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好問《摸魚兒》賞析
下面,簡單地對全詞進行下賞析。開篇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象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但“網羅驚破雙棲夢”后,愛侶已逝,又安能獨活!于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幸脫網后,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云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作者又借助周圍景物,襯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里,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
最后,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贊,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于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后來的騷人歌詠傳頌。
全詞行文并不復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2.詩詞簡要分析 《摸魚兒》《永遇樂》
《摸魚兒》這首詞委婉曲折,一變辛詞常見的豪放,反映出辛棄疾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在前片中,作者心緒不寧,是哀惋,是嘆惜,更是一種迷惘與無可奈何。后一片中,作者憤懣不平,是控訴,更是一種詛咒。
詞的結句最沉痛無比,作者仿佛陷入絕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決心,有殺敵的本領,卻沒有報國的機會。
空耗著自己的生命,虛度著自己的年華,百無聊賴、閑愁最苦。《摸魚兒》的藝術手法是極為含蓄的,但作者的傷時憂國情懷卻是可以觸摸得到的.《永遇樂》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
這首詞題為“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一開頭就從鎮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說起。作者借這些京口當地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幾句也是用歷史事實。“四十三年”三句,由今憶昔,有屈賦的“美人遲暮”的感慨。
“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跡。
3.摸魚兒賞析作者辛棄疾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簡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采納。
然而,事與愿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
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
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愿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于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現過有利于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
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
南宋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
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時,它又象征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
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無策。相反,出于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quot;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
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
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
盡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
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征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
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
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
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
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斗爭。
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郁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郁悲壯,曲折盡致。
4.摸魚兒賞析作者辛棄疾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簡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采納。然而,事與愿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愿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于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現過有利于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時,它又象征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無策。相反,出于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quot;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盡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征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郁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郁悲壯,曲折盡致。
5.辛棄疾的“摸魚兒”這首詞如何鑒賞
這首詞上闋寫春意闌珊,春色將盡,以暮色之漸衰比喻國勢,包含強烈的憂患意識,而非一般意 義上的哀怨和閑愁。
下闋寫美人遲暮。“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景色極其慘淡迷離,象征了國勢 危殆、不絕如縷之形勢,將層層的危機感表現出來。
此詞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時值辛稼軒四十歲,南歸已經十七年多了。 當年,他懷著扶危救 國、收復失地的壯志南下歸宋。
然而,歸宋后卻長久不受重用,而且連遭排擠,多次改任。此次,他轉官 至湖南,距離宋金邊界愈行愈遠。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為其設宴餞行,稼軒觸景生情,遂填此詞。 作為成功的經典杰作,詞中的“暮春”“斜陽”等意象被后人解讀出象征意義及政治指向,這反映 了辛詞藝術的豐富多樣、委婉曲折,與平日的豪放詞風截然不同。
稼軒此詞以風雨傷春來表達自己 的憂國惜懷,夏承燾先生以稼軒為“歸正人”的身份追尋他不能大聲疾呼的原因:辛稼軒的身份是南 渡的歸正軍人,非文職。此種身份地位決定了他不能盡情地議論國事,必須注意說話的“分寸”和 “尺度”。
進而發現,在稼軒豪放詞中,凡涉及與朝廷當權者的沖突,均是委婉而迂回的表述手法^ “喻君” “寫愁”“述志”“諷刺”,所有的評述都直指憂時傷國,即是此詞“傷春”的原因。 《摸魚兒》很深地影響了后世詞壇的發展。
尤其是宋末元初及晚清時期,很多詞人都以香草美 人的比興手法抒寫君國之情,多多少少地受到了稼軒此詞的啟發和影響。
6.古詩詞辛棄疾《摸魚兒》詩詞賞析誰知道
《摸魚兒》辛棄疾 ,更能消①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②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③,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④事,準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⑤此情誰訴?君⑥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⑦皆塵土。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⑧,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注釋: ⑴消 :經受 ⑵落紅: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來只有檐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⑷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后失寵后被幽閉于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后,時得幸,頗妒。
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 ⑸脈脈:綿長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樓:高樓上的欄桿。 賞析: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閑愁已是教人斷腸。
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只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凄婉,雖是纏綿婉約曲,亦有郁憤英氣含而不露。 “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郁頓挫之致。”
(《白雨齋詞詩》) 是這首嗎?辛棄疾還有另外詞也是以摸魚兒為詞牌名 。
7.如何鑒賞辛棄疾的《摸魚兒》
這是一首惜春詞,寫于作者四十歲那年,時值宋孝宗淳熙六年 (1179)暮春,正是作者被從湖北派任到離抗金前線更遠的湖南之時。
詞的上闋將春天擬人化,“匆匆歸去”,“且住”“不語”,均賦予其以人格。但春天還是不遂人愿,無情地還要歸去,給人們留下的是一腔悵惘。
下闋則是聯系舊事,寫美人遲暮,無從述說滿腹的幽怨。“脈脈此情誰訴”寫積郁于心底難以排解,“閑愁最苦”則是“詞眼”,點破了詞人的心境。
然而作者沒有停留在一般的傷春、惜春層面,其“閑愁”也并非真為閑愁,而是暗含對國事日非、壯志難酬的憤慨與憂慮。 全詞上闋以景寄情,下闋用典說事,互為一體、情景相融。
8.辛棄疾 摸魚兒的譯文
白話譯文
還經得起幾回風雨,春天又將匆匆歸去。愛惜春天我常怕花開得過早,何況此時已落紅無數。春天啊,請暫且留步,難道沒聽說,連天的芳草已阻斷你的歸路?真讓人恨啊春天就這樣默默無語,看來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畫棟間的蛛網,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飛絮。
長門宮阿嬌盼望重被召幸,約定了佳期卻一再延誤。都只因太美麗有人嫉妒。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向誰傾訴?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沒看見玉環、飛燕都化作了塵土。閑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樓憑欄眺望,一輪就要沉落的夕陽正在那,令人斷腸的煙柳迷蒙之處。
摸魚兒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擴展資料:
這首詞寫于1179年,是辛棄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當時辛棄疾四十歲。從二十三歲道四十二歲,是辛棄疾一生中的游宦時期。在此期間,他由簽判到知州,由提點刑獄到安撫使,雖然宦跡無常,卻政績卓著。
但這種頻繁的調動,即是大材小用,也是朝廷不讓他獨占山頭,集聚人脈。這次他又受到排擠,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臨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下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他于席間感慨寫下此詞。
辛棄疾取惜春怨春的古意,寫一年春事了時,風雨、落花、芳草、畫檐、蛛網、飛絮種種,把“惜春長怕花開早”的心情寫得細致玲瓏。“天涯芳草無歸路”含著對南宋王朝已經日薄西山的諷喻,“盡日惹飛絮”含著對小人嫉賢妒能、蜚短流長對諷喻。
下片用典,漢武帝的廢后阿嬌身在冷宮,天天盼望重新被召幸,可是有約不來,佳期一誤再誤,這都是因為“蛾眉見妒”。縱然用千金買下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換得恩寵,此情也已不同從前,無處分訴。
楊貴妃已經“宛轉蛾眉馬前死”,趙飛燕也被罷黜賜死,紅顏薄命,早已歸化荒田野草,千古興亡多少事,不過朝來暮去而已。閑愁折磨人最苦,勸君莫去登高樓,倚偎欄桿,望見那傷心斷腸的夕陽。
《白雨齋詞話》評此詞:“‘更能消、幾番風雨’一章,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郁頓挫之致。”“‘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多少曲折,驚雷怒濤中見和風暖日,所以獨絕古今,不容人學步。”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摸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