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統一的原因那4種簡單概括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系方面,各族間聯系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斗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2.關于秦統一中國的資料
這里其實涉及到兩個問題:為什么秦國統一中國?為什么到秦的時候中國能夠統一?
首先,秦的統一是一種政治、行政和控制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這和商周時代的天下共主局面是完全不一樣的,商周時代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統一而實際操作層面還要依賴各地的分封諸侯,就是說周王是沒有能力控制整個天下的。張光直先生說過中國的青銅器基本上是兵器和禮器,基本上沒有運用于農耕。(博物館里查看一下便知如此,青銅器沒有運用農耕是影響很大的)。中國這個國家的金屬是非常缺乏的,因為金屬的缺乏,青銅器又未廣泛運用農耕,這樣產出的糧食等資源難以維持一個如秦統一那樣的國家行政體系,這正是說明商周時代為什么只能維持“共主”的統一。
怎樣來維持和提高行政系統的消費比呢,對于中國而言,這一切都是從“家”開始的,有家之后才有國,于是就有了宗法、家族的產生,“家”的作用可以減少運作行政體系的成本,這也是中國農耕條件不好的情況之下的結果。
正是因為條件不好,所以需要大規模農力勞動以補不足,而國家體制的宗族色彩更是以最下的成本維持一個行政體系的運轉。
而到秦之時,鐵器和牛耕的先后出現和廣泛運用,使得條件漸漸改善,秦時便有統一中國的一定條件,確實秦統一中國也證明如此,但是這種條件還不夠或不健全,因此,秦統一短暫而亡。
秦較之其他六國,緣何秦統一中國,而非六國之其一?
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變法,改革和變法即是為了加強君權,集中權力于國君,這是一種體制的變化,于是能否集中最大的資源來為國家行事就成為關鍵。我們知道商周時代以來都是宗法體制之下的社會,國君和下層的生產者農民的距離很遠,國君需要從諸侯等各層分享農民生產的資源,這樣國君集中的資源和權力是相當有限的,而戰國時代的變法效果便是使得國君直接和農民接觸,以集中更多的資源和力量。這樣七雄之中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有統一中國的資本。秦國緣何成為最終的擔負者呢?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一個半漢半蠻夷的國君體系,這里的宗法體制相對于中原地區的六國更易于被打破,這也就是為什么秦國的客卿尤其的多,秦國的變法的條件比六國好(例如紅軍根據地就是薄弱地區多,道理如此),變法也比六國更徹底,因此秦集中的資源和力量。因此,秦統一中國,并不是我們想象的以一個諸侯國抵六個,而是以一個變法最徹底、集中最多資源和力量的國君體系對抗六國,對抗中原六國根深蒂固的宗法體制及其所集中的資源和力量。因此,統一中國的命運落到秦國之手,而不是六國之其一。
3.秦朝統一的六大重點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和秦朝的歷史地位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系方面,各族間聯系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斗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4.關于秦統一中國的資料
這里其實涉及到兩個問題:為什么秦國統一中國?為什么到秦的時候中國能夠統一?
首先,秦的統一是一種政治、行政和控制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這和商周時代的天下共主局面是完全不一樣的,商周時代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統一而實際操作層面還要依賴各地的分封諸侯,就是說周王是沒有能力控制整個天下的。張光直先生說過中國的青銅器基本上是兵器和禮器,基本上沒有運用于農耕。(博物館里查看一下便知如此,青銅器沒有運用農耕是影響很大的)。中國這個國家的金屬是非常缺乏的,因為金屬的缺乏,青銅器又未廣泛運用農耕,這樣產出的糧食等資源難以維持一個如秦統一那樣的國家行政體系,這正是說明商周時代為什么只能維持“共主”的統一。
怎樣來維持和提高行政系統的消費比呢,對于中國而言,這一切都是從“家”開始的,有家之后才有國,于是就有了宗法、家族的產生,“家”的作用可以減少運作行政體系的成本,這也是中國農耕條件不好的情況之下的結果。
正是因為條件不好,所以需要大規模農力勞動以補不足,而國家體制的宗族色彩更是以最下的成本維持一個行政體系的運轉。
而到秦之時,鐵器和牛耕的先后出現和廣泛運用,使得條件漸漸改善,秦時便有統一中國的一定條件,確實秦統一中國也證明如此,但是這種條件還不夠或不健全,因此,秦統一短暫而亡。
秦較之其他六國,緣何秦統一中國,而非六國之其一?
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變法,改革和變法即是為了加強君權,集中權力于國君,這是一種體制的變化,于是能否集中最大的資源來為國家行事就成為關鍵。我們知道商周時代以來都是宗法體制之下的社會,國君和下層的生產者農民的距離很遠,國君需要從諸侯等各層分享農民生產的資源,這樣國君集中的資源和權力是相當有限的,而戰國時代的變法效果便是使得國君直接和農民接觸,以集中更多的資源和力量。這樣七雄之中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有統一中國的資本。秦國緣何成為最終的擔負者呢?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一個半漢半蠻夷的國君體系,這里的宗法體制相對于中原地區的六國更易于被打破,這也就是為什么秦國的客卿尤其的多,秦國的變法的條件比六國好(例如紅軍根據地就是薄弱地區多,道理如此),變法也比六國更徹底,因此秦集中的資源和力量。因此,秦統一中國,并不是我們想象的以一個諸侯國抵六個,而是以一個變法最徹底、集中最多資源和力量的國君體系對抗六國,對抗中原六國根深蒂固的宗法體制及其所集中的資源和力量。因此,統一中國的命運落到秦國之手,而不是六國之其一。
5.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分哪幾步(簡潔)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
公元前230年滅韓 ,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 。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秦奪九鼎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是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
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卷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
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
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于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
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于咸陽(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
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總方針秦王政親政后,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中國的大業。
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后再進取燕、楚、齊。滅韓國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
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
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采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
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后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
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御,雙方相持了一年。
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锏—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
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
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后,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
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
后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后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
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當口,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
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
3個月后,大梁的城墻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
魏國滅亡了。滅楚國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
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
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
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出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余個城池。
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
后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馬上發動攻勢。
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
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斗志漸漸松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
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并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占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滅燕國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臣將士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
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秦統一中國簡短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