了做飯,就吃胡蘿卜充饑。
居里夫婦雖然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家里卻很窮。有一天,他們收到爸爸的來信,問他們要添置什么家具。
居里先生說:“我們只有兩把椅子。客人來了也沒有地方坐,再添一把椅子吧。”
居里夫人說:“可是他們一坐下來就不想走啦”。于是兩人商定,為了不留客人占用他們的科研時間,一把椅子也不添。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 。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終于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
回國后,他不僅刻苦致力于理論研究,而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此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生物學家童第周、核物理學家錢學森,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唐敖慶……他們個個都滿懷愛國之志,為國家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在美國呆了近20年的錢學森異常興奮。
在新中國誕生的第6天,錢學森夫婦就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回到可愛的擔國去,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國道路充滿著的曲折和艱辛,是錢學森始料未及的,這位“無論到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學者,在已將科學書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筆記裝好箱,交給美國搬運公司啟運回國時,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的刁難。
他們對中國的這位愛國學者百般恐嚇,并把他關進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極太限制。整整5年時間,他幾乎過著被軟禁的生活。
但重重磨難并沒有泯滅錢學森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他們收拾好箱子,天天準備隨時搭乘飛機回國。1955年,飽受磨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向祖國發出了求救的呼聲,中國政府出面通過談判設法營救他回國。
終于在這年9月,經過長達5年多斗爭的錢學森夫婦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瓦特出生于英國的格林諾克,由于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鐘表店當學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臺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
瓦特將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該將它改進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
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臺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臺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后,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
可是點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觀察漏氣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熱氣沖出,他急忙躲閃,右肩上已是紅腫一片,就像被一把熱刀削過一樣,辣辣地疼起來,弄得他心煩意亂。
他真有些灰心了,這時,是他的妻子給了他勇氣,妻子用激將法又激起了繼續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實驗室,將過去的資料重新翻閱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來,干累了就守著爐子燒一壺水喝茶。
一天,他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他看看爐子上的壺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靈感來了:茶水要涼,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從汽缸里也“倒”出來呢? 這樣想著,瓦特立即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
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活門,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少年時代的牛頓不像高斯、維納那樣,從小就顯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學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樣表現了令人驚嘆的藝術稟賦。
他跟普通人一樣,輕松愉快地度過了中學時代。 如果說他和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的動手能力相當強。
他做過會活動的。
2.科學家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一 袁隆平——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二 愛迪生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3.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點的
1、華羅庚愛國故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
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
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
2、李四光愛國故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
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
后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3、錢三強愛國故事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
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
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4、蘇步青愛國故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年獲得博士學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后,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
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
出于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5、王淦昌愛國故事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
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
4.科學家的小故事100字
一
愛迪生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還每天準時到實驗室上班。有個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時候退休呢?”愛迪生為難地說:“糟糕,這個問題,我活到現在還沒有來得及考慮呢!”
二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三
1862年8月,一天早晨,愛迪生正在某個小車站上賣報。猛一抬頭,只見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蹲在鐵軌旁玩石子,一列貨車正朝他飛馳而來。愛迪生“哎呀”一聲,扔下報紙,奮不顧身地沖下站臺,一把搶出小孩。這時候,火車擦著他的耳朵呼嘯而過。好險哪!愛迪生抱著小男孩摔倒在鐵軌旁,他的臉和手被劃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麥肯基,是這個站的站長,他是一位優秀的報務員。麥肯基親眼看到這驚險的場面,感動得話都說不連貫了:“謝……謝謝,謝謝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愛迪生卻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從地上撿起報紙,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車就走了。
第二天,當愛迪生乘坐的火車進站的時候,麥肯基早已在站臺上等候著了。他十分誠懇地對愛迪生說:“我沒有什么可以酬謝你的。聽說你對電報很有興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發報技術,使你成為一名報務員。”這番話正說在小愛迪生的心坎上。他高興地接受了麥肯基的好意,跟著他學習收發電報的技術。
愛迪生學習很專心,進步很快。才三個月的工夫,他收發電報的技術已經很熟練,麥肯基推薦他擔任了火車站的報務員工作,這次非常意外的學習機會,為愛迪生以后進行的偉大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科學家的故事,少于100個字,四篇
1.愛因斯坦的小板凳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陣哄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用這個可以的,我們老師要我們演講,我就選的這個,我剛剛把這個抄好了,嘿嘿 你要的四篇?那我還給你找點,
2.牛頓的故事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里觀賞月亮。他仰望那鑲著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著為什么月亮會繞著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并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只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么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這一定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這樣,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漸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著蘋果,開心地笑了。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這一年,他才24歲。
3.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一試。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為什么臥在蛋上不動呢?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這是在孵小雞,過一些日子,蛋殼里就會鉆出雞寶寶來。”
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人臥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一試。愛迪生從家里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一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后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一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著急,于是到處去找他。找來找去,才在鄰居的后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一個草窩上一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里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
“你在這兒干什么呢?”
“我在這兒孵蛋啊!小雞快要孵出來了。”
“孵什么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
“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為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著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愛迪生雖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還有一次,愛迪生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心想,鳥能飛,人為什么不能飛?能不能給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氣球沒翅膀也能飛上天,那么在人的身體里充上氣行不行?于是全找來一種能產生氣體的藥粉,讓一個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氣球一樣飛起來。可是過了一會兒,小伙伴肚子疼了起來,大聲哭喊,差點兒送了命。為了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頓,還說不準他以后搞什么實驗了。可是愛迪生還是不服氣,說:“我不做實驗,怎么會知道人能不能飛起來呢?
4.愛因斯坦在四、五歲時,一次臥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后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時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這種敢想敢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可以采納不~~~
6.多位科學家的故事 100字左右
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
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
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
他滿腔熱忱地呼吁:“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
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
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后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乏矗催匪詘睹挫色旦姬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
但是,鄧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
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
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
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里,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
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
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并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并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斗爭,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
回國后,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后,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
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
出于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
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7.關于科學家的故事100~200個字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從小就替父親擔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幾本數學書來看,他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8歲那年染上了傷寒病,為此,家里的東西全部當光,而病情不見好轉。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顧,總算保住了生命,但卻成了終身殘疾。后來在原就學的中學老師的關懷下,到這所中學里當勤雜工。他一有空就借書看,傷殘的左腿時常疼痛得鉆心,他仍一心在數學王國的海洋里劈波斬浪,將身軀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和世道的不公統統拋在腦后……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里。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面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法拉第12歲的時候,就上街去賣報。一邊賣報,一邊從報上識字。到13歲的時候,法拉第進了一家印刷廠當圖書裝訂學徒工,他一邊裝訂書,一邊學習。每當工余時間,他就翻閱裝訂的書籍。有時甚至在送貨的路上,他也邊走邊看。經過幾年的努力,法拉第終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漸漸的,法拉第能夠看懂的書越來越多。他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并常常讀到深夜。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己配上插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現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于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后,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后來,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極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象,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收到信后,戴維深為感動。他非常欣賞法拉第的才干,決定把他招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著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著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回國以后,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他發現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里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由于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為電容的單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國科學家奮斗簡短故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