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毽子的簡介
歷史起源踢毽子是中國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之一。
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它起源于中國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中國古代婦女所喜愛。
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贊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發展20世紀30年代后,踢毽運動曾一度衰落。
[2]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扶植發展中國這一傳統運動項目。踢毽子1950年,北京市吸收街頭踢毽藝人參加雜技團,專設踢毽子節目,并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195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的踢毽比賽在廣州舉行;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并被編入了小學體育教材加以推廣;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把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并頒布了《毽球競賽規則》,改稱踢毽為“毽球”;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此后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三大賽事;在1995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上,毽球也被列為比賽項目。
毽球運動已成為在全國普遍開展的熱門項目。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以后,踢毽子仍為中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
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
女子盤踢我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
自1984年前國家體委發布“毽球競賽規則”后,踢毽子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具備了規則、競賽性和可裁判性這些“競賽三要素”,標志著踢毽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正規的競技運動。但自1984年以來的26年間,毽球運動的發展相當緩慢,只吸引到中國高達1億踢毽人口的1%即100萬人的參與。
絕大多數毽友甚至沒有聽說過“毽球”這種競賽活動,原因在于毽球的技術難度過高,而頂級比賽的觀賞性又超低,使得這項比賽難以推廣。最新的踢毽子競賽方法是于2009年5月發明的“中國競技毽”。
其觀賞性、普適性和競賽性都要明顯高于老式的毽球比賽。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踢毽子的最具競賽性的玩法是“對踢”或叫“對打”,這種踢法是踢毽運動中距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最近的一種動作,因而受到中國年輕人的普遍喜愛。
對踢要求對陣雙方以距地面較低的高度(中間最高點約為90-120厘米)向對方腳下大力踢毽,高手之間的對踢高度甚至低達20厘米。這種“低平毽”的踢法非常接近足球射門動作,所以被中國競技毽吸收作為極具觀賞性和技術性的比賽樣式。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競技毽是對傳統踢毽運動的一項突破性創新,使踢毽運動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在全球廣為流傳的運動競賽形式。制做與分類毽子種類可分為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幾種。
在古代,毽子一般用禽類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發展到現在,毽子制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四種。
其一,用橡膠制作毽座,含毽底和毛筒一次成型,在毛筒上套金屬片和塑料片,在毛筒中插上鵝毛或其他禽類羽毛制作的現代工業化生產的羽毛毽,大致可分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其二,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手工制作的紙毽。
其三,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手工布毽。其四,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裝飾性毽子。
在一般日常的踢毽活動中所使用的毽子,按照外觀尺寸來區分,可以大致分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大毽是供一般初學者和平時娛樂所用。
中毽使用范圍最廣,即可用于娛樂,也可用于比賽。在中國競技毽的各單項比賽中只使用中毽,而不使用其他尺寸的毽子。
花毽的裝飾性最強,使用的羽毛品種繁多,包括鵝毛、雞毛、鴕鳥毛等等。毽球毽飛行速度最快,其羽毛短小、高度很低,一般使用鵝毛制作,只在毽球比賽中使用。
中國競技毽中毽由底座(由毛筒和毽底構成)加4支鵝毛再加活動墊片構成。為了使羽毛能夠牢固地附著在底座上,可以在羽毛的根部加上粘接劑。
為了進一步增加羽毛固定的牢固度,還可以使用不同質 地的線材或橡皮筋把毛筒的上部扎緊。中毽的底座由軟塑料或橡膠制成,其形狀是由空心圓柱型的上部和圓臺型的底部構成。
底座上部的空心圓柱型部分稱為“毛筒”,底座的底部稱為“毽底”。毛筒和毽底是融為一體、一次成型的,應盡可能結實耐用。
毽底的底面有許多距離大致相等的圓柱形凸起。中毽的4支鵝毛的根部插于毛筒中,鵝毛尖端向外,并由膠水或其他粘接劑固定在毛筒中。
在俯視圖中,對立的兩支鵝毛的角度成180度,即置于一條直線上;中毽高度及對立羽尖寬度均為14-15厘米相鄰兩支鵝毛的角度各為90度。4支鵝毛均為白色。
中毽的墊片在中毽底座的毛筒外側套有12片圓形中間帶孔的墊片,其中9片為直徑比毽底直徑稍大的金屬墊片,2片為直徑比毽。
2.描述踢毽子的句子
1、那毽子一踢起來上下飛舞,就像一朵花瓣纖細的秋菊在飛騰,又好像一只長著長尾巴的小松鼠在跳躍。
2、小亮好像是一個魔術師,毽子乖乖地跟著他的腳上下紛飛。
3、他的腿,別看跑起來野兔似的快,踢毽子卻不行,像根木橛兒,直愣愣不打彎兒。
4、毽子好像有一根彈簧繩拴在佳佳腳上似的,不停地在她腳上跳上跳下。
5、瑩瑩一彎腰,一伸腿,毽子像被磁鐵吸住一樣,穩穩地落在了她的腳面上。
6、妍妍把毽子輕輕地往空中一扔,等毽子落到離地面半米多高時,她才抬起腳踢了起來。
7、踢毽子的同學腳步輕快,小毽子上下飛舞,就像一只只牽在她們腳下的小燕子,飛去又飛回。
8、大約踢了40個,姐姐接住了毽子,對我說:“踢毽子,主要看準、踢準,腿腳靈活,眼睛要盯住毽子,做到這些,毽子就能聽你使喚。”
9、毽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在姍姍的身前身后蹦來蹦去,姍姍時而轉向這邊,時而轉向那邊,緊緊地跟著毽子,眼睛始終隨著毽子靈活地轉動著。
10、毽子調皮地向右邊飛去,眼看就要著地了,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娟娟機靈地向右邊一彎腰,一伸腿,毽子就像被磁鐵吸住了似的,又讓她給控制住了。
3.毽子的由來 簡介要精簡 不要一度的在網上復制黏貼啊
踢毽子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運動,分為南北兩派,南派花毽以廣州為代表。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翔翎。
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時候?又是何人首創?這早就是我國體育專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贊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并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明、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展,關于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并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
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涌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譚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國、陳鴻泰,河北的楊介人,浙江的謝叔安,河南的路錦城等等,數不勝數。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彩,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斗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
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踢毽比賽,據當時的報紙報道:“報名參加者頗為踴躍,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編著者注:溥子衡、金幼申系北京人)、楊介人三人,對于踢毽子極有經驗……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種之多,觀者無不贊美。此外,有著名體育家及踢毽能手參加……屆時定有一番熱鬧也。“比賽結果:河北楊介人獲普通踢(盤踢)和花樣踢第一名;北京運動員溥子衡、金幼申并列普通踢和花樣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樣都有百余種之多,第四名踢的花樣有三十種,第五名踢的花樣有二十種。”在發獎會上,楊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進行了表演,還拍了電影紀錄片。
同年10月舉行的全國體育運動會上,踢毽子同拳術、摔跤、彈弓、劍術等民間運動項目一起,又進行了比賽。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北京運動員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別獲普通踢的前三名,浙江運動員謝叔安獲第四名。上海運動員陳鴻泰獲特別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和北京運動員金幼申分別獲特別踢的第二、三名,第四名為河南運動員路錦城獲得。比賽后,北京運動員金幼申、溥子衡二人,還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學、中學等單位進行了多場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
但是,此后踢毽子運動衰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這項民族體育運動才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頭靠踢毽子糊口的藝人參加了雜技團,專設了踢毽子節目,并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現代毽類運動起步于二十世紀中期,包括毽球和花樣踢毽兩個項目。現代毽類運動從初興就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毽類運動得到迅速普及,廣泛開展于工廠、學校和機關事業單位當中。隨著毽類運動的蓬勃興旺,全國和地方性毽球組織相繼成立。
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踢毽子運動還被編入了小學體育教材。
1961年6月,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飛毽”的電影,介紹了踢毽的運動的歷史和踢法,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展。
我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于1956年舉辦的,并制定了簡單的規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則》誕生。它是根據踢毽子的特點,吸收了幾種球類比賽的形式綜合而成的。
1988年,第一屆全國花毽比賽在天津舉行。
1996年,花毽被列入全國農民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1999年,花毽被列入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比賽項目。
2004年,中國毽球協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丹東市舉行。
2010年,全國時尚體育健身大賽花毽比賽6月12日開賽。
4.寫出踢毽子比賽項目的名稱及簡單規則 , 謝謝
毽球 是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80年代中后期才亮相國內賽場。
它的比賽場地類似排球場,中間掛網(男子網高1.60米,女子網高1.50米),兩項團體賽每方各3人,每局15分,決勝局為每球得分制。比賽時運動員用腳踢球,不得用手、臂觸球,在本方場區內最多只能擊4次球。
花毽即花樣踢毽,是毽球運動中的一種,分規定動作賽和自選動作賽兩項。規定動作有盤踢、磕踢、落、上頭、交踢6個套路,自選動作則由運動員即興發揮,花樣更繁難度更高。
【毽球的起源】 踢毽子,是在中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
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翔翎。 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時候?又是何人首創?這早就是我國體育專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
有一種傳說認為;毽“創自轅黃帝”。當時叫“毱”,不叫毽,是練習武士的一種器具。
“毱”在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為“皮毛丸”顯然,“皮毛丸”與毽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又一傳說認為:“創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質,拋足而戲,以釋軍悶。”
此種傳說沒有可靠的佐證,而且,“箭”與“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為信的。
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贊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并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 明、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展,關于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
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
至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并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
以北京為例,每遇城鄉廟會,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觀摩、比賽,培養新手,甚是熱鬧。 (郭七正《踢毽子》)【毽球場地設施與器材】 第一條:場地 第一款 場地面積 比賽場地采用羽毛場雙打場地,長11.88米,寬6.1米。
場地上空6米以內(由地面計算)和場地四周2米以內不得有障礙物。 第二款 界線 比賽場地應按平面圖(圖1)畫出清晰的界限,線寬4厘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面積之內。
較長的兩條邊界叫邊線,較短的叫端線。連接場地兩邊線的中點與端線平行的的線叫中線。
中線將場地分為均等的的兩個場區。在中線兩側各畫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叫限制線(此線包括在限制區內)。
中線至限制線的距離為2米。 第三款 發球區 距兩端線中點兩側各1米處向場外各畫一條長20厘米與端線垂直的短線叫發球區線(此線不包括在發球區內)。
發球區線向后無限延長的區域叫發球區。 第二條 球網 第一款 球網的規格 球網長7米,寬76厘米,網孔2厘米見方。
球網上沿縫有4厘米寬的雙層白布,用繩穿起,將球網張掛在網柱上。球網必須掛在中線的垂直上空。
球網為深綠色。網柱安在中線以外,距邊線50厘米處。
第二款 球網的高度 球網的中部頂端距地面垂直高度為1.60米(男子),1.50米(女子)。網的兩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必須相等,兩端的高度與中間的高度相差不得超過2厘米。
第三款 標志桿與標志帶 在球網的兩端,垂直于邊線和中線交接處,各系有一條寬4厘米,長76厘米的白色帶子,叫標志帶.在球網上連接標志帶外側應系有兩根有韌性的桿,叫標志桿。兩桿內側相距6米。
標志桿長1.20米,直徑1厘米,用玻璃纖維或類似的材料制成。標志桿應高出球網上沿44厘米,并用鮮明對比的顏色畫上10厘米長的格紋。
第三條 毽球 毽球由毽毛、毽墊等構成。毽毛為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沒支羽毛寬3.20—3.50厘米。
毽墊直徑3.80-4厘米,厚1.30-1.50厘米。毛管高2.50厘米。
毽球的高度為13-15厘米。毽球的重量為13-15克。
【毽球競賽規則-隊員組成】 第一款 比賽隊由6人組成,上場隊員3人,其中隊長1人(左臂應佩帶明顯標志)。比賽前,各隊應將參賽隊員(包括替補隊員)的姓名、號碼登記在記分表上。
未登記的隊員不得參加比賽。 第二款 也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增加單人、雙人毽球賽,規則與3人制大體相同,記分可采取直接得分法。
第三款 教練員和替補隊員應坐在指定的位置上。 第五條 隊員的場上位置 第一款 雙方隊員必須站在本方場區內。
。
5.描述踢毽子的句子
1、那毽子一踢起來上下飛舞,就像一朵花瓣纖細的秋菊在飛騰,又好像一只長著長尾巴的小松鼠在跳躍。
2、小亮好像是一個魔術師,毽子乖乖地跟著他的腳上下紛飛。3、他的腿,別看跑起來野兔似的快,踢毽子卻不行,像根木橛兒,直愣愣不打彎兒。
4、毽子好像有一根彈簧繩拴在佳佳腳上似的,不停地在她腳上跳上跳下。5、瑩瑩一彎腰,一伸腿,毽子像被磁鐵吸住一樣,穩穩地落在了她的腳面上。
6、妍妍把毽子輕輕地往空中一扔,等毽子落到離地面半米多高時,她才抬起腳踢了起來。7、踢毽子的同學腳步輕快,小毽子上下飛舞,就像一只只牽在她們腳下的小燕子,飛去又飛回。
8、大約踢了40個,姐姐接住了毽子,對我說:“踢毽子,主要看準、踢準,腿腳靈活,眼睛要盯住毽子,做到這些,毽子就能聽你使喚。”9、毽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在姍姍的身前身后蹦來蹦去,姍姍時而轉向這邊,時而轉向那邊,緊緊地跟著毽子,眼睛始終隨著毽子靈活地轉動著。
10、毽子調皮地向右邊飛去,眼看就要著地了,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娟娟機靈地向右邊一彎腰,一伸腿,毽子就像被磁鐵吸住了似的,又讓她給控制住了。
6.描述踢毽子的詞
1、只見奶奶左手一甩,右腳一抬,小毽子穩穩當當地飛了起來。
毽子上下飛舞,像一只美麗的花蝴蝶,又像一只長著尾巴的小松鼠在跳躍。偶而奶奶把毽子踢過頭頂,又能穩穩地用腳接住。
看姿勢一點也不像一位快六十歲的老人,真是“真人不露相”。2、只見那些運動員們像一只只輕盈的燕子,熟練的在場內踢著毽子,并得意得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真是千姿百態,無所不有。
只見我們班的戴敏,把毽子高高地踢向上方,又落下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真讓人心驚膽顫。3、只見她用精巧的右手把毽子踮一踮,接著向上一拋,眼晴緊盯著毽子,當毽子快要落下來時,趙伊把右腳往里一彎,使勁地向上一踢,毽子飛上了天。
然后她再緊盯著毽子, 毽子再次落下時,她又把右腳向里一拐,使勁地向上一踢,毽子又飛上了天,就這樣,一個連著一個地飛上飛下。4、只見她輕輕地把毽子往上一拋,毽子快落地一瞬間,只見她右腳一抬,由于用力過猛,毽子飛過了頭頂。
可是她并不慌亂,等毽子落下來時,她用腳一勾,毽子又飛了起來,就這樣,毽子在她胸前不停地上下飛舞,就像一朵盛開的菊花。我不由自主地拍起手來,顯得有些佩服她,也跟著她一起有節奏地數著“42、43、44……61、62、63……”毽子忽上忽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最后,鄧畢婷以100比36的成績贏得了這場比賽。
5、這樣,我的勇氣一下子就上來了,一心一意想著踢毽的事,可還是踢不多,最多才能踢四個。我想:我在學校自己踢,踢的很多,可是三個人踢,我就踢得少了,還不如自己踢好呢!我有點兒放棄的感覺。
但又一想,一個人踢是講技術,三個人踢要講配合,要照顧好對方,一家三口玩,才是真正的歡樂!6、在操場上,同學們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繩,還有的踢足球。特別是踢毽子的同學會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有的同學會翹著腿踢,有的交換著腳踢,還有一只腳踢,連老師也參加了我們踢毽子活動。只見孫老師做出了優美的動作贏得了同學們陣陣喝彩。
看到孫老師的參與同學們的積極性更高了。毽子在空中跳來跳去如同幾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7、一會兒,毽子向右邊飛去,眼看就要著地了,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李小民力挽狂瀾,機靈的身子迅速地向后一彎腰,一伸腿,再往上一提,毽子就像被磁鐵吸住似的,被機靈的李小民輕易接住了。李小民的這一舉動讓大家大吃一驚,馬上迎來了大家熱烈的掌聲,李小民并不驕傲,任在繼續踢,只見毽子好像一根彈簧繩栓在李小民的腳上似的,不停在他腳上跳來又跳去,好象小鳥上下飛舞。
8、我也拿了一個踢毽來操場上玩,看到同學們踢的那么好,剛要踢的時候,心里覺得癢癢的。我全神貫注的盯著毽子,十拿九穩的地把毽子拋到天空上,毽子從天而降地飛下來,可惜我還沒來得及看,毽子,“趴”的一下掉到地上。
我努力地踢啊,踢啊,終于可以連續踢好幾下了。9、我先是滿懷信心地深吸一口氣,然后用手輕輕地理了一下毽子錯亂的毛,掂了掂毽子,熟練地把毽子往空中一拋,毽子快落下來時,我猛地一抬腳,用腳一勾,把剛要落地的毽子踢了起來,就這樣,我的目光緊緊盯著那毽子,頭有節奏地搖動著,腳在一起一落不停地運動著,把毽子不停地往上踢。
邊踢邊數 “1、2、3……”正當我數到36時,自以為已經踢了很多了,便得意洋洋起來,突然腳一滑,身子一晃,腳踢了個空,毽子落到了地上。10、王靜越踢越起勁,當踢到124個時,于怡才踢了106個,王靜按捺不住成功的喜悅,一邊踢一邊美滋滋地朝于怡望望,誰知她稍一帶勁,毽子飛了出去……最后,于怡取得了勝利,獲得冠軍,教室里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11、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學踢毽子,把毽子往上一扔,抬腳就踢,結果踢了一場空,腳剛落地,只聽“吧嗒”一聲毽子結結實實坐在地上,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幾次下來,一個沒踢著,卻出了一身汗。我停下來,一邊休息,一邊琢磨,什嘛原因呢?腳先落地,毽子后掉下來,那就得毽子仍的高,而腳又抬早了,我恍然大悟,重新開始。
12、他踢尖子時,身輕如燕,一會兒用左腳踢,一會兒用右腳踢,一會兒兩只腳輪換著踢。毽子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在前,忽而在后不管毽子落在哪,他都能準確地接住,并把他踢給另一個人。
他給我們表演時,那毽子上下飛舞,就好像一朵花瓣纖細的秋菊在飛舞,又好像一只長著長尾巴的小松鼠在跳躍!毽子在他腳下就像是一個聽話的小精靈。13、你瞧!小剛踢得多棒啊,她手腳輕快,小毽子上下飛舞,就像一只只牽在她們腳上的小燕子,飛去又飛回。
14、看著一只只毽子時而在同學們腳下傳來傳去,時而像蝴蝶一樣在空中飛舞,我羨慕極了。可我一點也不會,只有當“觀眾”的份。
時間長了,我也抵擋不住毽子的誘惑,別人能學,我也一定能行,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會踢毽子,于是我下定決心學踢毽子。15、接著,一個又一個上場了。
要說最逗笑的要數江瑩了,老師說完“預備,開始”后,江瑩就把毽子使勁一仍,毽子就仍到了空中,當毽子落下來的時候,江瑩又使勁一踢,毽子又上去了。就這樣一個接一個,最后,江瑩才踢了三下。
大家紛紛為她惋惜。我想;。
7.毽球的介紹
踢毽子又稱(毽球),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運動,在中國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是一項漢族民間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于中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中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于1956年舉辦的,并制定了簡單的規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則》誕生,它是根據踢毽子的特點,吸收了幾種球類比賽的形式綜合而成的。
8.如何寫一篇關于踢毽子的作文
繩和踢毽是以下肢蹦跳為主的全身運動,主要鍛煉大腦的反應能力,人體的平衡能力,下肢肌肉、關節的收縮力和靈活性,進一步促進新陳代謝和增強內臟器官的生理功能。
據有關研究,跳繩和踢毽子時每分鐘跳踢60多次,時起時落,時高時低,為了不受繩子拌或造成毽子落地,大腦中樞便指揮上下巧妙配合,把繩子跳過或把毽子踢起來,這樣快速的鍛煉,能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防治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等。 跳繩和踢毽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不斷旋轉、顛簸,于是耳朵的前庭分析器受到鍛煉,不僅使人保持較好的平衡能力,而且能防治暈車、暈船、耳病性眩暈。
跳繩和踢毽時的蹦蹦跳跳,鍛煉了下肢肌肉和關節,使兩腿肌肉有力,關節更加靈活。腿是身體的“支柱”,俗話說:“人老先從腿上老”,而跳繩和踢毽子能使兩腿肌肉發達,“支柱”功能增強,步態輕快而矯健,防止了兩腿的衰老,從而延長了人的壽命。
經常跳繩和踢毽子的人,還不容易患關節炎、下肢靜脈曲張、下肢麻木等疾患。冬天來臨,人們的健身熱情卻不減,公園里可以看到不少人在踢毽子。
踢毽子的優越性是其它體育活動無法比擬的,因而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理想選擇。踢鍵子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健身活動。
它簡單易行,經濟實惠,而且不受場地的限制,室內、室外,校內、校外,公園、操場都可以開展踢毽子活動,即使下了大雪,掃出一塊平地也能活動,只要有一塊平地即可。踢毽子時也不受人數限制。
運動量可大可小,可以進行表演,也可進行比賽。踢毽子是一項比速度、比耐力、比技術的活動。
與其它運動相比,其獨到之處在于,它對調節人的眼、腦、神經系統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著特殊的功能。它主要是用下肢做接、落、跳、繞、踢等動作來完成的,能使腳、腿、腰、頸、眼等身體各部分得到鍛煉,其中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它的動作可以讓人體的關節得到橫向擺動,帶動了身體最為遲鈍的部位,從而大大提高了各個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性。
長期踢毽子還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踢毽子要求技術動作準確,使毽子在空中飛舞不能落地,每種動作須在瞬間完成,這樣就會使人的大腦高度集中,心神專一,從而排除了雜念,使踢毽者感覺到身心舒暢,活力無限。
踢毽子對糖尿病人有特別的幫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偏高、缺乏運動,下肢會逐漸萎縮。
而踢毽子主要以腿部、腳部運動為主,從而帶動全身血液循環,這對血糖的調節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頭痛、眼睛不適、肩頸病和坐骨神經痛等慢性疾病也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
經常參加踢毽子運動,有利于增強身體的反應能力或協調能力,促進腿部肌肉的增大和青少年骨骼的健康成長,達到消除疾病,延緩衰老,身體強壯的目的。因此,踢毽子是冬季最好的健身手段之一。
踢毽子具有較強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娛樂性,不必與人爭搶沖撞,運動量可隨意控制,男女老少都相宜,點滴時間也可以利用,學校單位還可以組織比賽。踢毽子是體育,更是一種藝術。
鍛煉身體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想既達到鍛煉目的,又有一定的娛樂性和藝術性,那么踢毽子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了。“過腿片馬”、“鴛鴦葫蘆”、“外磕還龍”,或上或下,若即若離,如訓熟之燕雀,似戀花之狂蝶,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師硯芳說,踢毽最具親和力的是“走毽”,大家圍攏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腿,小小毽子在人群中上下飛舞,不但可以強身,還可以增進朋友間的感情。毽兒雖小,作用卻很大,它要求心到、眼到、腳到,需要精力高度集中。
多人參與時,毽兒是所有參與者注視的焦點,任何微小的失誤都會造成毽兒起落的中斷。 長期低頭伏案,肺臟換氣 功能受限,并使心臟排血量減少,身體新陳代謝下降,繼而影響五臟六腑,這是造成亞健康的重要因素。
踢毽兒時,可以增加心臟排血量,改善肺活量和血液循環,這就從生理基礎上避免了發生亞健康的可能因素。 踢毽兒還有調節神經、緩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毽兒雖小,作用卻很大,它要求心到、眼到、腳到,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多人參與時,毽兒是所有參與者注視的焦點,任何微小的失誤都會造成毽兒起落的中斷。
當毽兒久不落地時,當一個人以漂亮的動作將毽兒傳與他人時,情緒會愈加高昂,一旦落地,一片惋惜聲。情感的交流寓于毽兒的起落跳動之中,這是避免和克服亞健康的精神因素。
精神飽滿、反應靈活、動作準確是身心健康的標志,一個經常踢毽兒的人就具備這些特點。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根本無法踢毽兒,因為反應稍有遲疑或動作稍有偏差,毽兒就會失控。
要準確、敏捷、完美地完成動作,就要求中樞神經支配下的整個神經系統功能的健全,還有免疫、內分泌系統的完好,而身心健康正是亞健康的反面。 雖然近年來國外一些健身運動專家和醫學人士因為跳繩具備眾多優點格外推崇這項運動。
但不少朋友對此還是充滿疑慮,現在我來為大家解惑。 首先我來說說跳繩運動有什么優點和好處。
簡單易行。 跳繩花樣繁多,可簡可繁,隨時可做,一學就會,特別適宜在氣溫較低的季節作為健身運動,而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