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嶗山傳說1個,簡短的
嶗山傳說 傳說嶗山原來叫鰲山。
答案補充
嶗山最早叫"勞山"。此山名的由來頗具有傳奇色彩:傳說古代一些帝王,欲求長生不老之藥,為此曾派人登攀此山。由于山道崎嶇,登上極為辛勞艱苦,便稱此山為"勞山"。嶗山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徐福東渡的傳說:方士徐福領得秦始皇的旨意后,率領童男童女各三千名在嶗山登瀛灣安營扎寨,選大福島作為基地進行航海訓練,準備選擇吉日乘樓船出海,去尋找海中三仙山上的長生不老仙藥。船隊出海那天,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趕來為徐福送行,而徐福卻率船隊東渡到日本定居了。
2.嶗山傳說1個,簡短的關于嶗山的傳說,500字左右,急需
嶗山傳說 傳說嶗山原來叫鰲山。
答案補充 嶗山最早叫"勞山"。此山名的由來頗具有傳奇色彩:傳說古代一些帝王,欲求長生不老之藥,為此曾派人登攀此山。
由于山道崎嶇,登上極為辛勞艱苦,便稱此山為"勞山"。嶗山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徐福東渡的傳說:方士徐福領得秦始皇的旨意后,率領童男童女各三千名在嶗山登瀛灣安營扎寨,選大福島作為基地進行航海訓練,準備選擇吉日乘樓船出海,去尋找海中三仙山上的長生不老仙藥。
船隊出海那天,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趕來為徐福送行,而徐福卻率船隊東渡到日本定居了。
3.嶗山民間故事
1、嶗山茶的傳說 若干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面書生。
據說,該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實,只因自小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于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致攜琴揣茗,離家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
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
遂借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話說東海龍王的三女兒一日閑暇游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龍女。
走在綠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綠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著琴聲,來到一處道舍窗外。
但見屋內一白面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幾案上放著一杯熱茶。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
近觀白面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龍女醉了。如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家。
游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
忽一日小龍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歸故里的意思。
小龍女一聽,原來如此。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
嶗山巨峰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采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龍女說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只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著比高崮飛了上去。
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龍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綠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后,書生和小龍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2、二龍山的傳說 有一年,天大旱,二龍山水庫靠近大壩的地方冒出了一個大士丘,人們在上面種了一年的白菜。水庫大壩的兩端臥著兩道蜿蜒的山梁,上面樹木蓊郁,掩映著峭巖,這就叫“二龍戲珠”。
相傳,很久以前,這一帶常發水患,害得人們流離失所。一年,天降大雨,洪水泛濫,兩岸的房屋和田園淪落在汪洋之中。
這慘象被在天上巡游的兩條土龍看見了,他倆商量后,想用身體攔住山谷里的洪水,使人們免遭滅頂之災。可是,因為他倆私下里行動,違犯了天條,玉皇大帝便命天兵天將下界來斬殺他倆。
在他倆僅差600多步沒能會合的時候,天兵天將趕到,將他倆殺死。兩條土龍的軀體化作了兩條婉蜒的山脈,血液化作了一座土丘。
3、石老人的傳說 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嶗山腳下的一個勤勞善良的漁民,與聰明美麗的女兒相依為命。不料一天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可憐的老公公日夜在海邊呼喚,望眼欲穿,不顧海水沒膝。
直盼得兩鬢全白,腰弓背駝,仍執著地守候在海邊。后來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際,龍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
姑娘得知父親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沖出龍宮。向已變作石頭的父親奔去。
她頭上插戴的鮮花被海風吹落到島上,扎根生長,從而使長門巖、大管島長滿野生耐冬花。當姑娘走近嶗山時,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
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后來人們把這塊巨礁稱為“女兒礁”。4、仰口仙桃石的傳說 傳說當年孫悟空在花果山大敗天兵天將后,被玉皇大帝招安封為“齊天大圣”,專司桃園。
一日閑來無事溜溜達達來到蟠桃園,見園中仙桃掛滿枝頭令悟空抓耳撓腮垂涎欲滴。急忙喚來土地詢問方才知道,前園仙桃3千年熟一回,吃了可延壽萬年;中園5千年熟一回,吃了可位列仙班;后園萬年熟一回,吃了可與日月同輝。
悟空心中大喜,一個健步飛到后園,見園中高大恢宏的仙桃樹上掛滿了紅彤彤西瓜大小的仙桃,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開始大快朵頤。不一會就將園中萬年仙桃一掃而空,吃飽喝足的悟空伸了一個懶腰,變化一個寸長小人躺在樹葉上呼呼大睡。
這時七仙女奉王母之命到園中采摘仙桃,籌辦蟠桃盛會。見園中熟桃大桃全無蹤影,大驚失色議論紛紛。
躺在樹葉上呼呼大睡的悟空忽然被吵嚷聲驚醒。悟空,搖身一變恢復原形,大喝一聲:“何人在此宣嘩”!七仙女指著蟠桃說明原委,悟空趕緊打聽:“蟠桃會是否邀請俺老孫”?七仙女哈哈大笑:“小小弼馬溫也癡心妄想參加蟠桃宴會”!悟空一聽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一口仙氣定住七仙女,一個筋斗云向蟠桃會騰空而去。
悟空的肚子是乾坤肚,大可吞天小可吃米。他不但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把蟠桃會上的山珍海味瓊漿玉液一掃而空。
吃飽喝足后還不過癮,于是順手拿來太上老君裝仙丹的布袋子。把蟠桃園內大大小小的仙桃一個不剩的全部裝了進去,抗起就走!帶回花果山給猴子猴孫們解饞延年益壽,不想太上老君的布袋子下角被天鼠咬了個小洞。
在孫悟空騰云駕霧路過嶗山仰口風景區時,一個最小的仙桃從小洞中掉落下。
4.嶗山的傳說有哪些
嶗山的傳說——佛道之爭 到青島旅游不上嶗山,就像到蘇州旅游不到虎丘一樣實乃憾事也。
而上嶗山,有許多人是為了去尋覓蒲松齡筆下《嶗山道士》中,那面曾讓居心不良的道士碰個鼻青臉腫的神秘之墻。殊不知,那只是蒲松齡虛構出的故事,而在嶗山上的太清宮內,卻蘊藏著一個關于佛道相爭的真實故事。
嶗山是我國道教名山,而嶗山上的太清宮又以年代久遠、名士云集而聞名遐邇。太清宮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
5萬平方米。太清宮內供奉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神位,道教名士張三豐、劉若拙、李哲玄等人均在太清宮留下過修煉布道的印跡。
太清宮也因此聲名日漸,為世人所矚目。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塊純凈的道教寶地上,我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塊矗立著的石碑,上書:海印寺遺址。
這讓我吃驚不小,在這道家領地上,怎會突兀地冒出個佛家的廟堂呢?再仔細看時,卻見石碑右下方有兩行小字:明萬歷十三年佛憨山大師始建海印寺于太清宮前擋住太清宮,明萬歷二十八年皇降旨毀寺復宮。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說來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明萬歷十三年,一位法名為憨山的和尚想在太清宮前修建一座寺廟,名為海印寺。可他的想法遭到了篤信道教的神宗皇帝的否定。
可神宗皇帝的母親卻信奉佛教,她得知憨山想在太清宮前修建海印寺,便瞞著皇帝,派后宮嬪妃幫助憨山建寺,明萬歷十八年,海印寺落成,它矗立在太清宮前,以其雄渾的氣勢將太清宮遮擋個嚴嚴實實,并與太清宮形成了佛道對峙的局面。 斯時,太清宮一位名叫耿文蘭的道人,對憨山的行為強烈不滿,還上奏朝廷,欲與憨山大師決一雌雄。
朝廷中的一些官員懼怕皇太后的威力,不僅沒有將耿文蘭的訴狀呈遞給皇上,反而羅織了一大摞莫須有的罪名要抓耿文蘭治罪。耿文蘭只得逃離太清宮。
明萬歷二十三年,耿文蘭逃到了北京白云貫,他得知白云貫主持王長月經常給神宗皇帝的鄭貴妃治病,于是他便請王長月趁給鄭貴妃治病之機,將訴狀轉呈給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聞知此事后龍顏大怒,于萬歷二十八年降旨搗毀海印寺,還太清宮本來面目,并將憨山發配到了廣東雷州,憨山只活到七十八歲便圓寂了。
據說,他死后靈魂再次飄臨太清宮,并在太清宮后的嶗山上化為一尊石和尚,日夜窺視著太清宮動靜。果不其然,在太清宮左側山頂上有一石塊,形態酷似一位坐著的和尚,旁側還有一塊屏風般的巨石,有人說那是塊遮羞石。
已化為石和尚的憨山大師,一面躲在屏風后面,羞于面對當初幫助他建廟的嬪妃與眾和尚,一面還在靜觀太清宮的興衰變幻,以圖有朝一日重建寺廟,再與太清宮比個高低。這個佛道相爭故事的結局并不讓人感到滿意。
一個是把普渡眾生、慈悲為懷作為最高追求境界的佛家,一個是以清靜無為、苦心修煉,以求悟道得道為本意的道家,他們本可以在這里創造出一番相互寬容、相安共處的融和局面的,遺憾的是憨山大師過于張揚固執,而耿文蘭又缺少一份寬宏大度。 如此一來,兩斗皆仇、兩敗俱傷的結局自然是在所難免了。
而今,就在海印寺依稀的廢墟上,矗立起了一面長十余米、高三米多的白色花崗巖,上面記載了這個佛道相爭的故事。或許,它將會給后人留下某種啟示。
5.嶗山民間故事
1、嶗山茶的傳說一杭州書生到嶗山玩,在廟里居住彈琴賞月,被一位龍女喜歡,于是二人結為夫妻。
后來書生的茶葉沒了,想喝茶,可是當時的嶗山并沒有茶葉,龍女說在比高崮有棵茶樹,就用金釵飛去,第二天龍女和書生到在比高崮看到石頭縫里種了很多茶葉。2、二龍山的傳說棋盤洞:傳說有個樵夫叫王質,看到一對老人在一個洞前下棋,一邊下棋一邊吸允桃核還遞給王質,后來王質回家后發現已經過去了千年,自己的親人們都已經不見在了,后來他也到了山里。
后來村里人都去找他的遺跡,找到的洞口叫棋盤洞。3、石老人石老人是嶗山下的農民,有一天石老人的女兒被龍王搶走了,之后老人每天在海邊等女兒,可是女兒還是沒有回來,后來龍王就把老頭變成了石頭。
女兒跑出來看到父親變成了石頭非常悲痛,把頭發上的釵扔掉變成了花朵,抱著石頭痛苦,龍王也把她也變成了石頭。4、仰口仙桃石在很久以前,孫悟空四海云游四海,有一次他路過黃山,看見登山的游人,在天都峰上沒有水喝渴的不行了。
孫悟空便從云上下來,把自己帶的幾個仙桃放在山上,讓大家解渴。但游人舍不得吃,于是,這幾個仙桃一直放在那里,慢慢地就變成這幾個奇石了。
5、仰口綿羊石山下村中有一位青年男子,在上山砍柴的時候救了一只羊,這只羊是綿羊大仙,大仙為了感激他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了他。從此,綿羊大仙晝夜跪伏在這里,為了提防大灰狼再回來殘害無辜,天長日久,竟變成了這只石頭綿羊。
擴展資料:嶗山民間故事門類廣、數量多、內容豐富,從現已搜集到的嶗山民間故事內容推斷,嶗山民間故事最早發生于遠古年代。據《山東省志·蒲松齡傳》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歲的蒲松齡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游嶗山,受當時嶗山民間傳說故事的啟發,以嶗山耐冬、牡丹和嶗山道士為題材寫成了短篇小說《香玉》和《嶗山道士》,這也是最早記載嶗山民間故事的文字。
嶗山民間故事的內容大致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等幾方面,涵蓋自然變化神話、英雄神話、歷史人物傳說、宗教人物傳說、仙道傳說、山川傳說、特產傳說、鬼狐精怪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等5600余個。受自然、地理環境和道教文化的影響,在嶗山的當地民間故事中,數量最多且最有嶗山特色的當推風物傳說、宗教人物傳說、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嶗山道士的簡要故事100字
《嶗山道士》寫的是一個年輕慕道的人,在嶗山碰到了一個仙人,他凡人眼拙,看不出來仙人試探他,他吃不了苦。即使是仙人以法術暗示他,他依然不是成材的料,最終仙人教授的一招穿墻術,他回家去稍微一賣弄,就不靈驗了,以失敗告終。[1]
文章亮點頗多,尤其是仙人在會客時表演的法術,尤其美輪美奐。故事寓意深刻,告訴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能沉得下心,謙虛好學,才能夠有所成就。[1]
后來該故事于1981年改編成木偶劇動畫片,被全國觀眾所了解,許多80后童年都看過此劇
7.在那里能看到嶗山道士的傳說
俗話說“天上人間,海上嶗山”,說到嶗山,你一定就會想到“嶗山道士”,終于有此機會嶗山一游,見識一下“嶗山道士”的真面目!第一站,就是位于嶗山腳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太清宮。 去太清宮的線路很簡單,進入嶗山風景區之后,沿著海邊一路向前!一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郁郁蔥蔥,山海相連,彎彎轉轉,美不勝收,可惜是雙向單行道,不能停車流連。
嶗山風景區的行車線路很簡單,如果自駕游,路上可以自由調配節奏,太清宮最美的風景其實在路上。一個小時左右可以到達太清宮,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太清宮”,是嶗山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久遠的道觀,古樹眾多,被稱作“全真道教第二叢林”,就是武俠小說中知名的“全真派”,全真派道士重視清修,是不可以結婚滴!讓太清宮名揚天下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是蒲松齡的最愛。
8.嶗山有哪些民間故事
一、嶗山道士的故事: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志怪小說集,其中有許多饒有趣味的故事。
“嶗山道士”是其中的一個。 故事說海邊有一座嶗山,住著一位仙人,人們都叫他嶗山道士。
據說嶗山道士會許多凡人不會的法術。 距嶗山幾百里路外的縣城里,有個人叫王七的人。
王七從小就非常羨慕法術,聽說嶗山道士會許多法術,于是辭別家人,到嶗山去尋仙。 王七來到嶗山,見到道士,交談中,王七覺得那道士非常有本領,就懇求收他做徒弟。
道士打量他一番說:“看你嬌生慣養,恐怕吃不了苦。”王七再三請求,于是道士就答應收他為徒弟。
夜里,王七望著窗外的月光,想到自己馬上就要學到道術了,心時有說不出的高興。第二天清晨,王七跑到師父那里去,滿以為師父會開始傳授道術,哪知給了他一把斧頭,叫他跟著師兄們一起上山砍柴。
王七心里很不高興,但也只得聽從吩咐。山上到處是荊棘亂石,沒到太陽下山,王七的手上、腳上都磨起了血泡。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王七的手腳上漸漸磨出了老繭,他再也受不了整天砍柴割草的勞累,不由起了回家的念頭。晚上,王七和師兄們一起回到道觀,看見師父和兩個客人正談笑風生地飲酒。
天已經黑了,屋子里還沒有點燈。只見師父拿起一張白紙,剪成一個圓鏡模樣,往墻上一貼。
一瞬間,那張紙竟像月亮一樣放出光芒,照得滿屋通明。 這時,一位客人說:“這么美妙的夜晚,如此歡樂的酒席,應該大家同樂一場。”
道士拿起一壺酒遞給徒弟們,叫他們盡情地喝。王七在一邊暗暗思忖:我們這么多人,這一小壺酒,怎么夠喝?大家將信將疑地拿起酒壺往碗里倒酒。
真奇怪,倒來倒去,酒壺始終是滿滿的。王七心里很詫異。
過了一會兒,另一個客人對道士說:“雖有明月高照,可光喝酒也沒意思,要是有人伴舞就好了。”道士笑著拿起一根筷子,對準白紙點了一下,忽見月光中走出一個一尺長短的女子。
她一落地,就和普通人一樣高大,苗條的腰身,潔白的肌膚,衣帶飄揚,唱起歌來。 一曲歌罷,女子凌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正當大家驚慌失措時,她已還原成一根筷子。
看到這一切,王七目瞪口呆。 這時一個客人說:“我真高興,可是得回去了。”
于是道士和兩個客人移動酒席,挪進了月亮。月亮漸漸暗了下去,徒弟們點上蠟燭,只見師父獨自坐著,客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桌子上留著剩酒剩菜。
又過了一個月,師父還是不傳授一點法術,王七實在熬不住了,就去找師父。見到師父,王七說:“弟子遠道而來,即使學不到長生不老的法術,您傳給我一點別的小法術,也算是一個安慰。”
王七見師父笑而不答,心中很著急,比劃著說:“現在每天早出晚歸,打柴割草,徒弟在家哪吃過這樣的苦呀。 ”師父笑說:“我早就斷定你不能吃苦,現在果然如此。
明天一早你就回家去吧。”王七央求道:“還求師父傳我一點小本領,也算我沒白來一趟。”
師父問:“你想學什么法術?”王七說:“徒弟常見師父走路,墻壁都擋不住,就學這個好了。” 師父笑著答應了,就叫王七隨他來。
他們來到一堵墻前,師父把過墻的咒語告訴王七,叫他自己念著。王七剛念完,師父用手一指,喊了一聲“進墻去”。
王七面對墻壁,兩腿哆嗦,不敢上前。師父又喊:“試試看,走進去。”
王七走了幾步又停下來,師父不高興地說:“低下頭,往前闖”。王七硬著頭皮往前奔,不知不覺就到墻的另一面了。
王七高興極了,趕緊拜謝師父。師父對他說:“回家后要勤懇做人。
否則,法術是不會靈驗的。” 王七回到家,對妻子夸口說:“我遇到了神仙,學會了法術,連墻壁都擋不住我。”
妻子不信,說世上哪有這樣的事。王七于是念起咒語,朝墻奔去。
只聽一聲響,王七腦袋撞到墻上,跌倒在地。 妻子趕緊把他扶起來,只見他額頭上隆起了一個大疙瘩。
王七耷拉著腦袋,像泄了氣的皮球。妻子又好氣又好笑:“世上就是有法術,像你這樣兩三個月也不能學會。”
王七想起那天在晚上,自己明明穿過了墻壁,于是懷疑道士捉弄自己,不由大罵了嶗山道士一陣。 自那以后,王七仍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
二、萬里嶗山雙花仙 早年間,在離嶗山很遠很遠的地方 , 有一個楊樹莊。在楊樹莊的大楊樹底下,住著這么一戶人家老兩 口一輩沒有三男兩 女,只有一個老生兒子,名叫楊生,長得眉黑眼亮,俊秀伶俐。
人人都 說珠寶貴重,鮮花好看,可老兩 口子把兒子看得比珠寶還要貴重,比鮮花還要好看。 那時候莊戶人家要念書真比上天摘月亮還難,可是老兩 口子千辛萬苦的,也叫楊生去上學。
說起這楊生也真是千里挑一的聰 明孩子,只要他過眼的字,便沒個忘。別人念書都 一行一行地念,楊生念書是一目十行。
一年又 一年過去了,楊生書念 好了,個子也長高啦。 誰 知道“養大了兒,栽大了瓜”,老兩 口子還沒有嘗到甜味就都死去了。
楊生真是悲痛極了,正碰清明佳節三月三,學房先生勸他道:“楊生呵,外面春暖花開,桃紅柳綠的,你也出去耍耍吧。”楊生說:“先生,我不在近處耍,要到遠處去,聽說那萬里嶗山,一片山,一片水,青山連著綠水,綠水接著青山,上 面 有的是奇花異草,我想到那里去觀觀山景。
”先生把眼。
9.嶗山的特點短文50字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郁郁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地下水系中心之一.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于北宋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凈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三官殿這組建筑最大,前后三進院落.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游覽區的中心.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墻,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于此. 游覽嶗山的人,不會忘記到傳說蒲松齡住過的三清殿西關岳祠看看.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三官殿前的一株山茶,高8.5米,干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于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太清宮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嶗山的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嶗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圣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現在,嶗山風景區為游客創造了更好的旅游環境:先后改善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拓寬整修了三條旅游公路干線,新建了停車場和數公里登山步道.同時,還建設了嶗山度假村.它由仰口國際旅游度假村、流清河旅游度假村、北九水旅游度假村三部分組成.青島嶗山美麗的觀光旅游和舒適的休閑度假吸引著各地中外游客的競相到來. 1982年,嶗山以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編輯本段]嶗山十二景 1.【巨峰旭照】 巨峰是嶗山主峰,俗稱“嶗頂”,位于嶗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27.3米.“云海奇觀”、“旭照奇觀”、“彩球奇觀”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觀.特別是“旭照奇觀”,綺麗壯美,被列為嶗山十二景之冠,稱“巨峰旭照”.清代乾隆年間即墨知縣尤淑孝有詩贊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發扶桑一線通.只有仙靈營窟宅,更無人跡惹天風.群山岳岳憑臨外,大海茫茫隱現中.持較岱宗應特絕,碧天咫尺彩云紅.” 2【龍潭噴雨】 龍潭瀑又名玉龍瀑,位于嶗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處跌落于深潭,水如玉龍,吐霧噴雨,景色壯觀,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龍潭噴雨”.周至元有詩贊曰:“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白掛虹千仞,青山環一圍.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游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 3【明霞散綺】 從太清宮北上,行約3公里左右,在竹樹蔥籠、綠蔭掩映中便是明霞洞.這里背后石峰聳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巒下伏,峭壑深邃,每當朝暉夕陽,霞光變幻無窮,因而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明霞散綺”.清代高密文人孫風云有詩贊曰:“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4【太清水月】 在太清宮看海上月出,別有一番情趣.當萬籟俱寂之時,光潔的月亮被一團金輝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傾灑海面,浮光瀲滟,玉壺冰鏡.岸邊清風掠竹,細浪輕拍,景色幽奇絕倫.這便是嶗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紹言有詩贊曰:“相約訪仙界,今宵宿太清.煙澄山月小,夜靜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葉驚.悄然成獨坐,細數曉鐘聲.” 5【海嶠仙墩】 海嶠仙墩是指嶗山頭南部的八仙墩,嶗山頭距太清宮7公里,是由海蝕巖洞組成的奇特自然風貌.嶗山頭的南部,由于海浪多年沖擊,崖岸斷落如廈,崖下海中有十多塊兩米高的石墩,神話傳說八仙過海時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處風勁浪高,波濤洶涌,極為驚險,被譽為“嶗山第一奇景”,在嶗山十二景中稱“海嶠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詩贊曰:“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