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100字左右(不要特別長)
300+這是我能找到最精練的了,其他都千字以上,你如果覺得多,可以自己再刪減一些。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
伊斯蘭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神秘的,因而文中細致的宗教場面,吸引著我去更多的了解有關穆斯林的風俗。作者本人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并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使人在閱讀中頓生純凈之覺。
同時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征。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致寧靜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自然也會產生令人不齒的紛爭。
作者用“月”和“玉”為線索,分別描寫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前到**結束社會復蘇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動蕩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悲劇,六十年家族興衰,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化為令人痛惜的愛情悲劇。讀后壓抑異常,但卻觸及心靈,回味中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
2.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要短的,快點,謝謝,馬上開學了
我認識霍達,是從讀她寫的《國殤》和《民以食為天》開始的。我喜愛這位年輕的女作家,因為從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人。但我還不知道她是位多產的作家,她寫的電影劇本、戲劇本等等,我都沒有看過。直到她送給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禮》,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寫作的才能是驚人的!
關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為我的親戚朋友里,沒有一個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愛干凈,不吃豬肉,男人們戴著一頂醫務工作者那樣的白帽;北京有一條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還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書里每一個細節,我都很“陌生”,只有書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學生活的那一段,因為北京大學的校園就是燕京大學的故址,我對燕大校園的湖光塔影,還是熟悉而且有極其濃厚的感情的。
回來再講這本小說,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這“效應”之廣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還多,我就不必細說了!
現在,我知道這本書正在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在海外出版,雖然里面有些刪節,我對此還是十分歡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讀者都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中,有十個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國十億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漢文寫出了一本極富中國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關于這本小說,在中國的言論和評價,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說“百聞不如一見”,亦愿海外的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3.穆斯林的葬禮的主要內容以及讀后感(稍短)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我喜歡讀小說,喜歡享受讀完一本厚厚的小說后的成功感,喜歡品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也喜歡去體會里面闡述的一些道理。
而這一切都是源于一部曾獲過“茅盾文學獎”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 還記得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是在高一,開始就特別喜歡作者的名字“霍達”,他給了我一種十分豁達的感覺,本以為她的書也一樣的豁達,然而我錯了…… 怎么也忘不了在漆黑的夜晚,房間里只有臺燈那微弱又明亮的燈光,我的周圍除了習題集外還有一張張擦完淚水的面巾紙……午夜1:46分,我閉著哭紅的雙眼,沉重的合上了這部讓我心系的著作……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
有著不同內容卻一樣交錯復雜的愛情悲劇。回族的女作家霍達用50余萬字把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用平凡的詞句展現在讀者眼前,使我在其中留戀往返,久不能寐。
韓子奇:從一個流浪天涯的“耶梯目”到名滿京都、閃耀英倫的中國“玉王”,其人生創業飽含艱辛,終獲成功;但在個人情感上卻至死都是一個失敗者,面對妻子梁君璧以及親手拉扯成人的妻妹梁冰玉,主人公在始料未及的戰爭年代產生了不同的情感糾隔,最終不能自持,含恨而終。 韓新月:一個十九歲的花季少女聰慧而美麗,卻在還未綻放時就過早的調謝。
令人惋惜悲傷。她與她的大學教師相愛,是那樣的單純,然而災難卻正在向她悄悄走來。
雖然先天的疾病奪去了她的肉體生命。但養母段然拒絕她與楚雁潮的愛情卻使她的精神生命永遠不能蘇醒。
梁君璧:一個深受舊社會束縛的無知女性,用她自私的觀念毀掉了天星和親月一雙兒女的愛情。新月以隨風而去,而天星仍在,看著母親為他精心布置的婚姻,他又能怎么辦?也許這就是真主的安排吧! 楚雁潮:韓新月的大學教師,語言功底很深,著手翻譯著作,同韓新月相愛卻遭到世俗倫理和宗教信仰的雙重阻礙,卻依然愛得執著。
楚雁潮的癡,新月的情,韓子齊的無奈,韓太太的信仰,冰玉的愛……那都是牽我心的線,文字是沒有生命的 ,但是它卻把我淚扯了出來,好像我在經歷著所有故事的發生。我為之動情為其流淚。
給我最深的還是楚雁潮和新月的那份愛情,韓子齊與新月的父女情,天星與新月的兄妹情。人,最為之動容的還不是情嗎?親情,友情,愛情…… 我佩服霍達的思觸海鞭剿莊濟彪汐波摟維,這部小說結構安排巧妙,讓兩條不同時空的線索交錯發展,最后很自然地匯合在一起,序曲和尾聲也前后照應,使整部作品顯得縝密嚴整,渾然一體,可見作家匠心獨具。
全書語言清麗優美,意味深長,讀來如品清茗,回味無窮。 好的文字,精細的思路總是一次次的吸引我閑時拿起這部著作,再次去書中的世界里游歷…… 參考資料:**question/*。
4.《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葬禮》中有兩處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描寫,父親韓子奇在臨終時是半信半疑地念著“清真言”去世的;而女兒新月在臨終時則義無返顧地呼喚著她所愛的老師“楚燕潮”的名字去世。
這兩幕不起眼的伏筆其實是在暗示作者要表達的意圖:穆斯林的上一代還在受著伊斯蘭——這道宗教枷鎖的控制,雖說半信半疑,但是無法完全擺脫。而穆斯林的新一代則已經大膽地沖破這道束縛美好愛情的枷鎖——伊斯蘭,將其徹底拋棄。
兩幕臨終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要表達的正是被她稱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進中的巨大的變革,回回民族要想發展,要想享受現代文明如愛情等等,在作者看來必須拋棄伊斯蘭的枷鎖。
新月死了,可是在作者的筆下,新月是為了改變回回民族陳腐的現狀而死的,她是回回民族變革發展的最前衛的烈士——用生命換取美好的愛情。
作者在暗示回回民族要改變現狀,像其他民族一樣文明先進,不受宗教的束縛,必須要經過犧牲,像火鳳凰一樣的死去,然后獲得新的生命。
這是作者的理想,她愛自己的這個民族,但她的愛法與回族的穆斯林不同。她不認為回族的發展壯大在于恢復回族人對于伊斯蘭的信仰,相反,她認為回族不像漢族等人那樣享受美好的愛情與所謂文明的生活,障礙正是伊斯蘭。因此這個民族要想獲得發展,必須拋棄伊斯蘭的枷鎖。
韓子奇(代表回族的第一代革命者),沒有完全的拋棄伊斯蘭傳統,但是他的伊斯蘭傳統已經有了動搖。
韓新月(代表著回族的新一代革命者),已經完全地拋棄了伊斯蘭傳統,義無返顧地走向她的理想。這正是作者的希望——新一代的回族正在拋棄伊斯蘭教的束縛。
虔誠的穆斯林都帶著陰黝的面孔,背離信仰的生活卻標上解放的徽標;韓子奇臨終的一聲吶喊,仿拂人性被壓抑許久,此刻才得以回歸!楚彥潮的墳坑悲歌,不會是哈姆雷特與奧菲麗婭的東方版那麼簡單吧?俗語云:聽話聽音。這種葬伊斯蘭的“禮”,卻還打著穆斯林的旗號,和“打著紅旗反紅旗”的丑類有什麼區別?試想,一個從未接觸過伊斯蘭教的教外人,如果很不幸的讀到了霍女士的“葬禮”,對伊斯蘭教該是怎樣的恐懼和不安!“圍城理論”又有了用武之地:信仰了的大唱孔雀東南飛;沒信教的唯恐避之不急。其用心,可謂毒也。
作品中沒有幾處真實的伊斯蘭精神和值得吸取的教誨,最后韓子奇與其女二人的結局來看其信仰恐怕難以讓人相信是穆斯林,父女二人結局說明作者的信仰或許也屬此類。
5.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天堂的蝴蝶——《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作者:wangyugansu 日期:2006-06-15 17:21:22
責任編輯:sysop
本文出自網易社區(*),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網易
(注:“天堂的蝴蝶”取自《梁祝》的英文直譯名)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對我來說比較熟悉,知道的也比較早,最早的版本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小說曾獲得矛盾文學獎,還有一個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名字改為《月落玉長河》。說實話,我是不太好對這部著名的小說做任何評價的,因為一些中國文學界的前輩都已經寫過相關的評價,如著名作家冰心老人、劉白羽先生等。前些日子,我又從書架上取出了這本書,仍向當初一樣,利用三、四天的時間讀完,看后仍覺得受益非淺,就寫點自己的拙見。
還記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當時我正在上中學,每天中午總能從學校廣播里聽到一陣悠揚神秘的唱禮聲,然后是一個廣播劇,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禮》。吸引我的,主要還是對這一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或多或少了解一點的一個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接觸。小說描寫的一個穆斯林家族,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從我的感受來說,我通過看這部小說,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比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習性。這一點,是最主要的,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根據作者的后記,應該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讀者。它描寫了一個兩代人的愛情悲劇,也許是上天的注定,也許是塵世間不同民族之間的隔閡,一切,造就了這個悲劇發生的根源。我們看到,從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間發生的一種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規來評價屬于畸形的愛情悲劇,既而延續到韓新月、楚雁潮這兩個主要生活在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讓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愛情結局,讓讀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與無奈之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在這種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義的籠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個無法取得圓滿結局的悲劇。
小說中,梁亦清作為一個玉雕技藝高深的匠人,始終過著一種與世無爭,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對自己事業的執著,對玉全身心的熱愛,讓人看到了中華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種善良、仁義與忠信,但這些并不能讓他免遭黑暗社會勢力的代表人物蒲老板的壓迫與欺凌,他生活的環境,最終將其摧毀。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梁亦清的唯一徒弟,并得到了師傅的真傳。在師傅慘然離世后,韓子奇接手了師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鄭和航海玉雕”,一個破敗的家以及三個孤兒寡母。韓子奇在事業上無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這個名字享譽京城。但他與梁家大女兒梁君壁的結合,與其說是一種愛情的發展,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憐憫與相互依靠,正是這種憐憫與依靠,當他們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結癥也就相應出現,于是,一個不可饒恕的罪孽開始產生。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梁君壁的妹妹梁冰玉,大膽的與自己的姐夫韓子奇真正相愛,還有了他們愛情的果實——韓新月。韓子奇最終在良心的譴責與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小新月注定將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進了一段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里。新月是無辜的,從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臟病,似乎是造物弄人,這樣殘酷的懲罰在繼續延續。好在,新月有幾個真心愛護她的親人,除了她的父親韓子奇,還有一個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天星,一個飽受戰亂摧殘的善良、可憐的女人——姑媽。在這樣的呵護下,新月一天天長大,在考上北京大學時,最終遇上了一個與她至死相愛的人——楚雁潮。但當她開始選擇自己的愛情時,一種無法逾越的障礙卻擺在了他們頭上。在世俗與宗教的阻撓下,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因為楚雁潮不是一個穆斯林。對這種不可能的妥協,作者只能是安排他們天地相隔。
小說伴隨著一個個的葬禮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終輪到了新月,非常細膩地刻劃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節。同時,在這部小說,也非常無奈的講述了幾個被外界因素所困擾的愛情結局,甚至有些“輪回”色彩。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天星、容貴芳、韓新月、楚雁潮……總之,在這部小說中,姑且不提他們的結局,所有的愛情都是悲劇性的,都是違背了主人公的意愿的。這些阻撓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切無法用更多的言語來敘說。讀者只有通過看這部小說才能自己去體會。
6.《穆斯林的葬禮》觀后感
一本書讓我了解了一個民族的執著與頑強,一本書讓我感知了一家人的多災多難,一本書刻畫了一個時代的剪影,一本書濃縮了一群人的生活狀態。
終于沒有懈怠的一口氣看完這本書,淚眼婆娑,但心里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大約遠在公元7世紀,一些頭上纏著白布的阿拉伯商人來到了東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終于讓他們停留。歷史的輾轉,歲月的蹉跎,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并以“回回”自稱。由于歷史上難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當中也揉進了一些漢人、蒙古人、維吾爾人和猶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存在,而不融入漢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員遼闊的中國,是漢人長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長的民族一樣擁有整塊的、大片的土地,他們不斷地被派遣被遷徙,甚至被征討、被殺戮,為了生計,他們流落四方……他們始終是少數,這少數的人艱難地、頑強地、小心翼翼地生活著,信奉著自己的主。
韓子奇:他有過臥薪嘗膽的隱忍,他有過事業巔峰的輝煌,他有過背井離鄉的經歷,他有過愛情家庭兩難的選擇,他有過中年喪女的錐心之痛,他有過老年失玉的萬念俱灰。他的一生從波谷到波谷,時代的艱苦他無法選擇,但他無疑是勇敢的;但同時,他是懦弱的,他的責任心讓他甘心留在了那個并沒有愛情存在的家里,他選擇了低下頭靜靜的生活。
梁君璧:少年喪父讓作為長女的她過早的成熟。她穩重,有魄力,和子奇一起重新高高掛起了奇珍齋的牌匾。同舟共濟讓她順理成章成了韓太太,她愛子奇。她卻不知從來子奇對他只是兄長對妹妹的責任,而丈夫十年的漂泊海外,促成的卻是他與自己妹妹的心心相印。她不甘心,她憤恨,她抱怨,一夜間她變得暴躁而咄咄逼人。這最忠實的教徒,趕走了親妹妹,逼死了新月,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也催促了韓子奇之死,當然她也悲痛,但是她也無法擺脫這種家破人亡的命運悲劇,更無法理解自己對宗教的虔誠制造的悲劇。但是怎么可以懷疑她的寬容,當妹妹留下了她與子奇的骨肉毅然決然地離開,她還是接納了那個孩子,雖然會不喜歡,雖然會冷漠,但是,至少她給了新月一個母親的角色,
韓新月:如此不染人間煙火的美麗女孩。她愛她的家庭,同樣的她不理解她的家庭,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里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是單純而聰明的,對于自己的未來有著美麗的憧憬,于是為了美麗的夢而努力而奮斗。但是生命無法預料,全速前進的路上一個急剎車,斬斷了所有的夢,不要怪罪命運的不公過早的帶走了新月,至少她收獲了一份至誠的愛情,她帶走了所有人的愛,她是幸福的。
楚燕潮:一個無法解釋政治背景的父親讓他從很小就學會沉默,學會接受。在一次次無休止的審查、詢問、談話中,他一次次的從希望到失望,眼中的光漸漸褪去。懷疑他接受、否定他接受、無奈他接受。何必抱怨?抱怨為何?滿腹的心事,就都投進未名湖碧波蕩漾的湖水中,輕輕地不激起一點漣漪。任憑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譯文的快樂中,不再糾葛于現實中的名利場,保持一種單純與平靜,直到他遇到了新月。眼中是她甜甜的笑,夢里有她明媚的雙眸,雖然作者在描寫他對愛情的忠誠與真摯時還缺少一些更深厚的基礎,雖然宗教背景的差異像一副厚厚的桎梏阻撓了他們,雖然一段本可以玉成的佳話最終演變成人鬼殊途的悲劇,但你不可以否定的過程的美好,在感嘆的同時也要感恩。還好他們彼此相遇,眼中的焰色曾燃燒了兩顆年輕的心靈。《梁祝》凄迷的樂曲響起,淚水潸然,呼吸難為,只因感情厚重。新月墓前燕潮忘情的演繹,因為他懂得,時間流轉,他們最終殊途同歸。
梁冰玉:他本來是她的,時光錯漏,就流落在另一個女人的生命里。她以為愛需要相守的,于是她寧愿背負一個罵名,寧愿逃離所有的過去。芭蕉不展丁香結,各自春風兩廂愁。當命運的重負鋪天蓋地的壓下來,子奇選擇放棄的偏偏是他們的愛情,她錯愕,然后便頭也不回的離去。幾十年來,她就這樣在異域安靜的凝望那些日升月沉、無家可歸的憂傷。終于當一切的愛恨情仇都冰釋,冰玉帶著滿頭的白發重又叩響了“博雅宅”,她可以擁入懷的卻只剩下一抔黃土。
《穆斯林的葬禮》,章節雜亂著,作者在跳躍的時間中講著他的故事。每個人物都可以拿出來細細的體會,可我累了,這樣的分析會讓我重又跌進那個故事,沉進一種情景是疲憊心靈的一項歷程,一個人承受不住太多的歷史的重負,太容易投入,是我的錯。
如果記憶如鋼鐵般堅固,是該微笑還是哭泣?
如果鋼鐵如記憶般腐蝕,那這是歡城還是廢墟?
7.“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霍達說:我在稿紙前與主人公一起經歷了久遠的跋涉。每天從早到晚,夜以繼日,常常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心都在小說中。當我一個個把他們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離死別折磨的痛徹肺腑……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深夜。合上書本,久久不能平復,小說中的情節,故事中的人物,活生生的浮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一個家族,60年的興衰沉浮,幾代人的情感糾葛。有執著的追求,有真摯的愛情,有世俗的煩惱,有宗教的信仰,有戰爭的苦難,有時代的變遷。最終不過是塵埃落定,這人生誰又能真正把握的住,只是清風明月依舊,璞玉珍寶輾轉,離別的只有人罷了。
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游……
人生是一場夢嗎?不,夢醒之后還可以忘卻,人生可以忘卻嗎?
人生是一部書嗎?不,書成之后還可以刪改,人生可以刪改嗎?
人生從沒有藍圖,度過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歷史,是人的足跡。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跡的人都敢于正視自己的歷史。
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留下了。
----摘自《穆斯林的葬禮》
——————————————————————————————
少年不賤:梁君壁
張愛玲說:同學少年都不賤。我的理解是何必同學呢,青春年少,風華正茂,人生才要翻開新的書頁,沒有世俗的洗禮,沒有變遷的沉痛,誰的心不曾柔軟?
當梁君壁向我們款款走來的時候,正值花樣年華。她溫柔如水,端莊嫻淑。在這個清貧的靠手藝吃飯的回族家庭里,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是母親的好幫手,是妹妹知心大姐。她知大體,懂奉獻,出場的時候,是這樣叫人喜歡,誰都愿為她憧憬一個美好的未來。
然爾,就是這樣一個壁兒,卻是這個家族幾十年沉浮的主導者,面對歲月更跌地位變遷,她已經面目全非,越到后來,越記不得她初時的模樣。韓子奇發達了,再不是當年那個流浪的孤兒。她榮身為高貴的韓太太,住進了博雅大宅,一天一天,榮華富貴。
當她在丈夫遠赴英倫的時候,趕走忠心的義仆侯掌柜,致使全部伙計們憤憤辭東,丈夫辛苦掙回的奇珍齋就這樣敗落在她的手里。她沒有想到當年父親去世時孤兒寡母受人期負的場景,相煎何太急,同樣的場景,她沒有動容。她不曾想,這個家,這場禍事,失去的不僅是奇珍齋,而是這個家庭三十年后的風雨飄搖。這個女人,一步步走向愚昧,失去了丈夫的愛,失去了親人的愛。她左右兒子的婚姻,棒打鴛鴦,導致兒子在初戀情人眼里變成了一個始亂終棄的人,還要失意的對曾經美好的戀人懷恨在心。她不知道這樣會給兒子怎么樣的一種壓力,當她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想到,廠里的同事怎么樣去看待他的兒子,當兒子知道真相后面對眾人的非議只能忍辱負重。他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母親的惡毒嘛?能讓新婚的妻子知道他曾經有過一個戀人嗎?他只能將所有的傷痛爛在心里,這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硬漢子,只能更沉默……她更不懂的愛情的美好,一切以她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事世。她輕視女兒,反對純潔的愛情,一步一步將女兒推向死亡。
這一幕一幕讀來讓人心痛,讓人憎恨。不懂的放手的女人終究要失去一切。或者,想來她也沒有什么錯,哪個母親不希望兒子永遠忠于自己,那個女人會容忍丈夫另有所愛?她在歲月的河流里,一步一步庸俗,一步一步愚昧,最終成為一個不叫人喜歡的人。
警示。自勉。我不能在生活中沉淪。
8.穆斯林的葬禮每一章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對我來說比較熟悉,知道的也比較早,最早的版本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小說曾獲得矛盾文學獎,還有一個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名字改為《月落玉長河》。說實話,我是不太好對這部著名的小說做任何評價的,因為一些中國文學界的前輩都已經寫過相關的評價,如著名作家冰心老人、劉白羽先生等。前些日子,我又從書架上取出了這本書,仍向當初一樣,利用三、四天的時間讀完,看后仍覺得受益非淺,就寫點自己的拙見。
還記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當時我正在上中學,每天中午總能從學校廣播里聽到一陣悠揚神秘的唱禮聲,然后是一個廣播劇,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禮》。吸引我的,主要還是對這一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或多或少了解一點的一個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接觸。小說描寫的一個穆斯林家族,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從我的感受來說,我通過看這部小說,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比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習性。這一點,是最主要的,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根據作者的后記,應該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讀者。它描寫了一個兩代人的愛情悲劇,也許是上天的注定,也許是塵世間不同民族之間的隔閡,一切,造就了這個悲劇發生的根源。我們看到,從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間發生的一種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規來評價屬于畸形的愛情悲劇,既而延續到韓新月、楚雁潮這兩個主要生活在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讓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愛情結局,讓讀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與無奈之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在這種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義的籠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個無法取得圓滿結局的悲劇。
9.《穆斯林的葬禮》每一章的讀書筆記,每篇200字左右
序曲:月夢 梁冰玉在一個清晨回到了幾十年未見的博雅宅。
她的兩鬢已布滿銀絲,一身素色的旗袍,從出租車上下來,邁著匆忙的腳步。來到博雅宅的門前,她猶豫了,在她面前的是她曾經的家,這扇門關住的不僅僅是她的丈夫和她的女兒,還關住了那過去的一切以及現在的那四分五裂的家。
可是這一切她都不知道,她的眼前浮現的是她的女兒新月微笑的面孔,還有奇哥哥期盼的眼神。1.玉魔 古老的北京城里,有一個穆斯林的聚居區,在這里,有一家世代為魔玉工匠的店鋪,,主人叫梁亦清,他有兩個女兒:梁君璧和梁冰玉。
有一天,門外來了個四出云游到麥加去的老人,這老人帶著一個小男孩,他們路過這里,見是回回開的店,就來討口水喝。小男孩原來沒見過玉,一下子,就被這個作坊吸引了,從此便留了下來,作了學徒,梁亦清膝下無子,就把手藝全部傳給了這個徒弟韓子奇。
2.月冷 新月長成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她雙腿挺秀而白皙,被飄然下垂的白裙子遮住了大半。她的右肩挎著藍印花布書包,放學回來的路上走得熱了,象牙色的面龐上泛出微微的潮紅。
她抬起手,拂去垂在額頭上的一綹亂發,兩條短辮子在耳后輕輕地晃動。她習慣于梳這樣的辮子:短短的,辮梢不用綢帶,也不用猴皮筋兒;編到了頭兒,再返回去掖進辮子里,呈垂露似的圓形,簡潔而舒適。
她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新月是遠近聞名的聰明孩子,上學從不要人操心,只是她最煩惱的就是爸爸媽媽經常背著她吵架。
3.玉殤 梁亦清接了一個大定單,以極其廉價的成本為江遠齋老板蒲壽昌雕制玉作《鄭和航海圖》,只因為鄭和是回族的歷史英雄。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在第三年的中秋,眼看著航海圖要雕刻完成,梁亦清卻功敗垂成,命喪當場。
奇珍齋沒了頂梁柱,不但日后生計沒有著落,而且要以高價配唱蒲壽昌的訂單。4.月清 韓新月在17歲的時候考上了她親生媽媽的母校北京大學,同班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姐妹。
上海的謝秋思是新月學習上的最大對手,羅新竹則是報考俄語卻被意外分到英語系的一個湖北妹子;班長鄭曉京是一個極其熱衷于zheng zhi學習和各種活動的狂熱分子。新月和班里的同學關系很要好,還經常在英語學習上幫助羅新竹從零起步,唯獨謝秋思卻始終拒她千里之外。
5.玉緣 梁亦清的奇珍齋倒閉了,梁家母女三人(白氏、梁君璧、梁冰玉)也被蒲壽昌逼迫賠償,生活陷入絕境。梁亦清的徒弟韓子奇為了復仇毅然投到蒲壽昌門下,完成了師傅遺愿《鄭和航海圖》的玉作,并結識了英國玉器商人沙蒙·亨特。
三年后,韓子奇還完債重返奇珍齋娶梁亦清的大女兒梁君璧為妻。6.月明 新月成績優異,得到了老師的欣賞.新月的母親梁君璧因為嫌棄容家家境不好,配不上自己玉石大王的家庭條件,便使用計謀,拆散了原本和哥哥韓天星相愛的回族女孩容桂芳,硬是把新月的同學陳淑彥和天星撮合成了一對。
天星在公司成了眾人眼中的負心漢,但是為了妹妹的病情和家里的穩定,天星忍辱負重,打落了牙往肚子里吞。7.玉王 子奇苦心經營十年,奇珍齋名冠京城玉器行。
韓子奇從一個警察偵緝隊長手中購得了當年號稱“玉魔”的遺宅——“博雅宅”,也像當年的“玉魔”一樣醉心于尋訪天下美玉,研究賞玩,其收藏極為豐厚。韓子奇32歲才得子,取名韓天星。
為了慶祝天星滿百天,韓子奇舉辦了一個“覽玉盛會”,名震京城玉器行業,不僅博得“玉王”之美譽,而且徹底壓倒了匯遠齋老板蒲壽昌。8.月晦 韓子奇因為摔傷,被送進醫院。
新月聞訊大驚,急忙從學校跑到醫院,到醫院后突然昏倒,最后被診斷得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急性風濕性心臟病。在新月住院期間,楚雁潮無微不至地關懷照顧韓新月,并向她吐露了深藏在心中許久的愛情,新月在病床上幸福地接受了老師楚雁潮的愛情。
從此,兩顆炙熱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雁潮的愛極大鼓舞了韓新月戰勝病魔的信心,她的病情得到好轉,并且和老師一起開始翻譯魯迅的著作。
9.玉游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保護自己收藏的寶玉,韓子奇在英國商人亨利的鼓動和慫恿之下,以玉器展覽的名義,帶著他收藏的玉器來到了倫敦,沒有想到妹妹冰玉也跟姐姐不辭而別,悄悄的跟來英國,他們住在了亨特家里。在這里,熱情的亨特太太和兒子奧利弗對他們無比親切。
而妻子梁君璧因為戀家和不放心家里的一切,未能同去英國,在戰爭的暴風血雨中苦苦支撐著奇珍齋的家業。10.月情 后來天星在媽媽的安排下,慢慢接受了陳淑彥,并和淑彥結婚,新月也在他們婚前提前回家參加了他們的婚禮。
婚禮那天,來了很多親朋好友,遠近相鄰也都來給他們賀喜,整個婚禮辦得風光體面,這是梁君璧最滿意的一件事兒了。但是韓子奇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參考了很多本專業的醫學書籍,他已經明白女兒的病情是越來越重,失去女兒的恐懼在心中蔓延,但是老婆的脾氣越來越跋扈,已經攪得他無法安心在家中生活。
后來,新月的病情果然越來越重,徹底無法治愈了。11.玉劫 亨特的兒子奧利弗深深的愛上了梁冰玉,雖然第一次表白遭到拒絕,但絲毫阻止不了小伙子火熱的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冰玉的心開始為這個外國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