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許地山的詳細資料(要短的)
許地山
許地山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在古文中,“華”同“花”)。祖籍廣東揭陽,生于臺灣臺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后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后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
8千字 最新編輯: 唯愛王§子 - 2008-10-25 來自 百度百科
許地山的簡介
許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臺灣省臺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窺園里。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 年少的許地山也毅然剪掉辮子,誓與腐敗的清王朝決裂。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許地山便開始自謀生活。他曾在。
363846360 - 2006-10-30 17:48 - 最佳回答者: 五蘊六塵 - 醫療/疾病
許地山的資料?
許地山譯事 許地山對于印度的"詩圣"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迎利》。 其中第一冊的十曲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后有許地山寫的歌。 >>2個相似問題
363846360 - 2006-10-30 17:36 - 最佳回答者: 什么是真心相愛 - 教育/學業/考試 >學習教材
2.許地山的詳細資料(要短的)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
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祖籍廣東揭陽,生于臺灣臺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
回大陸后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后曾任師范、中學教員。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
“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
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于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呼吁團結、和平、息戰。
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后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
祖籍廣東揭陽,生于臺灣臺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后落籍福建龍溪。
1910年中學畢業后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
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
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于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
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
"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呼吁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
后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3.許地山的資料及文學成果,短一點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
出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
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主要作品: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綴網勞蛛》、《空山靈雨》、《道教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有關的文章。
4.許地山簡介20字左右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祖籍廣東揭陽,生于臺灣臺南,后落籍福建龍溪,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作家、學者。
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落華生),以字行。
許地山是二十世紀中國在大學開梵文課的華人第一人和當代華人研究印度學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陳寅恪的梵文老師,西方漢學家鋼和泰教授在北大教過梵文,學生有羅世方等人,編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版《梵語課本》和《梵語詩文圖解》等書籍。
擴展資料:
生平
許地山于1894年2月3日(清光緒19年12月28日丑時)生于臺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自家莊園窺園(人稱馬公廟許厝),乳名叔丑、丑官,母吳慎。父親許南英是清帝國臺籍進士出身,襄助劉永福在臺南延續臺灣民主國,鼻祖許超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住在荷蘭管治下的赤崁教書。
1895年末1896年初,許地山三歲時(約18個月)隨母、大伯父、嬸等二十多位家人逃到臺南府城南門外,后由安平港坐船離臺到汕頭,住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