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山水的田園詩 有賞析的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后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夸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
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
你,一邊采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
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
欲 人都有欲。人欲無忌,而人欲有異;人欲無邊,而人欲有限。
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欲望。無欲望便無希望。
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
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
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過。
欲壑難填,莫墜其淵。
2.田園詩的賞析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山水田園詩在盛唐形成了一個詩碑,至于山水田園之外的數量更多的寫景詩反倒顯得不很突出了。古代優秀的山水田園詩,都是佳山勝水的自然美在藝術上的再現,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鑒賞山水田園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賞析山水田園詩必須充分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楓葉”、“獲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事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摘,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②體味山水田園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掇人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一首融情^景,景中古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撼,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
③領會詩人描寫山水田園之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的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
論世,才可能準確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④分析詩歌的寫作技藝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藝。
A、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宴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手法的運用。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繪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
3.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包含簡短賞析
《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
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過故人莊》詩意畫 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xuān)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hái)來就菊花。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過故人莊:選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現在湖北襄陽)人。
唐代詩人。 (2)具:準備,置辦。
(3)黍(shǔ):黃米飯。 (4)至:到。
(5)合:環繞。 (6)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泛指城外。
(7)斜:傾斜。這里的“斜”壓a韻,通常讀古文時讀“xiá”。
(8) 開:打開 (9)軒: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 (10)面:面對。
(11)場圃:打谷場和菜園。 (12)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著,拿起。 (13)話:閑聊,談論 (14)桑麻:指桑樹和麻,文中指莊稼。
(15)重陽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16)還: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返。 (17)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
就:靠近。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菊花:指孟浩然的隱逸之情。 (18) 就:靠近。
(19)邀:邀請。 (20) 過:拜訪,探訪,看望。
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老友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莊戶人家做客。
碧綠的樹林掩映著村莊,遠處青山的輪廓依稀可見。 打開窗戶面對打谷場和菜園的窗子,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暢談今年莊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再來飲酒賞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簡樸→真誠,無拘無束 近景,遠景→純樸,自然,幽靜之景 面場圃,話桑麻→悠閑自得 主人熱情做客愉快,主客融洽 這首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這個開頭,不是很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讀者感到是田園。于是,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讀者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
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
4.古詩鑒賞10求山水田園詩2首+賞析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內容賞析】“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山里的風光隨著太陽的忽然西落,一切都落下了帷幕,可是池邊的月亮卻漸漸地東升,籠罩著夏日的大地。 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一種閑情,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油然而生。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 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
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
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詩人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因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蝶戀花》 范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江國多寒農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內容賞析】“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春水漲滿,一直浸潤到岸邊的芳草;芳草、鵝兒在微風中活潑潑地抖動、游動,那嫩嫩、和諧的色調,透出了生命的溫馨與活力;微風輕輕地吹,吹綠了河岸,吹綠了河水。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南水鄉河渠縱橫,灣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橫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灣畫舫緩慢行進。
看著前方的塔近了,其實還遠。這兩句寫船行,也帶出了沿途風光,更帶出了自己盎然興趣。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 雖然農事緊張或更可說繁重,但農民們各得其樂,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秀麥”,出穗揚花的麥子。“面”當為炒面,將已熟未割的麥穗摘取下來,揉下麥粒炒干研碎,取以嘗新。
這兩句是寫高地上景象,雖然水稻剛剛下種,但漫岡遍野的麥子拔穗了,蠶眠,桑葉也便宜了。 下片寫田園,寫農事,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認同感、滿足感。
5.描寫季節的詩,一定要加簡短的賞析,一定要賞析
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夏季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于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現在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個池塘中顯得那么的渺小 ,卻已經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輕人, 而蜻蜓就是賞識它們的角色。 荷葉,未展開的荷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今譯] 小小的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兒,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賞析] 詩題“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詩詞需有不同的題材與剛才,有的重大題材,須寫出壯闊的境界、恢宏的氣勢;有的題材甚小,僅是生活中一個細節,但卻能寫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國維說:“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秋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云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云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云深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后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冬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比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6.20首古詩加簡短的賞析
1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于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現在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個池塘中顯得那么的渺小 ,卻已經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輕人, 而蜻蜓就是賞識它們的角色。
2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3
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4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7.田園詩的特點及賞析
所謂的山水詩,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中國山水田園詩淵源流長,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時代,我國山水田園詩進入了繁榮時期。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將山水與田園二者結合得更緊密了。二是形神兼備,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內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詩人繼承了前代山水田園詩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發展,其筆下景物不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傳田園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風物中融入詩人的感情,即景會心,渾然天成。
山水田園詩派贏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鳴,雖然王維、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沒有李杜那樣的盛譽,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傳統的文人。從嚴羽《滄浪詩話》看,雖然他標舉李、杜,但實際上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飄逸無人能及,因此雖然在詩壇地位頗高,但在后世卻很寂寥,實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擬的高峰。相對于李白,杜甫可以說是另外一種情形,同為詩歌的巔峰,杜甫卻成為后世師法的楷模,無數追隨者爭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詩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擬甚至剽竊的庸人。無論怎么樣,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詩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風格吸引著一代一代的文人。
開元年間,社會安定,經濟富庶,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成為時尚。而道教的歸樸返真,佛教的凈心明性的崇尚,為文人的漫游、隱居,及觀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氛圍、物質條件和思想基礎。另一方面,一些詩人在政治上曾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但最終因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半官半隱,漫游山水,甚至辭官歸里,躬耕田園。由于他們大都擁有田莊,具備漫游隱居的經濟基礎。所有這些都為進行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創造了條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儲光曦、祖詠、裴迪等。
這一詩派并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相互之間常以所作山水田園詩酬唱切磋,形成了遠紹陶淵明、謝靈運,近學張九齡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過大量細致入微描繪自然山水,體現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發掘和開拓絢麗多姿的自然美。
8.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包含簡短賞析
《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
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過故人莊》詩意畫 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xuān)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hái)來就菊花。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過故人莊:選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現在湖北襄陽)人。
唐代詩人。 (2)具:準備,置辦。
(3)黍(shǔ):黃米飯。 (4)至:到。
(5)合:環繞。 (6)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泛指城外。
(7)斜:傾斜。這里的“斜”壓a韻,通常讀古文時讀“xiá”。
(8) 開:打開 (9)軒: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 (10)面:面對。
(11)場圃:打谷場和菜園。 (12)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著,拿起。 (13)話:閑聊,談論 (14)桑麻:指桑樹和麻,文中指莊稼。
(15)重陽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16)還: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返。 (17)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
就:靠近。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菊花:指孟浩然的隱逸之情。 (18) 就:靠近。
(19)邀:邀請。 (20) 過:拜訪,探訪,看望。
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老友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莊戶人家做客。
碧綠的樹林掩映著村莊,遠處青山的輪廓依稀可見。 打開窗戶面對打谷場和菜園的窗子,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暢談今年莊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再來飲酒賞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簡樸→真誠,無拘無束 近景,遠景→純樸,自然,幽靜之景 面場圃,話桑麻→悠閑自得 主人熱情做客愉快,主客融洽 這首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這個開頭,不是很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讀者感到是田園。于是,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讀者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
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山水田園詩加簡短賞析