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節儉的故事要簡短的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 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 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 霄云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 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 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 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 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里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 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啊。
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里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
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后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2.關于節約的事例素材
中國的
龍袍上的補丁 最節儉的皇帝漢文帝
漢文帝的龍袍是用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綈做的,也一穿多年,舊了,也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說,后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幸的夫人,也不準衣服長得下擺拖到地上。宮里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臺,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臺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
國外的
約翰?洛克菲勒投宿
有一次,美國大企業家約翰到紐約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間最廉價的房間。
旅店的經理認出是洛克菲勒后,問他:“您為什么選擇這樣廉價的小房間呢?您的兒子來這時,總是選擇最貴的房間。”
“沒錯,”洛克菲勒說,“我兒子的父親是百萬富翁,而我的父親不是。”
3.關于勤儉節約的例子
成由勤儉破由奢 ●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有錢時擺闊,沒錢挨餓 ●欲求溫飽,勤儉為要 ●緊緊手,年年有 ●勤能補拙,省能補貧 ●思前顧后,吃穿常有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一粥一飯汗珠換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成物不可損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4.要名人節儉的故事要簡短的不要超過五百字
"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 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
"——李嘉誠 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
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一方面,闡明儉樸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難。
《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
大禹勤勞于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
古代圣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由于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
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并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
我們現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儉。
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
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
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約。
但是對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后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
但他后來沉湎于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于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出處】。
5.有關節約的短故事
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6.偉人節儉小故事,短一點
偉人的故事 1-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
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2.施洋搓腳夜讀: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
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后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3.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
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涂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么。 4.曹禺真讀書假。
偉人的故事 1-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
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2.施洋搓腳夜讀: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里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
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后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3.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涂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么。
4.曹禺真讀書假洗澡: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
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只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