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古中醫
1,神農嘗百草 日中百毒。-------研究中藥也太他媽的容易了,太簡單了,找個原始人嘗嘗就行了。
2,扁鵲從人體內(貌似手術)拿出一個黃雀飛走了,患者的病好了。------他媽的,聽說過寄生蟲,還沒聽說過“寄生鳥”。
3,華佗用利斧劈開頭顱,取出“風涎”,真牛X,什么感染,什么靜脈竇止血,什么大腦的功能區都不用管了,開吧!---------對了,中醫認為大腦沒用的,“心主神明”的。
4,李時珍把人屎(人中黃),耗子屎(五靈脂),人尿(人中白),都給人吃的------搞中醫要的都說現在污染重,中藥效力不高了,看來古代的屎是“綠色的”,“純天然的”。
5,孫思邈活了一百四十多歲,其余的名人也都活了九十多歲,對了,那個神農,扁鵲經考證還是神仙哩,長生不老滴。
實在對不起,沒時間了,先給你打5個故事,改日再奉上。
2.中醫藥故事
老鸛,是鳥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長而直。
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魚蝦等為生。這里有個故事。
相傳,在隋唐時期,我國著名醫藥家孫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煉丹制藥,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中有許多風濕病患者,孫思邈卻束手無策。
這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采藥,忽然發現一只灰色老鸛鳥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許久之后,才拖著沉笨的軀體緩慢地飛走了。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在啄食這種小草,隨后飛走了。
奇怪的是,老鸛已無病態,飛得輕巧雄健有力。孫思邈對身邊的徒兒說:老鸛鳥常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病痛,老鸛鳥能食此草,說明此草無毒,能治療風濕病,我們也把這草采回去試用。
風濕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連服幾天之后,奇跡發生了,原來雙腿紅腫的關節,都腫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喜訊傳開,慕名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治愈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請孫思邈為小草起個名,孫思邈說:這藥草是老鸛鳥認識的,就叫它“老鸛草”吧!現代植物為牻牛兒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兒苗,或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鸛草,除去殘根的全草入藥。
性味苦辛、平,祛風、活血通絡。治風濕疼痛,肢體麻木,關節酸痛,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據《滇南本草》載,老鸛草可祛諸風,治皮膚發癢,通行十二經,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等。用法與用量為:水煎內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
在民間,運用老鸛草治療風濕病,由于療效顯著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擴展資料: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 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
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于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
“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經絡學說 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3.中醫養生的小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藥。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藥,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藥“牛黃”便誕生了。
中醫養生故事--蘇東坡妙聯對名醫 答案補充 蘇東坡不但在文學方面有偉大成就,而且在醫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人稱“儒醫”。 他在杭州任知府時,就致力于搞醫學研究。當時該地瘟疫經常發生,百姓死亡很多。為了把黎民百姓從痛苦的病魔中解脫出來,蘇東坡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幾十兩黃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診坊,專門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傳說在杭州城西有個龐家莊,莊主姓龐名安時,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濟貧,好善樂施,是遠近聞名的一位老中醫他喜歡交際,也愛好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因而與蘇東坡交往甚厚,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詩論對,切磋醫學。
答案補充 有一天蘇東坡正坐在書房里翻閱醫學書籍,外面衙役來報:“啟稟大人,府外龐中醫求見”。蘇東坡忙說“有請”。龐中醫在衙役的引領下來到書房門前,猛抬頭,一眼看見門旁新掛了兩只燈籠,他不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 蘇東坡正好迎出門來,他聽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領神會,隨即續出下聯:架鼓鼓架,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補充 二人相視大笑,手挽手走進后院。院子的中央設一小花園,龐中醫 看見園中生長的翠竹蔥綠茁壯,他靈機一動,贊嘆道:
中暑最宜淡竹葉
蘇東坡隨口對道:
傷寒尤妙小柴胡
兩人在花園邊坐下,衙役遞上香茶,二人品茶談天。他倆從名詩談到名醫,又從對聯談到醫學,真是棋逢對手,喜結知音。
忽然,一陣微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龐中醫 抬頭一看,只見園中玫瑰正盛開,嫵媚嬌嬈。他觸景生情,又出一聯:
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
蘇東坡聽他又吟一聯,未加思索也脫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龐安時坐了一會,告辭出來,隨口又出一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蘇東坡含笑答道: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藥名。對聯對得工整和諧,妙趣橫生。
4.古代簡短有寓意的小故事
結草銜環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的父親魏武子有個非常寵愛的小妾。魏武子臨死前,要魏顆把那個小妾給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顆卻把父親寵愛的那個小妾嫁給了別人。
后來,秦將杜回領兵攻打晉國,晉王命魏顆率兵抵抗。兩軍正在激戰之時,戰場上突然出現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當天夜里,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的那個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的那個婦人的父親,特來戰場上結草報恩。”
《后漢書·楊震傳》注引《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楊寶小的時候,在山林中見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黃雀。楊寶見它可憐,便帶回家中精心照料。等小黃雀的傷完全養好后,楊寶就把它放了。當天晚上,楊寶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黃衣童子,口中銜著四個玉環,說是送給楊寶的禮物,并祝愿楊寶子孫幾代都做大官。后來,楊寶的兒子、孫子、曾孫果然都做了大官,享盡了榮華富貴。
根據這兩個傳說,人們概括出了“結草銜環”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后以“結草銜環”為感恩圖報之典。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5.有趣的中草藥植物故事
中藥藥名小故事——九死還魂草[align=center][b][size=5][color=green]中藥藥名小故事——九死還魂草[/color][/size][/b][/align] O'K5~9[~ bh[size=4][color=green] 傳說在昆侖山上,有一個金光閃閃的天池,那是王母娘娘洗澡的地方。
在天池岸上,生長著一種仙草,這種仙草能起死回生。有1年民間大旱,瘟疫流行,成千上萬的百姓死亡。
住在天池中的龍女,看到入間遭受災難,十分同情,把天池岸上的仙草偷偷帶到人間為人民治病,普救眾生,成千上萬死去的百姓竟然起死回生,龍王知道此事,大發雷霆,一怒之下、把龍女打下人間。龍女到人間后,心甘情愿變成還魂草,普救眾生。
還魂草生命力強,晾干后放入水中又生長,故名還魂草。[/color][/size]o*[zF1B~T H0w)d/dgn [size=4][color=green] 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的峭壁上,干旱的巖石縫隙中,生長著一種能治跌打損傷的貴重的藥材,叫“還魂草”。
其生命力強,晾干后放入水中又生長,故名還魂草。這種植物很奇特,干旱時,它的枝葉卷縮起來,植物體變得焦干,進入了“假死”狀態,當得到雨水、溫度適宜時,它就大量吸水,枝葉舒展,又“蘇醒”過來。
由于干旱石崖難以保持水分,它要經過多次的“枯死”和“還魂”才能長大和繁衍,所以被稱為“九死還魂草”。它生長在高高低低的亂石山上,石頭棱角銳如刀尖,連生命力頑強的青苔都難生長。
自然,要想采到它,也十分不易。A8L/F2u7@7a,WTj;}1Ihm 2E({6xA5L4O3p s 九死還魂草的學名叫卷柏,又名萬年青、長生草,是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蕨類植物,高5~l5厘米,頂端叢生小枝,小枝扇形分叉,輻射開展,扁平狀,淺綠色,干時內卷如拳(我們當地有叫“鐵拳頭”),莖棕褐色。
是卷柏科卷柏屬多年生草本花卉。腹葉斜向上,不并列,卵狀矩圓形,邊緣有微齒。
孢子囊穗生于枝頂,四棱形,子葉卵狀三角形,,子囊圓腎形。喜生于海拔800米的巖石縫中,分布于我國少部分省區。
還魂草作為室內微型盆景,四季常綠,形如高山勁松,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color][/size]ZL"R h8s~N {)E9BIu[size=4][color=green] 卷柏是一味消炎止血藥,常用來治咳血、吐血、便血、脫肛、月經過多、子宮出血、閉經、風濕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感冒,衄血,血崩等疾病。
用卷柏干粉敷在嬰兒臍肚上消炎止血,效果很好。卷柏有美容作用。
用卷相干粉和雞蛋清調和敷于面部,可使面部光潔秀麗。卷柏內服,有強陰益精的作用。
是外傷出血的神奇中草藥,原始的風景植物,即可觀賞又可藥用,是難覓的神仙草藥,保證侵泡后栽培成活率100%。[/color][/size]k(}6ClA $i7z {/qD_ K| [size=4][color=green] 從卷柏的異名上可以看出來《滇南本草》稱之為回陽草,《本草綱目》叫它長生不草,《分類草藥性》叫它還魂草《現代實用中藥》叫它九死還魂草《漸江中藥手冊》叫它見水還陽草。
卷柏何以能夠九死還魂,長生不死呢?曬干的植物會存活!枯木逢水會發芽!只要把還魂草的干品侵入水中侵泡后栽培,就會起死回生,還魂草就是這么的神奇。[/color][/size]:C J|8d`j}E.u1o;B!f"~u6m"d z4b [size=4][color=green] 如把它栽培在盆里,就是一棵很好的萬年松盆景!用于假山、大型盆景栽培點綴,可以大大提高觀賞價值。
放在你家里,它就是你一生喜怒哀樂的生命見證!是很好的送人禮品,因為它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象征![/color][/size]d#Sg7py%h!UF:r!M\q [size=4][color=green] 卷柏確實有頑強的抗旱能力,日本有位生物學家曾發現,用卷柏做成的植物標本,在時隔11年之后,把它浸在水里,它居然“還魂”復活,恢復生機了。[/color][/size]A'K@i;*,fp*i [size=4][color=green] 美洲的卷柏更加奇特,它們能在干旱時縮成圓球,隨風滾動,遇到有水的地方,就伸展開始生長,缺水時又開始旅行了,所以又被稱作“旅行植物”。
讀武俠小說,其中最神奇之處,除了各種玄妙無比的神功外,就是那些功能各異的神藥了。有能增強內力的、有能起死回生的、有善治外傷的、與善療內疾的……而其中最能吸引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毒藥了,什么七蟲七花膏、三笑逍遙散、金蠶蠱毒……真是琳瑯滿目,“毒”不勝收,讓人不由得感慨祖國醫藥之博大精深。
由是觀之,武俠小說對于中國傳統醫藥的宣傳是功不可沒。 有人會奇怪,那些神奇的毒藥都流傳下來沒有。
對此我只能遺憾的說,這些東西絕大部分應該是文學作品的夸張,真正的毒藥是有的,但并沒有那么厲害。從典籍的記載來看,古人對于毒藥的認識還是很豐富的,很多本草記載的來自動物、植物、礦物的毒藥,都被現代研究證實了其確切的毒性。
學過一點中藥的人,隨便說上十來種毒藥是不成問題的。只是這些毒藥的藥效雖然足以致人死命,但很少有能夠讓人頃刻間斃命的,即使純度很高,或者幾種毒藥一起用也難以達到這種效果。
對于這類神乎其神的東西,真正的醫藥界是不大感興趣的,倒是一種被江湖高人視為“下三濫”的東西,因為其“貼近大眾、簡單易得、使用方便、效果顯著,實為居家旅行行走江湖作奸犯科劫財劫色之必備佳品”而得到了較細致的研究。它,就是江湖上無人不曉的“蒙汗藥”!蒙汗藥最有名的應用似乎應。
6.中醫名人的一個小故事(意思5
懸絲診脈
孫思邈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臥不寧。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問道:“皇后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藥全無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藥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癥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后治療才好!”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由于有“男女授受不親”
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
近的。于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然后,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萬歲!民醫已對病癥經過了查問診脈,診斷其為胎位不順,民間叫做小兒扳
心,故而難產十多個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孫思邈診斷完畢,向太宗稟告了病因。唐太宗聽完以后,問道:“孫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樣治療?”
孫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將皇后的手扶近竹簾,民醫在其中指扎上一針即見效果。”于是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后疼痛,
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緊接著采女忙忙跑出來說道:“啟稟萬歲,皇后被孫醫師扎過一針后,產下了皇子,人也蘇醒了!”
唐太宗聞言大喜,對孫思邈說道:“孫先生果真醫理精深,妙手回春,確實是當代名醫!今日醫好中宮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執掌太醫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孫思邈不愿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并撰寫《千金
方》濟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
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并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深為孫思邈的高
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藥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
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后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并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7.中醫養生的小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藥。
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
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
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
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
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藥,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
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藥“牛黃”便誕生了。
中醫養生故事--蘇東坡妙聯對名醫 答案補充 蘇東坡不但在文學方面有偉大成就,而且在醫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人稱“儒醫”。 他在杭州任知府時,就致力于搞醫學研究。
當時該地瘟疫經常發生,百姓死亡很多。為了把黎民百姓從痛苦的病魔中解脫出來,蘇東坡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幾十兩黃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診坊,專門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傳說在杭州城西有個龐家莊,莊主姓龐名安時,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濟貧,好善樂施,是遠近聞名的一位老中醫他喜歡交際,也愛好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因而與蘇東坡交往甚厚,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詩論對,切磋醫學。
答案補充 有一天蘇東坡正坐在書房里翻閱醫學書籍,外面衙役來報:“啟稟大人,府外龐中醫求見”。蘇東坡忙說“有請”。
龐中醫在衙役的引領下來到書房門前,猛抬頭,一眼看見門旁新掛了兩只燈籠,他不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 蘇東坡正好迎出門來,他聽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領神會,隨即續出下聯:架鼓鼓架,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補充 二人相視大笑,手挽手走進后院。
院子的中央設一小花園,龐中醫 看見園中生長的翠竹蔥綠茁壯,他靈機一動,贊嘆道: 中暑最宜淡竹葉 蘇東坡隨口對道: 傷寒尤妙小柴胡 兩人在花園邊坐下,衙役遞上香茶,二人品茶談天。他倆從名詩談到名醫,又從對聯談到醫學,真是棋逢對手,喜結知音。
忽然,一陣微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龐中醫 抬頭一看,只見園中玫瑰正盛開,嫵媚嬌嬈。他觸景生情,又出一聯: 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
蘇東坡聽他又吟一聯,未加思索也脫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龐安時坐了一會,告辭出來,隨口又出一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蘇東坡含笑答道: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藥名。
對聯對得工整和諧,妙趣橫生。
8.中醫名人的一個小故事(意思5
懸絲診脈孫思邈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
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臥不寧。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問道:“皇后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藥全無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藥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
疑難之癥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后治療才好!”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后,表示同意。
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由于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于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然后,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
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萬歲!民醫已對病癥經過了查問診脈,診斷其為胎位不順,民間叫做小兒扳心,故而難產十多個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孫思邈診斷完畢,向太宗稟告了病因。
唐太宗聽完以后,問道:“孫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樣治療?”孫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將皇后的手扶近竹簾,民醫在其中指扎上一針即見效果。”于是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
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緊接著采女忙忙跑出來說道:“啟稟萬歲,皇后被孫醫師扎過一針后,產下了皇子,人也蘇醒了!”唐太宗聞言大喜,對孫思邈說道:“孫先生果真醫理精深,妙手回春,確實是當代名醫!今日醫好中宮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執掌太醫院,不知你意下如何?”孫思邈不愿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并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
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
并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唐太宗深為孫思邈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藥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后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并賜他頌詞一首。
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簡短中藥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