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害群之馬這個故事的內容
公伯寮背叛老師,毀謗同學,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幫助老師除掉這個害群之馬。可孔子卻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說,我們所奉行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這里的天命實際上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車輪,至于公伯寮個人的搗亂,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謂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螳臂擋車,談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對公伯寮采取過激的行動。
反對暗殺,反對暴力,堅信道義的力量,堅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堅定,又體現出他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見識,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
2.害群之馬的故事內容是什么
有一次,軒轅黃帝要到具茨山會見大隗,走到了襄城一帶,他忽然迷了路,恰巧遇見一個放馬的男孩子,就問道:“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兒嗎?”男孩答道:“知道。”
黃帝又問道:“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嗎?”男孩回答:“知道。”黃帝很高興,說道:“你真不簡單,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的住處。
那么,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嗎?”男孩回答道:“治理天下也沒什么了不起,我前幾年生著病游歷天下,有位長輩告誡我,游歷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游,日沒而息。現在,我身體好多了,打算游歷更遠的地方。
所謂治理天下,只不過如此而已。”黃帝見男孩十分聰明,且口齒伶俐,就堅持問他如何治理天下。
男孩只好說:“所謂治理天下的人,難道與放馬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只不過是把危害馬群的壞馬驅逐出去而已。”黃帝對此回答很滿意,稱男孩為“天師”,并恭敬地向他拜了幾拜,然后就往具茨山去了。
3.害群之馬故事 道理
解釋: 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出處:
《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害群之馬
釋義)指危害馬群的馬
[故事]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kui)。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護衛,張若、他朋在前邊開路,昆閽(hun)、滑稽在車后隨從。他們來到襄誠原野時,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賢找不到一個人指路。
這時,他們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便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
孩子說:“當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嗎?”
那孩子說:“知道”
黃帝說:“這孩子真叫人吃驚,他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住在那里。那么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說:“治理天下,就象你們在野外邀游一樣,只管前行,不要無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復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游歷,常患頭昏眼光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道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塵世間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世塵之外暢游。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什么。”
黃帝說:“你說的太含糊了,究竟該怎樣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就像我放牧馬群一樣,只要能把危害馬群的馬驅逐出去就行了。”
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方才離開。
啟示:
對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或:要虛心向他人請教;事物是相互聯系的等等。)
4.被稱作害群之馬的寓言
戰國時期,如今河南省的商丘東北不遠處是宋國的蒙地,這里出了個跟老子一樣出名的大學問家莊周,被人尊稱為莊子。他有著作《莊子》傳世。莊周很會講故事,特別會講寓言故事。害群之馬,無疑是指馬群中那種調皮搗蛋、不聽指揮的劣馬。莊子就用“害馬”做典,講了一個黃帝討教牧馬童子的故事。
話說華夏始祖黃帝一向胸懷大志,經常外出尋訪高人隱士,求教用兵、治國、理民的大道理。
一天黃帝帶同方明、昌寓、張若、謵朋、昆閽、滑稽等圣人,前往具茨山求見被人們傳為神仙的大隗。不想,他們過襄城后迷了路。郊野人稀,一時找不到過往的人問道,七個人正著急,可巧從一旁拐出個放馬的小童兒。
黃帝趕忙迎了上去,和藹地問道:“你好呀!小牧童。你知道往具茨山的路怎么走嗎?”小牧童爽快道:“知道!”黃帝又問:“具茨山大隗神的住處你也知道?”小牧童臉一揚:“知——道——”
小牧童天真的神氣引起了黃帝的興趣,不禁和他開起了玩笑:“你聰明呀!孩子。你既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隗神住處,真不簡單。我想再請教請教你,治理天下的道理,你可懂嗎?”
小牧童不以為然地說:“知道——治天下,那有啥難的?就跟我放馬一樣。難道還要什么特別的本事嗎?”黃帝一驚,語速也變慢了:“沒這么容易吧?這可是關系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危啊!”
小牧童見對方臉上顯出不相信的神色,就小大人似的侃了起來:“你還別不信,聽我告訴你。我小的時候就愛在天底下玩耍。那時我還太小,眼睛看不遠,還常會鬧點兒小毛病。家里大人就教給我,你要去襄城郊野游玩兒,應該趁著一早太陽出來動身,太陽一落就得回家休息,不能勞乏過度,要悠著勁兒來。我照著大人的話做了,現在我不是長得很好,很壯實嗎?我可以到更遠、更廣闊的天底下漫游呢。這和你要找的治天下的道理沒什么兩樣呀!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黃帝似懂非懂地沉思道:“我所問的,是治理天下的事,決不像你說的游玩、牧馬那么隨便……”小牧童聽得煩了,要告辭。
黃帝叫住他,還想說什么。小牧童當即打斷道:“嗨!你可真是的,不就是治天下么,這跟我放馬有什么不一樣呀?把馬群里調皮搗蛋、不聽使喚的劣馬抓起來懲治了,就得了唄!”
黃帝聞說恍然大悟,隨即低頭一拜到地,嘴里一個勁兒念叨:“這是上天派來的老師,給我指點迷津啊。”
5.害群之馬 成語故事
成語出處
《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典故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wei)。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護衛,張若、他朋在前邊開路,昆閽(hun)、滑稽在車后隨從。他們來到襄誠原野時,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賢都迷路,找不到一個人指路。
這時,他們正巧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便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
孩子說:“當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嗎?”
那孩子說:“知道”
黃帝說:“這孩子真叫人吃驚,他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住在哪里。那么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推辭不說。黃帝又繼續追問。
孩子說:“治理天下,就象你們在野外邀游一樣,只管前行,不要無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復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游歷,常患頭昏眼光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道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塵世間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世塵之外暢游。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什么。”
黃帝說:“你說的太含糊了,究竟該怎樣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和我放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馬群的馬驅逐出去就行了。”
黃帝大受啟發,叩頭行了大禮,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方才離開。[2]
原文
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譯文
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知道。”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嗎?”少年回答:“知道。”黃帝說:“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少年推辭不說,黃帝又繼續追問。少年說:“治理天下的人,這與牧馬的人有什么兩樣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馬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牧童“天師”而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