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寫立木取信的故事
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有百姓能把木頭搬移到北門去就賞給十兩金子。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敢動手去搬移(木頭)。公孫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五十兩金子。”于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搬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兩金子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
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斗,鄉野城鎮都治理得很好。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擴展資料:
時代背景:
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后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后被下令車裂其尸。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三、遷都咸陽。為了便于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立木取信
2.商鞅立木,取信于人的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于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擴展資料: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立木取信,講的就是有關商鞅變法的故事。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
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后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
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
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后被下令車裂其尸。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大規模改革引起激烈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
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
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人物介紹: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
衛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尸佼學習雜家學說,后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
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于是皆不采納。
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納殺他之言,所以并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后,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
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
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后,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后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商鞅立木
3.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源自商鞅為了變法采取的南門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后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里來的。
4.誰能給我“立木取信”的故事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到了戰國初期,比較大的諸侯國只剩下七個,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世稱“戰國七雄”。秦國是當時七個諸侯國中最弱、最被別的諸侯國看不起的,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時,面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非常著急。
為了求得有識之士的幫助,他向天下發布了求賢令,招募有識之士來為秦國出謀劃策。并聲稱任何人只要能夠讓秦國強大起來,就封他作官,還會重重的賞賜他。
秦孝公的求賢令,引來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公孫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鞅。商鞅來到秦國后,與秦孝公長談了三次,最后說得秦孝公龍顏大悅,連連稱贊,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秦孝公很想支持商鞅在秦國變法圖強,但這樣卻會損害秦國貴族們的利益。為了避免貴族們的反對、干涉,秦孝公決定先召開宮廷辯論會。在辯論會上,商鞅舌戰群雄。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出眾的才華,當時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獲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并不急于頒布新的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門外,當著很多百姓的面,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桿。并且貼出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黃金。
不一會兒,城門口就聚集了好多人。好多人都對金子動了心,但他們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都怕扛了木頭卻又沒有得到錢,自己不僅挨了累還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商鞅知道老百姓懷疑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可是賞金越高,大家就越覺得難以置信,就更沒有人敢去扛這根木頭。
但過了一會兒,終于有人禁不住高額獎金的誘惑,從人群里擠了出來,他挽起衣袖,扛起木頭就朝北門走去。他一到北門,商鞅就傳令將五十兩黃金賞給他。
這事一傳出去,就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真是個說話算數的人,有了這樣的好官,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
第二天,大伙兒又跑到城門口,看還有沒有木頭立在那里。結果大家并沒有發現木頭,而是看到了商鞅變法的新法令。法令里有許多有利于百姓的條文,卻沒有一個人懷疑這個法令的真實性。
于是,老百姓努力耕田織布,積極參軍打仗,靠英勇殺敵、多立戰功來贏得地位和財富。秦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5."立木取信"
今天江蘇臺的零距離節目主持人說了這么一個事情。
06年南京領導就說要盡力在一年內解決環衛工人的勞動合同問題。
07年的時候 新勞動合同法頒布在既 領導發話。。并且在報紙上電視上表態。08年一月保證完成所有環衛工人的勞動合同問題 并且保證最低收入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 850元。。但是現在幾月了??環衛工人們什么都沒看到。
幾天前的報紙上卻說
南京市主要領導交上了 07年工作報告 是讓市民滿意的答卷。滿意???
政府都如此 何以要求民有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立木取信歷史典故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