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感恩的看法,簡單點四五句話就可以了
感恩,是迎向生活的一種姿勢。懂得感恩的人,能夠把真誠的回報提純成進取的力量。他們既能夠為自己盡情歌唱,也能夠為他人真誠喝彩。感恩,是一種溫柔而挺拔的生命姿態,是照亮生命每一個灰暗角落的點點薪火。
感恩,是平行傳遞的一顆愛心。感恩,不是你給了我我還給你的簡單輪回,它是手拉著手,心連著心的火炬接力,是“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的和諧境界。感恩,是將你個人情感的潺潺泉流,融入到整個世界的汪洋大海的瀟灑情懷。
感恩,是心靈成長的一劑營養。它播種的是愛的種子,盛開的是希望的花朵,收獲的是幸福的果實。感恩的心,自然能夠過濾許多的浮躁與不安,消融許多的抱怨與不快,因此讓你體察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培養善待萬物的美好情操。
2.談談你們對感恩的看法`
高一(1)班主題班會 甲: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
只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他就必定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或許你并不在意它,或許那顆感恩的心已被你遺忘在心靈的角落,或許它已經落滿了灰塵,但是現在拾起它,卻會讓你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變。
乙:我感恩媽媽,因為她用甘甜的乳汁把我喂養大;我感恩爸爸,因為他改正了我的許多缺點;我感恩老師,因為她教我們知識;我感恩醫生,因為他們在治病救人,我感恩農民……其實感恩就是通往快樂的一把鑰匙。感恩可以讓生活中充滿愛,彌漫著溫馨的味道。
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的愛永遠是最偉大的! 乙:現在我宣布:高一(1)班《感恩父母》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甲:現在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請班主任王老師為我們講話。 (PASS老師講話部分) 甲: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于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
乙: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父母的親子之愛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無私、偉大。
甲:可憐天下父母心,世界上哪里會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哪里會有不把自己孩子放置心中的父母。父母永遠是我們最最值得感激的人,而這種恩情,我們,一輩子也許都報答不完。
乙:下面請聽朗誦《感恩父母》 (節目內容)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一切政治文化和信仰的根本法則和誡律之一,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愛人者人恒愛之,恨人者人亦恨之。
與其怨恨他人,不如反省自己。 與其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心。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會愛別人,只會恨別人。 我要化解世人的仇恨,變成愛的樂園。
起點就是感恩并孝敬我們的父母!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們是否住在一起,請你注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臥室不再像以前那樣齊整;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柜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潔;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鍋碗筷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衣服好象沒洗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行動和反應比過去慢了半拍;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思維和記憶不再象過去那樣清晰;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腿腳不再象過去那樣利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絮叨陳年舊事;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總是談起遠方或已故的親人;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小孩并象個小孩;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的一些習慣好象有所改變;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而是吃煮得稀爛的飯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流鼻涕或咳嗽不停,千萬別以為感冒或著涼(那是神經老化的現象) ;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愛說笑; 那么,我要告訴你,你的父母真的已經老了,身體的器官已經老化到危險的程度,需要兒女細心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親自照料,請你花錢雇人照料,并常常探望,不要留下遺憾。
什么叫“風燭殘年”?老人的生命確實象風中飄搖的蠟燭,說不定哪一刻…… 什么叫“福星高照”呀?有父母,是大福;沒父母,是大苦。因為父母就是兒女的福星啊。
父母健在,我們哪怕九十歲也是小孩子,永遠不會老,多幸福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孝順要及時,失去不再來,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推己及人,放大心量,就可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敬自己的父母,這是凡人之境界。
孝敬普天下的父母,這是賢人之境界。 視一切眾生為自己前世的父母,永久孝敬,不惜身命,這是圣人之境界。
因此,孝,有世間孝(小孝)與出世間孝(大孝)的區別: 作者: Minnie薛薛 2006-11-27 00:00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感恩父母 世間之孝,敬順侍奉,不敢違逆,豐衣足食,一世而已。 讓我們對爸爸媽媽說一聲:謝謝。
(節目結束) 甲:感謝XX同學為我們帶來的精彩朗誦。回味與耳邊的同時,我們是否會真正的做到感恩父母呢? 乙:對,在父母勞累后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
雖然只是一些完全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在爸爸媽媽的心中,它是世界上最甜蜜的! 甲: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乙: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甲:下面請看小品《愛》 (節目內容) 。
3.對感恩意識教育有哪些想法及建議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當今感恩意識的缺失已是普遍現象,應引起廣泛的關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知恩于心,報恩于行.
關鍵詞:感恩意識;感恩教育;德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著主流的地位.儒家講求的“忠、孝、節、義”等思想引發出來感恩意識,并以此作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的基礎.儒家文化將其最大化滲透于政治、社會、家庭等各個層面,成為傳統文化的基本要求.而今感恩意識的缺失,特別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學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識,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們的教育難辭其咎.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
一、感恩意識是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題,是一個人正常的、被世俗社會所認可的一種思想感情狀態.有學者提出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1](P13)感恩猶如心靈的泉水,它源源不斷地滋潤著心田,讓生命充滿生機,遍灑陽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來自心靈,不假外求,近在咫尺,關鍵只在一念之間,也就是感恩意識.“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陳壽《三國志·吳志·駱統傳》)指的就是感恩意識.任現品博士認為“感恩意識是指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設法報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認的基本道德律.”[2](P93)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中華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們的文化里記載了數不盡的諸如“忠孝雙全”、“望云思親”、“上書救父”、“彩衣養親”、“哭竹生筍、”“打虎救父”、“籠負母歸”、“鹿乳奉親”(郭居敬《二十四孝圖》)等關于感恩的故事,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淳樸民風;從漢朝一直流傳至今的《孝經》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國歷代的家庭道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的動人詩句;廣傳著“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弟子規》)的經典話語,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對“報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知恩圖報,有恩必報,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此君子也;“以怨報德,忘恩負義”,此小人也.
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儒家經典著作中感恩的準則比比皆是,“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與報恩之意實乃滌蕩心弦,感人肺腑.它既體現了一種生命的根源意識,又表征著人類源于動物而又超越動物性的關系與情感.”[3](P20)人區別于一般動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義之感.沒有感恩意識,就喪失了做人的最起碼道德.由于中國社會的主體文化始終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皆以儒家的倫理思想為出發點和歸結點.從所謂的“三年之喪”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謂的“人禽之別”;從孟子的“明人倫”為中心的教育目的到張居正的“感恩圖報,當有激于衷矣”(《答薊鎮巡撫周樂軒書》);從血緣親情家庭領域的孝道到政治領域的忠君;從漢代的察舉孝廉到對孝婦的彰表……把感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則,感恩意識成為中國傳統的根本價值信念與基本文化立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誠然,封建的感恩意識的最大化導致了“吃人的禮教”,存在一些封建迷信和封建糟粕.但“知恩感恩”等這些感恩意識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和因素,依然是我們要繼承并超越的優秀文化.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準則不應該完全被拋棄,作為維系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紐帶,仍然應該發揚光大.
4.幫家長寫一篇感恩教育的看法和意見\
一、通過感恩教育,一是使學生“知恩”。讓學生明白,在這個社會里,愛從來都是雙向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享受父母、老師、朋友、學校和社會的恩惠。讓學生懂得在正視個人價值的同時,還應顧及他人的利益。培養學生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二是使學生學會“感恩”。要讓學生明白,胸懷感恩之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三是使學生善于“施恩”。讓學生擁有熱情、寬容的心態和不圖名利的崇高精神,真心誠意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二、感恩的四個主題是:(1)感激父母養育恩;(2)感謝老師培育情;(3)感恩社會關愛情;(4)感激同學幫助情。
三、學校非常重視這次感恩教育活動,并按著方案要求,搞了以下感恩教育活動:
(一)是舉辦一次以“感恩”為專題的班會。
(二)是算一筆感恩帳。各班要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性,精心策劃,利用主題班會,讓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講出對父母、師長、親友的愛。 通過算時間帳、金錢帳、感情帳,引導學生算一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辛勤養育之恩、老師的細心教導之情、親友的無私幫助之誼。
(三)是辦一期以“感恩”為主題的手抄報。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眷戀。
(四)是做一次感恩作業。結合本班學生特長精心設計“感恩作業”。如:每周回家幫家長洗一次碗、幫父母做一次清潔衛生、為長輩倒一杯水等。
四、通過這次活動發現,好人好事多了;拾金不昧的多了;學生跟老師、家長的關系更加密切了;在學校的表現更加突出了;在家更知道疼愛父母了;自理的能力更強了;學習更加努力了;報效祖國的心更迫切了。
五、今后我校立足都要以“感恩”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感謝老師,感謝父母,感謝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教育,并讓他們把受教育后的體會,發表在小報上、黑板上或用我校校園廣播進行播放。學校經常利用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各種節日等主題陣地進行感恩教育。結合各種捐款活動,開展意義深遠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知道扶危濟困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學生懂得從小就要繼承和發揚這些美德,特別是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勇于伸出雙手去幫助,讓點滴愛心匯聚成愛的洪流。最終把感恩教育活動由學校、家庭延伸到勞動人民和大自然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