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正能量的小故事
1、雅安最美志愿者廖智的命運是在地震中改變的。
她曾是綿竹市漢旺鎮一名舞蹈老師,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女兒和雙腿,也幾乎失去了一切希望。對舞蹈的熱愛喚起了她重生的渴望。
災后她組建了殘疾人舞蹈團,戴著假肢站立在舞臺上。時隔5年,雅安發生地震。
廖智在災難當天加入重慶鑫源摩托越野救護隊,奔赴災區一線救援。她在偏遠災區發放救援物資、幫助災民搭建臨時帳篷,勞動強度之大幾乎讓人忘記她的“弱者”身份。
有人拍攝下廖智在救災間隙休息的美麗身影,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她被稱為“雅安最美志愿者”。廖智在博客上寫道:“很多人用‘堅強’來形容我這個人。
我并不這樣認為。我只是在無法動彈的困境中,盯著自己還擁有的——不只是機會,還有夢想和愛。”
2、九旬醫生讓窮人看得起病97歲的胡佩蘭是中國最年長的出診醫生。她原來是鄭州鐵路中心醫院最出名的婦產科專家,行醫50年治愈了無數疑難雜癥;她也是一個優秀的母親,養育了包括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在內的4個兒子。
70歲時,她在辛苦了大半輩子后退休了,而她依舊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鐘都活得有價值,希望自己能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為病人服務。于是,從1993年到現在,她一直在基層醫療機構坐診,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一堅持就是20年。
“便宜藥治大病”是胡佩蘭的口頭禪。行醫70年,她從未收過一個紅包,開藥很少超過百元。
她希望每一個窮人都能看得起病,不讓病人花一分冤枉錢。3、陌路人18年贍養情誼李昌女與謝阿婆本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18年前,李昌女給一個上門乞討的流浪老人遞了碗飯,那個老人就是命運多舛的謝阿婆。謝阿婆遭遇了種種生活變故,家徒四壁,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她在75歲時絕望地離家流浪。
絕處逢生,她在流浪路上遇到了李昌女,李昌女收留了她。18年中,謝阿婆兩次病危,走到生命的邊緣,李昌女總是不離不棄,把謝阿婆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一時的緣分鑄成了永恒的情誼。
李昌女是一個家境并不寬裕的普通農婦,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并不輕松。18年中,她為了湊錢給謝阿婆看病,甚至只能克扣自家孩子的肉錢。
如今,李昌女每天悉心照顧謝阿婆,她的最大心愿是能把謝阿婆的腿治好,可是10萬元的治療費對李昌女來說是個天文數字,讓她整天發愁。全國老齡辦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達49.7%。
在大都市,有些人回家看望、照顧父母已是奢侈行為,像李昌女那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更顯得彌足珍貴。4、局長為農民工去臥底陳家順是云南省沾益縣的官員,他在離云南2000多公里的重商之城義烏成為一個傳奇。
這個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為保障本縣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5年時間在義烏5次刻意隱瞞公務員身份,臥底做一名打工仔。他當過操作員、倉庫保管員,養過豬,干過裝卸工和民辦學校教師,每次臥底他都和農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
他體會過站12個小時后走不動路的勞累,領教過在彌漫著汗臭和呼嚕聲的集體寢室里徹夜難眠的滋味,經歷過為了領取工資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的屈辱。“農民工”這個群體在陳家順眼中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張張對生活充滿熱切希望的鮮活面孔。
在深切了解“農民工”的每一點疾苦和需求后,面對帶著不同訴求的鄉親,陳家順“引導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位置”,他提出的擇崗建議句句說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在義烏,他幫助農民工得到了離開家鄉后的第一份尊重。
5、最美教學樓與最破鄉政府遼寧省錦州凌海市板石溝鄉是一個貧困鄉,全鄉最嚴重的危房是鄉政府辦公室:一排有35年歷史的紅磚平房,外墻上到處是磨損的痕跡,屋內因為設備老化,冬天漏風夏天漏雨,在這里,廁所都是露天的旱廁。與“破屋”相距僅500米的建筑是全鄉最豪華的高樓——鄉辦學校。
這座花費380萬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各式設備齊全,就連微機室和實驗室都堪與大城市的學校比美,是全鄉人的驕傲。以前,學校和鄉政府辦公樓一樣,也是危房。
2007年,鄉政府決定為孩子們建一座漂亮的大樓。在這個幾乎沒有任何企業、沒有稅收來源的地方,要自籌資金建教學樓,無比困難,但是他們做到了,一點一滴籌了100多萬元。
最終,由省教育廳立項,又爭取到200萬元專款,終于讓學校如期建成。而鄉政府的房子卻一直沒錢維修。
板石溝鄉的地勢地貌決定了鄉政府的破房子以后注定會被水淹沒;而這排會被淹沒的舊房子,卻是當地百姓心中永恒的美好記憶。6、貨物脫落司機急,京珠人熱相助10月9日,蔡甸收費站出口6號道,一輛大貨車的大件貨物在車道掉落,收費站員工第一時間鼎力相助,受到過往司乘的一致贊許。
當日下午5時許,一輛廂式載重貨車從蔡甸所出口6號道下站,“咚——咚——”兩聲巨響,現場班長連忙上前查看,原來貨車里裝運的兩大件機床受慣性影響摔落車道。貨車司機見此情景立馬傻了眼——300多公斤重“大個兒”機床上哪去找叉車弄進車廂?班長見此情景,當機立斷安排貨車司機先把車子開離車道,并迅速在散落的機床后方擺上安全錐,指引。
2.守護生命的正能量小故事
安全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可是由于我們一個個小小的疏忽,卻總是招來了安全的孿生兄弟——危險。
一天下午,放學后,我回家剛把門打開,竟然發現中午媽媽打開的吹風機還在吹,而且吹的是我們“無防備”的沙發,我三步并做二步跑過去,扯出了插頭,摸了摸已經被吹風機吹了2個多小時的沙發,尖叫了一聲:“啊!這沙發真燙呀!”幾分鐘后,摸過沙發的手長出了水泡,原來我的手被燙傷了!
曾記得一個周末,我突發奇想,帶著伙伴去無人地里烤燒烤。當我們美滋滋地吃著香味撲鼻的臘肉時,突然一陣大風刮來把我們烤的花生米給吹得滿地都是,我們望著地上臟兮兮的、香噴噴的花生米,嘆息著,還未回過神來,又一 陣大風刮來,火中一片正在燃燒的樹葉給吹了出去,那片帶著火焰的樹葉飛到了一大堆靠在屋子旁的干樹葉堆上,那堆干樹葉飛快地燃燒起來,伙伴們一個個目瞪口呆。“喂,快拿塑料袋接水來!快、、、、、、”還是我這個見多識廣的“統帥”做出了重要指示。幾分鐘的功夫,這堆大火便被我們熄滅了,但是火堆旁的房子被燒黑了一大塊,周圍一片狼籍。
更讓我觸目驚心的一幕是:幾年前我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晚會,在一酒樓正和伙伴們做游戲,突然“砰”的一聲,一個啤酒瓶子出乎意料的爆炸了,我的朋友文巧眉的眼睛被炸著了,當時她的腳下鮮血一片,經醫院搶救,結果是她左眼球破裂,我們后悔莫及,慚愧極了!而她呢?留下了終生遺憾!
在我們的生活中,危險是不可避免的,讓我們消除隱患,讓危險消失吧!一個小小的疏忽,有時候就可能造成血的教訓,甚至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同學們,讓我們學好安全知識,樹立安全意識,讓安全守護我們吧!
守護生命,從身邊小事做起!
3.勵志小故事 正能量故事內容概括140字左右
勵志小故事,一定好好讀完!
一、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認為,足以擺平或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棘手問題的人,就是優秀的管理者,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俗話說:"預防重于治療",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勝于治亂于已成之后,由此觀之,企業問題的預防者,其實是優于企業問題的解決者
二、鸚鵡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只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
另一只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
該買哪只呢?兩只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
結果突然發現一只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
這人趕緊將老板叫來:這只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店主說:不。這人奇怪了:那為什么又老又丑,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只鸚鵡叫這只鸚鵡老板。
這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
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于完美主義,事必躬親,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領導人。
三、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清事情的"本末"、"輕重"、"緩急",然后從重要的方面下手。
四、扁鵲的醫術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而往往是即使請來了名氣很大的"空降兵",結果于事無補。
五、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4.中國**的正能量故事簡短的
心照日月浩氣存——鄧中夏
“一個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中國人很重視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了個人升官發財,那么茍且偷生的活,也能夠叫做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一個人為了最多數中國民眾的利益,為了勤勞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處、有價值。”這就是我黨早期的一位卓越的工人戶外領袖鄧中夏在獄中寫的。
鄧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縣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父親中過舉人,當過縣長,從小入私塾讀古書,后舉辦小學、衡陽中學,又考入湖南師范文史專修科。他是到校內兼職的楊昌濟老師欣賞的學生。在經常去楊家請教時,結識了第一師范的**,并經常在一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1917年鄧中夏隨父入京,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在校內,他最崇拜李大釗、陳獨秀,并在兩人的影響下投入“五四”新文化戶外。
在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上街游行時,鄧中夏是主要組織者,而且是沖進趙家樓點火和痛打賣國賊的十幾名學生之一。隨后,他又前往長沙,聯絡已返湘的**,建立湖南學生聯合會。他還發起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于1920年10月協助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小組,成為黨的建立者之一。建黨后,他投身工人戶外,在北京長辛店、上海和廣東省港罷工戶外中威名遠揚。(觀后感大全)
1920年末,鄧中夏等人受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派遣,到長辛店開展工人戶外。1923年,他到上海大學任教,并創辦《中國青年》雜志。同時領導紗廠工人同日本資本家進行斗爭。1925年,他到廣東組織領導反對英國的省港大罷工,擔任了罷工委員會的顧問和黨團書記。一年半的時刻里,有二十幾萬工人在他的指揮下行動。設在廣州東園的罷工委員會,即指揮著地面武裝——糾察隊,又有水上艦隊——緝私隊,還有負責罷工工人吃住得財政部,并發行報紙《工人之路》,儼然一個政府的樣貌。中共領導的革命政權,恰恰從鄧中夏等領導省港罷工起建立了雛形。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鄧中夏轉入地下活動,在廣州起義失敗的危急時刻還擔任過廣東省委書記。1928年,他赴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并當選中央委員。在蘇聯期間,他寫下了《中國職工戶外史》。1930年,他回國被派往湘鄂西任紅二軍政委。翌年末,它被調回上海,由于各種原因一度受到“過左”領導的冷落。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鄧中夏不幸被捕,被叛徒出賣了真實身份。在獄中,他以一個**員的鋼鐵意志挺住了敵人的殘酷摧殘。鑒于地下黨支部透過難友對鄧中夏說:“同志們很關心你,你有什么打算?”鄧中夏聽后激動地說:“請你告訴大家,就是把鄧中夏的骨頭燒成灰,鄧中夏還是**員。”
他給同志們上黨課,講馬列主義,講**員的理想和氣節,講工人戶外。他在自我性命的最后時刻,給**寫了一封信,深情地說:“同志們,我快要到雨花臺區了,你們繼續發奮奮斗吧!最后勝利中就是咱們的!”
1933年9月21日的黎明,鄧中夏從容的穿好衣服,大聲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萬歲!”“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向刑場走去。臨刑前,憲兵問“你還有話嗎?”鄧中夏回答:“對你們當兵的人,我有一句話說,請你們睡到半夜三更時好好想一想,殺死了為工農兵謀福利的人,對你們自我有什么好處?!敵人害怕鄧中夏同志進行革命宣傳,命令立即開槍,就這樣,雨花臺下,鄧中夏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地獻出了年僅39歲的性命。杰出的工人戶外領袖——鄧中夏先生犧牲了,但他的事跡將永遠激勵著咱們。的確,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處有價值。
5.中國**的正能量故事簡短的
心照日月浩氣存——鄧中夏 “一個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
中國人很重視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了個人升官發財,那么茍且偷生的活,也能夠叫做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
一個人為了最多數中國民眾的利益,為了勤勞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處、有價值。”
這就是我黨早期的一位卓越的工人戶外領袖鄧中夏在獄中寫的。 鄧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縣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父親中過舉人,當過縣長,從小入私塾讀古書,后舉辦小學、衡陽中學,又考入湖南師范文史專修科。
他是到校內兼職的楊昌濟老師欣賞的學生。在經常去楊家請教時,結識了第一師范的**,并經常在一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1917年鄧中夏隨父入京,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在校內,他最崇拜李大釗、陳獨秀,并在兩人的影響下投入“五四”新文化戶外。
在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上街游行時,鄧中夏是主要組織者,而且是沖進趙家樓點火和痛打賣國賊的十幾名學生之一。隨后,他又前往長沙,聯絡已返湘的**,建立湖南學生聯合會。
他還發起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于1920年10月協助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小組,成為黨的建立者之一。建黨后,他投身工人戶外,在北京長辛店、上海和廣東省港罷工戶外中威名遠揚。
(觀后感大全) 1920年末,鄧中夏等人受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派遣,到長辛店開展工人戶外。1923年,他到上海大學任教,并創辦《中國青年》雜志。
同時領導紗廠工人同日本資本家進行斗爭。1925年,他到廣東組織領導反對英國的省港大罷工,擔任了罷工委員會的顧問和黨團書記。
一年半的時刻里,有二十幾萬工人在他的指揮下行動。設在廣州東園的罷工委員會,即指揮著地面武裝——糾察隊,又有水上艦隊——緝私隊,還有負責罷工工人吃住得財政部,并發行報紙《工人之路》,儼然一個政府的樣貌。
中共領導的革命政權,恰恰從鄧中夏等領導省港罷工起建立了雛形。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鄧中夏轉入地下活動,在廣州起義失敗的危急時刻還擔任過廣東省委書記。
1928年,他赴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并當選中央委員。在蘇聯期間,他寫下了《中國職工戶外史》。
1930年,他回國被派往湘鄂西任紅二軍政委。翌年末,它被調回上海,由于各種原因一度受到“過左”領導的冷落。
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鄧中夏不幸被捕,被叛徒出賣了真實身份。在獄中,他以一個**員的鋼鐵意志挺住了敵人的殘酷摧殘。
鑒于地下黨支部透過難友對鄧中夏說:“同志們很關心你,你有什么打算?”鄧中夏聽后激動地說:“請你告訴大家,就是把鄧中夏的骨頭燒成灰,鄧中夏還是**員。” 他給同志們上黨課,講馬列主義,講**員的理想和氣節,講工人戶外。
他在自我性命的最后時刻,給**寫了一封信,深情地說:“同志們,我快要到雨花臺區了,你們繼續發奮奮斗吧!最后勝利中就是咱們的!” 1933年9月21日的黎明,鄧中夏從容的穿好衣服,大聲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萬歲!”“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向刑場走去。臨刑前,憲兵問“你還有話嗎?”鄧中夏回答:“對你們當兵的人,我有一句話說,請你們睡到半夜三更時好好想一想,殺死了為工農兵謀福利的人,對你們自我有什么好處?!敵人害怕鄧中夏同志進行革命宣傳,命令立即開槍,就這樣,雨花臺下,鄧中夏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地獻出了年僅39歲的性命。
杰出的工人戶外領袖——鄧中夏先生犧牲了,但他的事跡將永遠激勵著咱們。的確,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處有價值。
6.工廠的正能量簡短事件
2013年,世界流行正能量。
所謂正能量,就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帕臺古麗?吾甫爾,一個43歲的單身女人,當生活的種種磨難和不幸降臨到她頭上時,她沒有選擇悲觀失望,怨天尤人,沒有變得一蹶不振,而是選擇了堅強。
這種堅強,可以說就是一種正能量的體現。可不是嗎?當你滿腹惆悵,郁郁寡歡甚至憂郁不得志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牢騷和埋怨,也不是消極和等待,而是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尋找出口的堅忍不拔的意志。
生活是實實在在的,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命運的磨礪。悲觀失望只能消磨我們的意志,只有帶著笑臉去迎接,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真諦。
給生命多一種可能性。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
魯迅也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不幸。”偉人之所以偉大,因為在他們成功的背后留有的不僅是一份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們敢于向命運挑戰,并化厄運為前進的動力,踩著厄運的肩膀邁向成功的階梯。
盡管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如意,盡管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不盡人意的打擊,但唯有如此,生命才會波瀾起伏,才會真切。與其讓生命順順利利地平滑下去,不如在生命中多些不如意,在一次次失敗的厄運后體味生活的精彩、生命的價值,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濃墨重彩,使它更加充實,更加美麗。
生活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鮮花。朋友,請熱情接受體驗生活賜給我們的種種感受,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
記住:即使你有了一千次失敗,可你還有那第一千零一次呢?給生命多一種正能量。當有一天,厄運向你低頭——請看吧,迎接你的將是燦爛無比的旭日晨光。
我們需要正能量莉莉和翠翠是同桌。莉莉常常邀請翠翠來家玩,可是翠翠卻從不請同學去她家玩,對自己的家人也是事字不提。
一天,同學們發現翠翠穿的襯衫是由成人衣服改造的,于是對她議論紛紛,只有莉莉還和她玩。天氣轉寒,翠翠買不起手套,便表示出“我才不怕冷”的神態,可是她手上的凍瘡將她的寒冷暴露無遺。
初春的某個假日的下午,莉莉的媽媽在整理冬衣準備送去干洗時在莉莉的羊絨大衣口袋里發現了兩雙一模一樣的手套,莉莉的媽媽感到十分不解。莉莉解釋說,因為翠翠買不起手套,她不愿穿別人送給它媽媽的土布手套,也不接受同學無緣無故送的禮物。
媽媽買的手套很漂亮也很暖和,于是就故意帶了兩雙,假裝糊涂多帶了一雙,這樣翠翠就能戴上手套了。媽媽走到窗前擁抱莉莉,草地上的花開得又香又暖。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暖》。當一個家境貧寒的孩子和一個家境優越的孩子在一起時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他們都得到了快樂,家境優越的孩子會得到尊重別人的快樂,家境貧寒的孩子會得到被人尊重的快樂;二是:他們都得到了悲傷,家境優越的孩子會因為奚落別人所以良心受到了譴責,從而悲傷,家境貧寒的孩子因為被別人奚落所以心靈受到了挫傷,從而悲傷。
試問:當我們遇見一個因為家境不好而乞討的可憐人時你是會大搖大擺地走上去,扔下一疊錢,大聲說:“乞丐,錢給你!”并對自己的“善良”感到滿意,還是對他說:“其實你很棒,只要你努力,肯定會改善家境的。”我選擇后者,因為,后者能帶給這個可憐人無窮的正能量。
其實,貧窮的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尊重,我們想幫助別人,首先應該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莉莉幫助了翠翠卻又不讓人看出破綻,這是一切正能量的起源,翠翠的心被這種正能量溫暖了,因為它帶給了人尊嚴!這句是很有哲理的話,分享給大家:對于人來說、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他人。
我愿意做賽場上鼓掌的那個人,將愛與支持奉獻于一路奔跑的人們,成為支持力量的那種力量存在。如孟子和岳飛的母親指引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方向;如海倫凱勒的家教沙利文給予其精神力量讓她不懼黑暗;如擅使計謀的軍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 每個人的人生態度都不一樣,選擇的方向也不同,而我選擇鼓掌,則是一種人生要為之不斷奮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應該讓別人的生活因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鼓掌者,心存善與美,心靈芳香,成為人們心靈的驛站。
1942年德軍的鐵蹄踏碎了巴黎的寧靜,花店的老 板洛希亞擔心戰爭讓熱愛生活的巴黎人沉入黑暗與恐懼不能自拔, 于是在夜里為城鎮里的左領右舍每家送了一大束玫瑰。第二天,幾乎全巴黎的女士都捧著玫瑰走在街上,家園的美好讓遠方的戰士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這就是著名 的“玫瑰花的早晨”。
洛希亞那鼓舞人們熱愛生活的掌聲,回響在巴黎的黑暗年代里,在每個聽到的人們心里,培育出芬芳的玫瑰,植根于精神世界里,永不凋謝。 而這,也正是我所努力的目標與動力。
“我能奉獻的沒有其他,只有熱血、辛勞、淚水與汗水”。鼓掌者,傳遞愛與力量,而做到這些,除了付出等質的熱血與辛勞,別無他法。
同為戰爭時期的又一強大的女性:南丁格爾就詮釋了這種奉獻。出身名門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生活中正能量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