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灣的風土人情簡短
臺灣島內特色民族技藝 (一)南管戲與南管樂 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
但在今天臺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主要流行于泉州、廈門一帶,后來傳到臺灣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歷史。
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貼、外七行,故又稱為七子班,或七色、七腳戲。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園,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園。
基本曲調為南管音樂,宛轉悠揚,曲牌名稱也多與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認定是宋、元南戲的遺音。伴奏所用樂器,可分弦、管及打擊樂三部分。
南管樂,又稱五音、南音、弦管、郎君樂,其內容分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詞邊附有琵琶指法譜。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現存套曲48套。
(2)曲——屬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譜,現存數目超過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蕭、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執節(拍板)保留漢代“相和歌”的遺風。
(3)譜——器樂的清奏部分,現存16套。演奏方式被認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遺風。
(二)北管戲與北管樂 北管戲與北管樂是指中國北方語系的戲劇,又稱“子弟戲”(因多為農村子弟的業余戲團而得名),也稱“亂彈戲”(來自乾隆時的“花部”腔調)。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體”,唱詞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舊兩派之分:“福祿”(或福路)為舊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統,主奏樂器為殼仔弦(椰胡)。
“西皮”為新派,為皮黃腔系統,主奏樂器為吊鬼子(京胡)。 (三)山地民歌 從民間音樂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寶庫,不但在人類歌唱的歷史上,提供了具體的例證,而且還發展出令人驚異的復聲或和聲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屬于單音的曲調唱法。因產生地區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雞公”、蘭陰平原的“丟丟銅仔”與恒春地區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廣東與嘉慶州為主的漢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園、新竹、苗栗與高雄屏東的丘陵地區,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與福佬系的小調相比美。
(六)皮影戲 皮影戲的產生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臺灣流傳也有兩百年,發祥地為高雄縣,盛行于清初,俗稱“皮猴戲”。演出時間多為夜晚,舞臺高約丈余,前臺張掛白布為幕,后置燈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
皮雕人像高約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獸皮揉成半透明狀,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頭部可調換、影人精雕細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
劇團的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樂師約4人。 (七)布袋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同樣是從福建傳入。
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戲劇化表演、舞臺如一佛龕,稱為“彩樓”,為了裝運上的方便可以分解。傳統式的舞臺,高約5尺,深約1尺,戲偶則高約1尺,觀賞范圍大概為臺前的20尺之內。
后來,又進行了改革,木偶比傳統布袋戲木偶大了三倍。據傳,布袋戲有3個派別:(1)南管調——泉州移民傳授,重文戲,高雅。
(2)北管調——漳州移民傳授,重武戲,神奇。(3)潮調——潮州移民傳授,唱腔高揚,戲路與南管相同。
(八)懸絲傀儡戲 懸絲傀儡戲據說產生于西漢,到了宋代,技藝發展到高峰,影響所及還擴大到后代在舞臺上由人所扮演的戲劇,其舉手投足,不無關系。此劇種傳到臺灣后,分為兩派(1)北派以宜蘭為中心,很少越過新竹以南。
演出時間多為神廟落成、開莊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災禍發生之后的敬天謝神。(2)南派以臺南為中心,很少越過嘉義以北。
演出時間,除農歷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間的結婚或酬神外,很少是為娛樂而表演。木偶長約一尺七寸。
一個完整的戲班,應備有72個頭,36個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靈之意。有4個戲箱,兩個裝木偶,兩個裝樂器及工具,空箱可權充坐椅。
“前舞臺”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區,“后舞臺”為工作區。演出人員也分前后場,前場至少要有2至3人,負責搬演。
演員皆為家庭成員。最重要的儀式,是主持“出煞”;后場主要的任務是配樂,約4至5人,大多非家庭成員。
這種戲禁忌頗多,充滿神秘色彩。 (九)宋江陣 宋江陣原為國術的團體表演,配以鑼鼓伴奏,后來因地方治安情況不好,鄉鎮多有自衛組織,地方土紳乃延師訓練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與72地煞。
現在已縮小至36人為一團,在迎神賽會上表演。 (十)工藝 臺灣的工藝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其特性為:(1)以實用為目標,在純樸中表現了美。
(2)或為無名工匠之作,當時不被認定為專門的學問,但卻是豐富經驗與精巧技術的產物。(3)造形單純,但不單調。
(4)是手工藝品,但同一項目的產量并不少。(6)能反映自然環境與時代背景。
傳統的民間重要節慶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俗稱“開正”,乃歲首之日。古代相傳,以12種動物配合60甲子紀年,開正為亥終子初時分,家主陳列香案貢品,參拜天地及祭祖,開啟正門,俗稱“開財門”,燃放爆竹,意為除舊布新,再行“賀正”,由幼輩向長輩拜賀,俗稱“拜年”,由家主分贈歲錢,俗稱“。
2.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生活習俗按臺灣“文化資產保護法”定義,民俗是指與居民生活有關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節、娛樂及其他風俗習慣。
臺灣生活習俗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而且保留著更多的閩粵古風。臺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
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
其中,臺灣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觀為臺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龜”等。臺南鹽水鎮在元宵節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數萬只沖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火花四射,聲光齊作,震耳欲聾,蔚為壯觀。
“蜂炮”已經成為臺灣一個旅游景點節目。放天燈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部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
因其形狀像一頂孔明帽,而又稱“孔明燈”。相傳在臺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其早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互報平安的訊號,現在已成為一種娛樂與祈福的活動。澎湖元霄節的“乞龜”習俗有趣神秘。
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的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制成的含有“長壽”之意的“面線龜”;有以面粉與雞蛋等原料制成的“雞蛋糕龜”;有用黃金打制而成的“金龜”等。民眾紛紛前來祭拜,“乞龜”,即通過祈壽獲得神靈的默許后,“乞龜”人向廟方執事報賬,插香,索得所乞之“龜”,以求得神靈的保佑與恩賜。
臺灣的婚喪習俗,與大陸也有類似之處,在今天臺灣特別是農村仍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同姓不結婚在臺灣依舊流行,而且“周、蘇、蓮”、“陳、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蕭、葉”、“許、柯”等各兩姓,被認為屬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
婚禮儀式雖有改變,方式逐漸多樣化,但仍較重視中國傳統的婚禮。民間喪葬習俗較為繁瑣,充滿迷信,從臨終、發喪、入殮、居喪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傳統的做法。
至今,臺灣民間仍流行土葬,選擇墓地重風水。臺灣民間還有“撿骨”之俗,即俗稱“撿風水”,也稱“二次葬”,即在第一次喪葬時比較簡單,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擇吉日開墓,撿拾遺骨,重新正式安葬。
在臺灣西南沿海,“撿骨”屬于一種專門行業。因此在臺灣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即改葬次數愈多愈好。
不過如今,臺灣的喜慶婚喪較流行現代的“花車艷舞”。臺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
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臺北萬華清水巖,這一天臺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以前會連續上演20天的大戲),3月23日前后是規模盛大的“媽祖祭”,7月整月的“盂蘭會期”(各地輪流做普渡)。還有一些:臺灣文化盛會初到臺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臺灣文化。
臺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臺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臺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除了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寺廟與建筑臺灣的傳統建筑,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筑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富豐富內涵的臺灣文化。
此外,除了可以在臺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筑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筑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后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臺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民俗文化與藝術臺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臺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臺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另外,臺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臺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臺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臺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臺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臺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臺灣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臺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種上屬馬來人。
臺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分為: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
3.臺灣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1、飲食習俗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臺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臺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桃園石門沙鍋魚頭,臺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等。
2、臺灣布袋戲
臺灣布袋戲以戲路、詞調、樂調不同,分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南管、北管、潮調、外江和歌仔調等。它們各具特色,相互影響滲透,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間戲曲藝術?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
3、臺灣地理壞境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和暴雨。
4、臺灣送東西的講究
毛巾:臺灣俗語有“送巾,斷根”之說,送巾便有永別之意,不要贈人毛巾。
扇子:臺灣民間有俗語:“送扇,不相見”。意味利用完畢后,再無利用價值,即予狠心拋棄。扇子也萬不可當禮物贈人。
刀剪:其含義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這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不懷好意,而且有威脅之意。所以臺灣民間有不得送刀子給人的忌諱。
雨傘:臺語傘與散同音,若把傘拿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臺語雨與給同音,“雨傘”與“給散”同音同義,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臺灣的節日
媽祖誕辰日是臺灣較為隆重的一個節日,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都會有很多虔誠的善男信女都會來到朝天宮,為這萬人敬仰的媽祖誕辰日舉行莊嚴而隆重的活動。
這個時候很有虔誠的善男信女不遠千里,長途跋涉來到臺灣,為媽祖進香。此時的朝天宮熱鬧非凡,有許多的戲目都讓游客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家家戶戶都為這隆重的節日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臺灣
4.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島的中部和東半部大部分是海拔一千米至三千米的高山,面積約占全島的三分之一,一千米以下、一百米以上的低山、丘陵、臺地及一百米以下的海岸平原也大約各占三分之一。在東半部高山地帶,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峰達六十二座,其中三千五百米以上的就有二十二座。在這樣一個面積不太大的海島上集中有這么多的高山,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從太空俯瞰地球,你會發現在祖國大陸東南浩瀚的海面上,鑲嵌著許多晶瑩的寶石般的島嶼,其中有一個狀若芭蕉葉片的狹長開島嶼,這就是美麗富饒、迷人多姿的臺灣島。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船隊駛入臺灣近海時驚異地發現,在晨曦之中、碧波盡處浮現出林木蔥蘢、飛瀑若練的一列青山,紅日和彩霞將其映照得碧海流金、峰巒蒼翠,他們由衷地贊嘆“Ilhas!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島)。這是西方國家首次發現臺灣。
在臺灣,日月潭地區原住居民的婚姻,雖由媒妁的撮合,但頗為自由,感情不睦便可離婚,男家亦不阻擋。不過結婚的方式卻近掠奪式的婚姻。最有趣的是兩家親戚相毆打,毆得越兇,親戚關系越為密切。
5.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省風土人情 臺灣自從明末清初福建、廣東人民大規模移居開墾,才逐步被開發。
日本殖民者雖然挖空心思實行民族同化,但遭到臺灣同胞的頑強抵制。國民黨遷臺又有大批大陸人員來到臺灣,所以臺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保持著閩、粵地區的特征。
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
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
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臺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
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臺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
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藥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
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臺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
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
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
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臺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
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于市鎮。
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成年儀禮 1高山族的成年禮 在高山族中,成年禮只屬于男性。在他們看來,成年是步入一生最輝煌的轉折點,意味著成熟、獨立和承擔社會責任。
各族群都非常重視成年禮儀,雖然儀式繁簡不同,但都以崇尚勇武奮進為宗旨,鼓勵青年人磨練成材。 泰雅人的成年禮比較簡單。
大約在每年的11月間,成年男丁由家長更換成年服飾,穿上紅絨編織的上衣、花色丁字褲,柬發于頂,紅絲方鬢,擇吉日良辰,攜弓箭、刀予、酒糕等,到頭目庭院聚集,聆聽頭目追述祖先的豐功偉績,傳授圍追堵截、埋伏、設陷阱等戰術要略,并宣誓恪守祖訓,發揚光大。最后,飲宴歌舞。
這些宣誓過的男孩就成了成年人了,于是便可以參加部落性的征戰、耕獵等重大活動。 布農人的成年禮選擇在豐年祭的這一天同時舉行。
成年男子挽手成圈,環繞著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聆聽他回顧祖先征戰的歷史和英雄事跡,然后捧出一大杯新釀的粟酒輪流豪飲。飲酒前,每人自報姓名、家族系譜,然后高舉酒杯一飲而盡,能一口氣喝完大杯酒的人才稱得上是男子漢。
阿美人的成年禮,因部落而異。其中有一種是賽跑儀式的內容。
也通常在豐年祭時舉行。賽程約五六里,路途坎坷不平,有山莊、平原和沙灘。
小伙子們身戴避邪的姜葉環飾,赤裸上身,腰間圍著白色丁字褲,神態威武。一聲令下,小伙子們個個爭先,猶如奔騰的駿馬,展開激烈的角逐。
沿途有親屬或戀人吶喊助威,并攜帶糕點、酒以備犒賞。后面有一勇士督陣,一手拿著長矛,一手提著白雞,用持予的手不停地拔毛,朝落后者的后背拋撒,祈神禳助。
同時高聲喊道:"祖靈與你同在,吉祥隨神俱來,跑呀!"經過一番激烈的追逐,奪魁的男子被任命為成丁年齡級別的首領,然后率領大家沐浴海濱,祈求海神凈化身心,賜予無敵的力量,同時也讓長矛沾洗海水,借以拭去污穢邪氣,得到無堅不摧的靈氣。從此,經過賽跑考驗的男子,還要加入會所嚴格訓練,逐級晉升。
曹人的成年禮也在豐年祭上舉行,屆時成年小伙子要接受"杖管"的考驗,即由部落長老持藤杖逐一拍打小伙子們的臀部,并厲聲訓斥道:"勿貪玩,如偷懶,牢記祖先遺訓!"小伙子們要默然接受杖打,不能流露出痛苦的樣子,然后隨長老繞村一周,再回會所歌舞盡興,通宵達旦。從此,更換成年服飾,戴鹿皮帽、胸兜、披肩、胸衣,腰佩長刀,儼然像個勇士。
卑南人一生中要經歷兩次成年禮,第一次成年禮又稱少年晉級會所禮儀,也就是猴祭,通常是在早稻收成后的11月間,為期十天,主要儀式有:清掃道路后,各持棍棒挨家挨戶進行驅邪活動,并接受青年級杖臂訓戒。第三天舉行莊嚴的殺猴祭。
晉升少年會所后,正式圍上黑色腰巾。第二次成年禮是在猴祭盛典后的第十天舉行。
成年祭又稱大獵祭,主要讓青年重新回到祖先戰斗過的山林體驗團獵,從而獲得狩獵技能和傳統道德教育。這次狩獵為期五天,首先由長老帶領青年隊伍進山,搭建起供老人食宿的茅棚和祭臺。
當夜,在狩獵營地點燃篝火,老人為青年舉行莊嚴的“換巾禮”,即解下黑色腰巾,換上一條寬二尺半、長三尺,象征成年的藍色腰巾。然后受命圍獵,捕獲的獵物當場宰殺祭神后,送給成丁的男子食用。
第二天。
6.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島的中部和東半部大部分是海拔一千米至三千米的高山,面積約占全島的三分之一,一千米以下、一百米以上的低山、丘陵、臺地及一百米以下的海岸平原也大約各占三分之一。在東半部高山地帶,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峰達六十二座,其中三千五百米以上的就有二十二座。在這樣一個面積不太大的海島上集中有這么多的高山,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從太空俯瞰地球,你會發現在祖國大陸東南浩瀚的海面上,鑲嵌著許多晶瑩的寶石般的島嶼,其中有一個狀若芭蕉葉片的狹長開島嶼,這就是美麗富饒、迷人多姿的臺灣島。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船隊駛入臺灣近海時驚異地發現,在晨曦之中、碧波盡處浮現出林木蔥蘢、飛瀑若練的一列青山,紅日和彩霞將其映照得碧海流金、峰巒蒼翠,他們由衷地贊嘆“Ilhas!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島)。這是西方國家首次發現臺灣。
在臺灣,日月潭地區原住居民的婚姻,雖由媒妁的撮合,但頗為自由,感情不睦便可離婚,男家亦不阻擋。不過結婚的方式卻近掠奪式的婚姻。最有趣的是兩家親戚相毆打,毆得越兇,親戚關系越為密切。
7.臺灣的風土人情··
臺灣省風土人情 臺灣自從明末清初福建、廣東人民大規模移居開墾,才逐步被開發。
日本殖民者雖然挖空心思實行民族同化,但遭到臺灣同胞的頑強抵制。國民黨遷臺又有大批大陸人員來到臺灣,所以臺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保持著閩、粵地區的特征。
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
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
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臺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
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臺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
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藥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
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臺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
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
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
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臺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
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于市鎮。
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成年儀禮 1高山族的成年禮 在高山族中,成年禮只屬于男性。在他們看來,成年是步入一生最輝煌的轉折點,意味著成熟、獨立和承擔社會責任。
各族群都非常重視成年禮儀,雖然儀式繁簡不同,但都以崇尚勇武奮進為宗旨,鼓勵青年人磨練成材。 泰雅人的成年禮比較簡單。
大約在每年的11月間,成年男丁由家長更換成年服飾,穿上紅絨編織的上衣、花色丁字褲,柬發于頂,紅絲方鬢,擇吉日良辰,攜弓箭、刀予、酒糕等,到頭目庭院聚集,聆聽頭目追述祖先的豐功偉績,傳授圍追堵截、埋伏、設陷阱等戰術要略,并宣誓恪守祖訓,發揚光大。最后,飲宴歌舞。
這些宣誓過的男孩就成了成年人了,于是便可以參加部落性的征戰、耕獵等重大活動。 布農人的成年禮選擇在豐年祭的這一天同時舉行。
成年男子挽手成圈,環繞著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聆聽他回顧祖先征戰的歷史和英雄事跡,然后捧出一大杯新釀的粟酒輪流豪飲。飲酒前,每人自報姓名、家族系譜,然后高舉酒杯一飲而盡,能一口氣喝完大杯酒的人才稱得上是男子漢。
阿美人的成年禮,因部落而異。其中有一種是賽跑儀式的內容。
也通常在豐年祭時舉行。賽程約五六里,路途坎坷不平,有山莊、平原和沙灘。
小伙子們身戴避邪的姜葉環飾,赤裸上身,腰間圍著白色丁字褲,神態威武。一聲令下,小伙子們個個爭先,猶如奔騰的駿馬,展開激烈的角逐。
沿途有親屬或戀人吶喊助威,并攜帶糕點、酒以備犒賞。后面有一勇士督陣,一手拿著長矛,一手提著白雞,用持予的手不停地拔毛,朝落后者的后背拋撒,祈神禳助。
同時高聲喊道:"祖靈與你同在,吉祥隨神俱來,跑呀!"經過一番激烈的追逐,奪魁的男子被任命為成丁年齡級別的首領,然后率領大家沐浴海濱,祈求海神凈化身心,賜予無敵的力量,同時也讓長矛沾洗海水,借以拭去污穢邪氣,得到無堅不摧的靈氣。從此,經過賽跑考驗的男子,還要加入會所嚴格訓練,逐級晉升。
曹人的成年禮也在豐年祭上舉行,屆時成年小伙子要接受"杖管"的考驗,即由部落長老持藤杖逐一拍打小伙子們的臀部,并厲聲訓斥道:"勿貪玩,如偷懶,牢記祖先遺訓!"小伙子們要默然接受杖打,不能流露出痛苦的樣子,然后隨長老繞村一周,再回會所歌舞盡興,通宵達旦。從此,更換成年服飾,戴鹿皮帽、胸兜、披肩、胸衣,腰佩長刀,儼然像個勇士。
卑南人一生中要經歷兩次成年禮,第一次成年禮又稱少年晉級會所禮儀,也就是猴祭,通常是在早稻收成后的11月間,為期十天,主要儀式有:清掃道路后,各持棍棒挨家挨戶進行驅邪活動,并接受青年級杖臂訓戒。第三天舉行莊嚴的殺猴祭。
晉升少年會所后,正式圍上黑色腰巾。第二次成年禮是在猴祭盛典后的第十天舉行。
成年祭又稱大獵祭,主要讓青年重新回到祖先戰斗過的山林體驗團獵,從而獲得狩獵技能和傳統道德教育。這次狩獵為期五天,首先由長老帶領青年隊伍進山,搭建起供老人食宿的茅棚和祭臺。
8.關于臺灣的風土人情
我還真買過這么一本書,專門研究過,只是略懂一二哈。
首先臺灣是在清政府衰落的時候被慈禧太后割讓出去的一塊中國的小島,后來中國抗戰八國聯軍,抗日戰爭,國共兩黨爭天下,最后直到新中國成立,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把臺灣收復回來,所以目前臺灣和中國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制度,為什么會是一國兩制呢,因為多年被割據出去的臺灣實行的都是歐洲國家的一些政權統治方式,習慣了歐洲人的生活以及人文習慣,所以我們國家是非常尊重人權的。
說到他們的風土人情,臺灣人首先非常信仰祠堂這么一類事情,每年不知是幾月份就有類似于我們大陸那樣的廟會,俗稱媽祖,是非常隆重的,在就是臺灣人非常好客,假如我們到一個地方,又由于沒車如果在路邊等車的話,開車子的人一般會停下來問需不需要幫忙,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有問題的,在就是飲食方面,臺灣人也跟西方人一樣喜歡吃西餐,沙拉水果之類的多些,還有最后一點就是臺灣存在黑社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臺灣的風土人情20字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