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級數學北師大版一共有多少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一共有多少”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并解答。
3.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4.在學習活動中,不斷養成認真傾聽和有條理地表達的良好習慣。
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復習前面學過的找圖中的數學信息,即簡單的用數字來表示,接著用學生的感興趣的謎語引入今天的主題圖。觀察笑笑圖,通過笑笑的鉛筆演示,先讓學生說說圖意,接著試著提問題,然后讓學生動手演示,最后說說數法。出示熊貓樂園圖。還是讓學生說說圖意,試著提問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圓片,畫一畫,最后說說數法。歸結兩幅情景圖,引入加法,認識加法算式。第二環節動手操作,體會加法的含義,教師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我巧設練習的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第四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最后聯系生活,總結反思。
反思整節課,在教學中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我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更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世界一樣豐富多彩。其次,教師能注重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掌握數學知識信心。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點:教師對于課堂的生成不能很好的捉住并開發這有利的資源,在一些細節沒有很好的去注意、把握。另外,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回答上尚需提高。最后,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合理,導致有些重要的知識的挖掘較為不夠。
2.新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還剩下多少》教學反思
《還剩下多少》是一年級數學第三單元第二課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初步認識減法,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學會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能根據提供的情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減法問題。這節課有以下兩個特點:
1. 情境導入,引發學生積極參與。我在課堂導入上,演示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黑板上畫了一棵大樹,在樹上貼了3個綠色的蘋果和2個紅色的蘋果。教師再把2個紅色的蘋果拿走,然后讓學生說出老師演示的過程,并提問:拿走了2個是從幾個里面拿的?現在樹上還剩幾個?這時候學生的情緒高漲,大多數的孩子紛紛舉手,我班的黃曼霏竟說,“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拿走了2個,還剩下3個。”還沒來的及表揚,闕文尖說,“老師,可以用減法來解決。”冷健蘢說,“可以寫成5-2=3。”孩子們的回答是我意想不到的,于是引出“減法”, 認識了減號。我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喚起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易懂、有趣,并且為學好新知識鋪好路。
2. 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環節,大多數的學生已經能和完整的提一個問題了,并且知道用減法來解決。教學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在說中學,玩中學,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在“練一練”第1題中,通過學生邊說圖意,邊用手勢比劃,再寫出算式的過程,在第2題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再寫算式的過程,既讓每個孩子都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又讓學生充分感受、認識減法的含義和算法。
本節課上還存在著不足:
1.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個個躍躍欲試,但是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尚未養成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急著要表達自己的見解,導致課堂秩序有點混亂,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與交流的習慣。
2.在教學中,我更多關注的是大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也是我今后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關注后進生,在課堂上盡量給他們提供機會,給予指導和幫助。
3. 在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學生都不能完整的表述,對剛入學的孩子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今后我會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3.北大版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學反思
新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還剩下多少》教案教學設計
課題: 還剩下多少(減法的認識)
(共 1 課時,第 1 課時)
教學目的:
1.在具體情境與活動中,認識減法的含義。
2.能列出、讀出減法算式,并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
3.能根據提供的情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減法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體會減法的含義,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并能聯系
生活實際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具準備:
情境圖,口算卡片,多媒體
教學日期: 年 月 日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示果樹圖,讓學生觀察圖,讀取圖中信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去描述這些信息。
二.體會減法的含義
1.引導學生觀察圖,說一說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據圖,提出問題,并引出減法
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掉了2個,樹上還剩下幾個蘋果?
你怎么知道是3個。從圖中看出來。 比5個少2個是3個。
從5個中去掉2個,可以用一個減法算式來表示,5-2=3中間的
符號是減號,算式讀作5減2等于3. 表示有5個蘋果,去掉2個
還剩3個。
3用圓片代替果子擺一擺,先擺5個圓片表示什么,
再拿走2個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個表示什么/?
換個算式5-4=1 擺一擺
4. 還剩下幾塊餅干?說一說,數一數。
引導學生說一說,原來有多少塊,搬走了幾塊,還剩多少?
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列出算式。
5-2=3 各個數字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5.你能象這樣說出幾個減法算式并讀出來嗎?
6.尋找身邊的減法問題
小朋友認識了減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邊找到減法問題呢?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算一算書P27
學生先劃去圓圈,再列式,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試一試
小組內先互相說一說圖意,弄清搬走幾個?用什么
方法計算,再列式計算。
3. 看算式,說一說
出示4-1=3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說一說這道算式可以表示
什么?
四.拓展延伸
完成練一練第2題
最后兩道開放題要求圖要和算式相對應。
多請不同答案的學生說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回首這一節課,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板書設計:
還剩下多少
減法的認識
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掉了2個,還剩下幾個?
5-2=3 讀作5減2等于3.
作業設計:
完成練一練第3到6.
4.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棵樹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解決“有幾棵樹”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8加幾”的進位加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如在導入時,我先讓學生觀圖,并說說這幅圖的圖意,再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經這思考,踴躍發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幾棵樹?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幾棵?一共有幾棵樹?并列出相應算式解決問題。在學習8+6時,通過動手操作鞏固上面學到的算理,結合9+幾的計算方法,拿出小棒,擺一擺,算一算,同桌討論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生2:用手指頭數。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為9+6=15,所以8+6=14。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充分體現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課后,在評課時,有的老師提出可以向學生講明哪種方法最好。強化“湊十法”的計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學生的表達多樣化,學生的解題多樣化,但不是學哪種方法最好,學生喜歡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從過去的教學理念出發,的確可以向學生點明哪種方法是最好的,既節約時間,又把科學的東西簡單明了地教給了學生。可新的課程標準,就不可輕易下結論。因為,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三維”目標,除了過去我們一再強調的知識與技能外,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渾然一體。怎樣讓每個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學習的信心,熱愛數學課堂?這樣的情感與態度,是應該從每一節課開始培養的。一年級,這是一個剛剛燃起思維火花的年齡。這時候,教師任何一個不恰當的眼神、手勢,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有可能化作澆滅兒童思維火花的冰水。這幾種算法,在我們看來,有些確實不盡完美,但這畢竟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適合他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雖然課堂學生很活躍,但我覺得有點亂,怎樣才能使課堂做到活而不亂?
5.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案例及反思 桌子有多長
《桌子有多長》教學案例
一、【案例背景】
《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要向孩子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構。數學教學應是把枯燥的講授過程變為動態的探索過程,使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思維過程,獲得數學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令孩子們數學課堂的豐富體驗中自主建構、主動發展。
大多數一年級學生只知道尺子可以用來畫直線,但尺子上的刻度是用來做什么的,知道的學生并不多。可以說,學生對測量沒有什么知識基礎,對長度單位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對測量單位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厘米,并通過學生自主的測量活動,逐漸建立厘米的概念。
二、【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看,我們班的課桌擺得真整齊。桌子天天陪著我們學習,小朋友了解桌子嗎?知道桌子哪些特點?
2、師:桌子的面有多長 ?你知道嗎?(板書揭題)
(設計意圖:從小朋友身邊的事物談起,引出問題,培養一年級學生從身邊尋找數學知識的意識,感悟數學與生活密切關聯,增加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感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估一估:桌子有多長?
2、量一量
師:可以用什么來量?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方法共同量一量。(巡視收集學生測量的信息,注意不同方法測量得到的不同數據)
3、說一說。學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及結果,師有選擇地板書:4枝鉛筆長、3把尺子長、5拃長……
4、議一議。同樣的桌子為什么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6.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有幾棵樹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解決“有幾棵樹”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8加幾”的進位加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如在導入時,我先讓學生觀圖,并說說這幅圖的圖意,再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經這思考,踴躍發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幾棵樹?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幾棵?一共有幾棵樹?并列出相應算式解決問題。
在學習8+6時,通過動手操作鞏固上面學到的算理,結合9+幾的計算方法,拿出小棒,擺一擺,算一算,同桌討論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生2:用手指頭數。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
6+4=10 10+4=14 生5:因為9+6=15,所以8+6=14。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充分體現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課后,在評課時,有的老師提出可以向學生講明哪種方法最好。強化“湊十法”的計算方法。
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
學生的表達多樣化,學生的解題多樣化,但不是學哪種方法最好,學生喜歡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從過去的教學理念出發,的確可以向學生點明哪種方法是最好的,既節約時間,又把科學的東西簡單明了地教給了學生。
可新的課程標準,就不可輕易下結論。因為,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三維”目標,除了過去我們一再強調的知識與技能外,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渾然一體。
怎樣讓每個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學習的信心,熱愛數學課堂?這樣的情感與態度,是應該從每一節課開始培養的。一年級,這是一個剛剛燃起思維火花的年齡。
這時候,教師任何一個不恰當的眼神、手勢,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有可能化作澆滅兒童思維火花的冰水。這幾種算法,在我們看來,有些確實不盡完美,但這畢竟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適合他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雖然課堂學生很活躍,但我覺得有點亂,怎樣才能使課堂做到活而不亂?。
7.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教學案例及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前后》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實踐活動,體會“前后”的概念和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2?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和表達事物。 三、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的好朋友小淘氣又遇到難題了,你們愿意幫助他解決嗎?(愿意)我們一起來看看淘氣遇到了什么難題。
( 評析 采用問題引入,引起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究的欲望。) (教師播放淘氣的錄音)“我總是忘記自己站隊的位置,聰明的你能幫我想個辦法嗎?” 師:哪個熱心、聰明的學生來給淘氣出個主意? 生1:只要記住自己排在第幾個就行了。
師:是個好主意,還有其他辦法嗎? ( 評析 對生1的評價略顯應付,沒有對其進行實質性的分析。教師顯然在等待其他同學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記住自己前面是誰,后面是誰,就不會錯了。 師:你想的辦法真不錯!原來利用前后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自己的位置。
這節課,我們就跟小鹿導游一起進一步認識“前后”。 (教師出示課題) ( 評析 教師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后“遺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確定淘氣在隊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后”,比較合理、自然。
只是要對不是教師預期的答案予以重視。) (二)新課探討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動物們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森林運動會”。(教師邊說邊出示掛圖,教師在掛圖中沒有呈現出動物。)
師:咦,運動場上怎么沒有運動員?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參加比賽?別著急,教科書第56頁有一張小動物比賽的照片。 (指導學生看第一幅圖) 師:請一名同學先按順序介紹一下正在參加跑步比賽的運動員吧! 生:美麗的長頸鹿、可愛的小白兔、還有小烏龜、小松鼠和小蝸牛。
(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出示各個小動物,但是沒有按順序出示,隨意粘在圖上。) ( 評析 教師故意“犯錯”,引發學生的“好勝”心理,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生:(學生發現順序不對,紛紛舉手發言)不對,老師把它們的順序弄錯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說說正確的順序應該怎樣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師:你來擺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
(學生邊說邊擺)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后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蝸牛在最后。
( 評析 教師能夠讓學生親自動手,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說出小動物的準確位置。在學生陳述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好各個動物的位置。)
2?小組競賽。 師:老師真佩服大家,能用這么多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小動物們的位置與順序。
每個小組選一種你們最喜歡的動物,然后討論一下這個動物的位置有哪幾種不同的說法,比一比哪一組的說法最多。 (組織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代表匯報) (如果小組之間選的動物一樣,教師可以請兩位同學先做個交流,然后反饋。)
( 評析 此處可能會出現“小白兔在小松鼠后面”“小白兔在小烏龜”前面的說法。教學時,教師應適當地抓住這個契機,引出前后位置的相對性問題。)
3?播一播。 (1)先播放獅子大王的邀請信,再出示賽車圖。
師:誰愿意接受獅子大王的邀請,來當賽車比賽的解說員。 (學生模仿體育解說員解說) ( 評析 這個活動安排比較巧妙,其實是讓學生在解說中反饋對“前后”的理解。)
(2)課件演示,運動員們的頭上顯示問號。 師:你們能幫每個運動員提一個問題嗎? 生:我想幫小兔提個問題:“我的前面有幾輛車?” 生:我幫小熊貓提個問題:“我的后面有幾輛車?” (學生之間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說一說。)
(3)指導看書,把課本中的填空補充完整。 (三)游戲鞏固 1?乘車游戲。
(1)請5個同學當5個站牌,再請一個同學當司機。 (2)請每個上臺表演的同學都要提一個和前后有關系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就可以上車來提問下面的同學。
(教師設計這個游戲時,要注意結合當地情況設計學生所熟悉的站牌。) 2?排隊游戲。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學自行排隊,其余同學幫助排隊:**同學站在最后面,**同學站在最前面,小紅站在**的前面第幾位,小明站在**的后面……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行排隊,師生互動后,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要求排隊。) 3?排隊比賽。
(1)每組5人分別戴上5種動物的頭飾。 (2)按照屏幕上的游戲規則排隊,看哪一組又快又好。
(小組長公布位置要求,其他同學按要求排隊。) (四)數學故事 1?引導學生觀察圖,編出故事。
師:認真觀察圖,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學的前后知識,編編故事。 2?學生交流反饋。
(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 (五)總結 師: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師:今天所學的“前后”知識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得到。
同學們課后要多留心找一找,我們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還會用到“前后”的知識。
8.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有幾只小鳥》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操作活動,進一步探索7,6,5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計算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3、能運用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7加幾、6加幾、5加幾、4加幾、3加幾,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遷移能力,會舉一反三。
教學方法 嘗試指導法。 教具準備 CAI課件,小棒 教學活動設計 修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在一片美麗的大森林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樹,樹上有9只小鳥,瞧!又飛來了6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鳥呢?誰能算出來? 生 :???(回答算式,并說說計算方法。) (2)如果樹上有8只小鳥,又飛來6只,一共有多少只呢?這次誰又會算?(學生根據創設的故事情境,繼續思考并回答。)
(3)請你們繼續接受挑戰:如果樹上有7只小鳥,又飛來6只呢?怎么提問?怎樣計算? (4)小結:今天我們將用前幾天學習的計算方法繼續學習7、6、5、4、3加幾。(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共同學習7+6. (1)同桌之間動手擺小棒,說一說可以怎樣想? (2)指名匯報。(指名到講臺前,邊操作邊講解,師點撥) (3)根據學生回答,師相應板書。
2、做一做,說一說。 (能看懂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闡釋出的算理。)
3、圈一圈,算一算。 進一步體會“湊十”的策略和計算過程。
4、想一想,填一填。 ( 意圖:(1)鞏固學生的計算技能;(2)通過計算,觀察、繼續填寫算式,引導學生發現算式之間的規律)。
四、鞏固練習,加深體驗。 指導學生完成練一練習題。
(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獨立探究,開拓思維。) 如: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你是怎樣圈的?那種方法最簡便?說一說你是怎樣快速做完的,有什么巧辦法?你還發現了什么規律?) 五、課堂小結,優化算法。
今天我們發現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計算7、6、5、4、3、2加幾,你能說一說這些方法嗎?你覺得那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來計算。 板書設計 有幾只小鳥(7、6、5、4、3加幾) 7 + 6 = 13 7 + 6 = 13。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一年數學北師教學反思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