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作者陸文夫先生《美食家》作者陸文夫(1928—2005),江蘇泰興人。
5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1956年出版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榮譽》,同年又發表短篇小說《小巷深處》,頗受好評。
《美食家》堪稱陸文夫“小巷文學”的代表作。
小說巧妙地將一個純樸、耿直的革命干部高小庭和一個一輩子沉湎于吃喝的資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生活浮沉扭結在一起,構成曲折復雜的矛盾糾葛,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并巧妙地通過高小庭的眼睛去審視“美食家”朱自冶各個時期的行為和心理。
朱自冶是個房產資本家,一生以吃為業,乃至吃成了“精”。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之后,“會吃”也成了一門專長,他被尊稱為“美食家”,出任烹飪學會會長。
朱自冶的沉浮,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
這種變化糾正了一種偏見;不要單從人生觀方面去鄙視這類人物,還要看到他從吃成“精”中所積累的豐富的美食文化,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受到愛護和尊重。
朱自冶價值的被發現、被肯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發展,從這一人物好吃的不變性中非常生動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多變性。
高小庭在審視朱自冶的過程中也照見了自己。
他極其厭惡朱自冶之類的生活方式,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他發表“反吃喝宣言”,不做名菜,實行“大眾化”。
但菜肴的單調、貧乏,反把自己置于蘇州美食文化的對立面。
他只看到朱自冶這類寄生蟲好吃圖享受的一面,卻看不到吃好也是人民大眾的愿望這一面。
經歷了種種曲折之后,他終于懂得了“吃的文化”應該保存和發展。
高小庭思想的幾番波折,反映了建國以來幾個歷史階段的“左”傾危害和經驗教訓,是歷史的一面真實的鏡子。
作品以人物命運的曲折發展為主線,將朱自冶有吃、無吃的不斷反復的過程和高小庭的反對美食到重視美食的過程交錯推進,并將歷史與現實溝通起來,從中顯示出豐富的社會內涵。
小說以蘇州的風土人情、園林景致、名菜佳肴、歷史古跡等營構獨特的景觀,造成作品特有的情調、意境和韻味,加上吳語的運用舒卷自如,為作品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
美食家》通過一位老吃客的經歷反映了當代社會和文化觀念的變遷,歷次政治運動使社會生活日益粗鄙的外部環境與基層當權者內在狹隘的階級報復心理,使有著悠久傳統的江南食文化遭到破壞,但同時真正的民間社會卻在日常生活方式下保存了這種俗文化的精髓。
小說的敘述者是個對食文化、對老吃客都有著嚴重偏見的“當權者”,由這樣的角色敘述蘇州民俗的美食文化很難說稱職,但通過他的視角來反映食文化的歷史便器那卻有著警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