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舉十句八字的詩詞或優美句子
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3.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6.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7.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8. 夢醒繁華,一城荒蕪。
9. 春宵酒醒,芬芳何尋?
10. 一葉落寞,萬物失色。
11. 雪落無痕,雁過留聲。
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出自《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釋義】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恒. 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回蕩,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2. 向來緣深,奈何情淺:出自顧漫 的《何以笙簫默》。
3.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出自《詩·王風·采葛》。【原作】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這首詩寫一個男子在城樓上等候他的戀人。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此句。
2.唯美的八字短句有哪些
原發布者:**亞
八字經典話語短句【篇一:八字經典話語短句】八字勵志名言短句大全: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其輕人,不如重我;觀海得深,瞻天見大;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貧而無怨,富而不驕;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其輕人,不如重我;觀海得深,瞻天見大;食之以時,用之以禮;10.貧而無怨,富而不驕;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12.虛懷若竹,清氣若蘭;1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14.與其輕人,不如重我;15.君子力學,晝夜不息也。1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17.君子之學,死而后已。18.生之初,不食則死;19.人之幼稚,不學則愚20.謀事在人,成事在天21.圣境之下,調心養神22.兩粒種子,一片森林23.上善若水,厚德載物。24.北海雖賒,扶搖可接;25.東隅已逝,桑榆非晚。26.失之桑榆,收之東隅27.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8.力求有功,方能無過;29.心氣和平,事理通達;30.虛懷若竹,清氣若蘭;10.寧為蛇頭,不為龍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1.竹貴有節,人貴有志;人貴有志,學貴有恒。12.千錘成利器,百煉不成鋼。13.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14.雨不會下一年,人不會窮一世。15.只有上不去的天,沒有做不成的事。16.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擺渡人。17.刀無鋼刃不鋒利,人無意志不堅定。18.有志之人志不移,無志之人常立志。19.如其坐而言,不如起而立。20.頂峰屬有志之人,困難欺無能之輩。21.寶劍鋒從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0.如果在勝利前卻步,往往只會擁抱失敗;如果在困難時堅持
3.一句八字的簡單古詩
觀滄海_ 作者: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解說 《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
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
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
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
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